回顧教會歷史中最早的「靈恩運動」
沛恩
最早的「靈恩運動」 在二世紀中葉,教會因為 經歷了百多年的發展,漸趨組織、形式化,失去了起初蓬勃的生氣和動力;於是興起了孟他努主義,把聖靈的工作重新引進教會。可說是教會歷史中最早的靈恩運動。這運動約於公元172年在每西亞(Mysia)和弗呂家(Phrygia)開始。孟他努基於末日已近的信念,起而宣告聖靈工作的時代已開始,他自己便是聖靈的出口,直接傳揚上帝的啟示;還有兩位女先知追隨他,也自稱得到聖靈感召,作末日的預言。孟他努主義之所以出現,是因教會進入第二世紀,很多信徒對基督再來的盼望已漸淡化,只關心當前實際的問題,生活隨波 逐流,走向世俗。
孟他努一方面宣告末日將 到,鼓吹信徒過節慾、苦修、 禁食、獨身的生活,容許婦女擔任領導的崗位;又反對大公 教會的聖職制度,強調聖靈在個人身上的感動,頗受歡迎。大公教會雖反對他們鼓吹的「靈恩教義」,但對他們的紀律甚是欣賞。公元206年特土良 (Tertullian)也加入了孟他努派的行列。
辨別和確立聖靈的教義
孟他努派最大的危險,不是靈恩,不是異象,愛任紐就曾見證:「世界各地的教會從神領受的恩賜,不能盡數 ⋯⋯他們預告未來的事物、看見異象,並作先知的預告。」到三世紀中葉,另一位教父居普良亦指出,大公教會所獲得的異象和啟示,超過孟他努運動所得的。孟他努派最大的危 險,其實是沒有為啟示確立範圍, 他本人常聲稱自己有來自聖靈不息的啟示,發出不同的預言,甚至自稱是神、是聖靈本身,又任意運用新約的經卷,使那些記載預言及啟示的書卷(如啟示錄)也一度受人質疑。最後被小亞細亞一帶教會排拒,羅馬及北非教會把他們定為異 端。特土良也指出他們的偏差。
孟他努主義最終刺激教會對聖靈位格的問題作出反思。那時三位一體的教義尚未建立,初代教父們對聖靈在神格中的角色了解不多。特土良加入了孟他努派後,他的思想也有所轉變,從早期只關注聖父和聖子,轉向重視聖靈;他修訂三位一體的教義,確定聖靈在神格中的角色。教會又採用了希坡律陀的觀點,確信主再來的日子雖然「延遲」,但將來必要成就;亦確立了聖靈藉先知所說的預言,到使徒約翰的啟示錄便終止,就啟示的範圍,確立了一個大公教會的標準。
靈力有其危險性
這世代許多人經歷聖靈、經歷復興的工作都是實在的。不過,韋約翰在考察不同人經歷聖靈能力之餘,作出一些中肯而重要的提醒。他鄭重地提出:靈力有其危險性,要小心運用;倘若領受了能力卻不按神的法則而行,道德鬆懈或自我炫耀,就十分危險。就像舊約中的參孫或者掃羅,都是誤用屬靈能力 的鑑戒。
屬靈能力本身蘊藏著危險性,要是人得著能力後便本末倒置,一味追求能力本身而忘記能力的源頭,忽略與神的交通,就反會為人帶來災禍而非祝福。耶穌自己就明明警告我們,將來有許多人奉祂的 名治病、趕鬼、行異能,主卻要對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參太七22至23 )
雖然靈力會被人誤用、濫用,但出於神對人的愛、要預備祂百姓的決心,即或「冒險」,祂仍願意賜下許多超然的經驗、屬天的能力,讓人能更深刻地經歷祂、更有效地傳揚祂;因此,在尋求復興, 尋求經歷聖靈大能的同時,我們要注意一些重要的辨別原則。持定這些原則,可幫助我們察驗何為合乎 神心意的工作。
辨別聖靈工作的重要原則
一、是否高舉及榮耀基督
主耶穌明說,聖靈來是要榮耀祂(參約十六13至14)。在新舊約聖經中,聖靈的角色都是傳達性(異象、言語),或者作為加力給人的媒介、渠道(能力、方法、管道)。使徒時代的教會一直是高舉基督非聖靈。聖靈是很多工作的催化者、促生者,但基督才是主體保羅就強調,他工作是要傳揚主耶穌基督(參林前二2至4)。基督才是使徒見證和傳述的焦點,因此教會在尋求復興的同時,務要留意能否把握住正確的中心,決不要捨本逐末,只追求聖靈而忽 略了基督。
二、能否引領教會更為合一
聖靈工作的重要標誌,是使信徒產生合一的心。歷代由聖靈所產生的復興,都加強了教會的合一而不是分裂。倘若信徒有了某些超自然經歷後,便一味追求感性經驗,或只投入某類型的唱詩、敬拜方式,或因此離開原來的信仰群體,便很容易變為只追求聖靈恩賜,靈性卻落在結黨、 紛爭、屬肉體的景況了。
三、會否造成混亂
保羅是大有恩賜的使徒, 但他提醒哥林多教會運用恩賜 時,必須慎思明辨(參林前十四29)。分辨的重要原則之一是「不可混亂」,及是否凡事都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林前十四33,40)。因為一些不尋常的靈恩現象(例如在聚會中滾地大笑,會眾變作動物般的姿勢、發出動物般的聲音),有可能是出於撒但迷惑人心的工作。
四、能否以傳福音為重點
主耶穌明說,聖靈的工作是要裝備、加力給信徒,把福音傳到地極。任何天國的運動,若缺少了傳福音,領人歸向基督的導向有所偏差,很容易變成一種內向、自我中心的宗教追尋。南美 洲的靈恩運動十分注重傳福音工 作,他們也較少出現偏差。
五、是否著重以神的道建立信徒
聖靈是真理的靈,其工作另一重心是引導信徒進入真理(約十六13)。「道、真理、命令、我的話」等字眼在主耶穌臨別的教導中出現了22次之多。可見「神的道」才是福音信仰的基礎和核心。把信仰建基於任何其他基礎,例如教會傳統(天主教)、人的理性(自然神論),或者人的主觀經歷與感受(錯誤地追求靈恩經歷者),都有危險,不能持久。若細讀過去每一次有關教會復興的歷史,都會發現信徒再次回到聖經真理中,視聖經為神的話語,願意付代價去 實踐。
六、信徒能否更愛主及結出聖靈 的果子
「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五5)另一方面,聖靈也是叫信徒結出果子的。「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五22至23)故此信徒被聖靈激勵、澆灌後的生命,必然是更加愛 主,生命中更能結出聖靈的果子。
七、是否引發信徒追求更像基督
聖靈是基督的靈,而祂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塑造信徒的生命,活出基督的樣式。就如保羅所說:「我活著就是基督。」(腓一21)「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 成的。」(林後三18)因此真正經歷聖靈的同時,信徒會更深的對付罪、追求聖潔、追求更像基督。
八、能否持定十字架道路,而非引 進「能力較量」的神學
十字架的道路──捨己、向世俗死、向罪死、對付肉體等,是直接從基督而來的、福音的核心信息;因此,尋求聖靈能力的同時,切不可以能力較量的神學,取代「十字架神學」,而必須持定十字 架的福音,是以無能者的身分彰顯 大能(power of the powerless)。
建立教會要多方職能並用
聖經學者哥頓費依提醒我們,教會自二世紀以後,走向組織化、制度化之餘,確實太少支取聖靈的力量。二世紀孟他努主義則提醒我們,靈恩工作的彰顯雖有時會帶來混亂,甚至超越正統信仰的範圍;但經過認真的思考、澄清,將增進對聖靈的了解,帶來教會及社會的更新。教會復興的歷史告訴我們,在尋求復興的同時,不要只追求靈力,而要追求神自己,愛慕祂的話語,謙卑悔罪,追求聖潔,這樣聖靈必在人生命中彰顯祂的作為,帶來意想不到的 改變。
我們也不要忘記神給教會的裝備,除了聖靈的膏抹和恩賜,還有聖經、禱告、敬拜、洗禮、群體的相交、紀律的執行等。復興的工作目的是為興起、裝備神的百姓,達成神對教會的心意和目 的。建立教會如同打一場高爾夫球賽,越是高明的球員,能運用的球桿也該越多;倘若全場只用一根高爾夫球桿,必定打不出甚麼好成績。天國事工的原則也相似。神給教會不同的「球桿」作為裝備,為要使教會能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因此尋求聖靈能力的同時,也不可 忽略教會中各種職能的運作,讓有 不同恩賜的信徒得以發揮。
參考資料:
《基督教神學發展史1.初期教會》,林榮洪著,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1990年。
《基督教神學原典精華》,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著,楊長慧譯,台灣,校園, 1998年。
《基督教神學手冊》,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著,劉良淑、王瑞琦合 譯,台灣,校園,1998年。
《當代靈恩現象》(When the Spirit Comes with Power),韋約翰著,台灣:校園, 1994年。
《在聖 靈中長進》,滕近輝著,香港,宣道出 版社,2002年,二版。
《保羅的聖靈觀》(Paul, the Spirit, and the People of God),哥頓費依著,台灣:校園, 2000年。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070501
轉載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14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