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

周铁楼

孟德尔(德文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的研究结果在他生前并不被世人所了解,直到死后35年才被人重视并肯定。

孟德尔说,科学与基督信仰并不对立,反倒饮于真理之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诚然,孟德尔的生命和一生的研究结果说明了这点。

孟德尔的生平

1822年7月20日在奥地利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一个孩子出世了,他就是后来名垂千古的“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父亲曾参加过几次对抗拿破仑的战役,战事结束后回到故乡务农,经营果园。孟德尔常在园中帮忙父亲,孕育了培育植物的兴趣和后来探索遗传法则的动机。孟德尔的父亲博闻广见,鼓励孟德尔继续求学。没有辜负父亲的一片苦心,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资质,在学校功课一直名列前茅。

只是因为家境贫穷,孟德尔的求学生涯并不顺利,他上学的学杂费一直都是家里东拼西凑,节衣缩食好不容易省下来的。孟德尔上中学时,校长看到他是可造就的人才,便说服了孟德尔的父母亲,让他转到较大的莱普尼克中学。

高中毕业后,孟德尔再度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奥尔米茨哲学院学习。1843年因为家贫几乎要辍学,后得一位教授推荐进入一座圣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随多位杰出老师学习。

1849年孟德尔获得一个在中学任教的机会。他教学很认真,深受学生欢迎。学校派他参加正式的教员资格考试,可惜他没有通过。

1851年孟德尔所属的修道院派他到维也纳大学继续进修,在那里学习自然学科和数学,获得许多优秀教授的指导,奠定了研究的基础。1853年他从维也纳大学毕业回修道院。1854年被委派到布吕恩技术学校任物理学和植物学的代课教师,一直到1868年。这14年是孟德尔一生最重要的黄金岁月,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就是在这时候发展出来的。

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

当时很多农产品的品种不太好,影响农民的收成。孟德尔却想,为什么农作物会有好坏品种的区别?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控制着?

修道院的后院中有一块长35公尺,宽7公尺的空地,孟德尔就在这块空地上种了许多豌豆。他留意豌豆有的开白花,有的开黄花;有的高茎,有的矮茎;有的豆荚丰圆,有的干扁。孟德尔用长时间观察,比对豌豆上下两代间的相近性和相异性,针对收获结果做了系统的统计。他记录了21,000株植物,经过九年观察和大量的统计数据资料,孟德尔发现,如果长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交配,子代和孙代全部是长茎,一直到第四代,四株中才有一株是矮茎。

他进一步用动物做实验,白鼠黑鼠交配,第二代全部是黑鼠;再让第二代黑鼠交配,第三代中就有四分之一是白鼠。

1865年他把研究的结果在当地布尔诺的自然历史学会上发表,论文题目是“植物杂交试验”;1869年他又发表第二篇论文“动植物遗传之研究”。在两篇论文中,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单元(现称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重要概念,阐明其遗传规律,后人称之为孟德尔定律。

这两篇论文融合了孟德尔一生对遗传学的研究结晶,可惜当时的人都不在意,因不了解遗传学的实用价值,更不了解其对人类有什么影响。一直到了1900年,孟德尔定律才由三位植物学家(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切尔马克)通过各自的工作,分别予以证实,成为近代遗传学的基础,从此孟德尔也被公认为科学遗传学的奠基人。1900年,成为遗传学史乃至生物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一年。

从此以后,更多的科学家重复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进一步由染色体的研究发现基因,再由基因的研究扩展到现在的细胞学,胚胎学,优生学,生化科技。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向控制遗传机制,防治遗传疾病等更大的造福于人类的工作方向前进。

孟德尔和达尔文几乎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作为创造论与进化论的两位捍卫者,达尔文不知道生物的特性是如何世代相传的,孟德尔通过对动植物进行一系列仔细的遗传实验,证明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错误的。达尔文认为“种”的形成是由于在外在环境的因素,孟德尔却以科学实验证明,“种”的各异是由于内在遗​​传物质的天赋结构不同。生物学家纳尔逊写了《各从其类》一书,有力地说明一切都是上帝所创造。孟德尔看后大加赞扬,说:“如果达尔文先看了纳尔逊的书,他大概不敢出版他的《物种起源》了。”

从事果蝇研究的诺贝尔奖得主摩根,原本是进化论的忠实支持者,但他读了孟德尔的研究报告后,竟然启发他构思出最经典的果蝇实验,并成为进化论的坚定反对者。

孟德尔的信仰

伽利略,法拉第等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用科学来事奉上帝。孟德尔也一样,他奉献一生,在信仰中获得支撑的力量。在豌豆园最不显眼的角落,上帝向他启示生命遗传的法则;在微小的豌豆花丛间,孟德尔为科学创造崭新的领域,彰显上帝的荣耀。孟德尔去世后,有人发现他写的一首诗:

人为何受造?源自一点泥巴,却拥有那测不透的至高者所吹入的气息,这是我心确信的。
祂,创造了万物,又用尘土造人,必定有个神圣的目的。
祂,在人的心中,放入寻求答案的动力;从此人类寻找这神圣的目的,将永不止息,这是我心确信的。
从此,若有人将思想与心智放在这神圣的问题上,不只能够丰富自己的心灵,对人生有更深的了解与洞见,而且能提升人类的知识;如同光亮,照在人类的文明上,为饥饿的人,提供知识的满足与悟性的祝福。
罪人将称赞的名字,给这人戴上最高的冠冕。
可是时间像是吞吃人的漩涡,将一个又一个世代的人吸入无底的幽暗,将罪人所夸耀的归于无有。
在每一个时代,人类总推出自己的伟人,给予属世的夸耀。
人类总期待自己所做的能摆脱时间的吞噬,得享永远的乐歌。
以前的世人如此,现在的世人如此,将来的世人也必如此,重蹈着一个基本的错误......。

孟德尔在1884年因病去世,从赐平安的上帝和生命的主那里,获得真正的平安与永生。

孟德尔一生坎坷,因为家贫,小小年纪便要半工半读。他念高中时适逢欧洲久旱,农作物失收,他们家穷得衣食不继。1838年他16岁时,父亲因砍树被树压致伤残。身为独子的他,家庭责任更加重了,工作也更勤奋。可是由于食不继餐,营养不良,加上工作过劳,日以继夜,身体不好就病倒了。虽然他在1839年仍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之后考进当时著名的贵族学校奥尔米茨哲学院(Olmutz Philosophical Institute),但就读名校不一定是福。贵族出身的师生们都瞧不起这个穷小子,没有人和他交朋友。他因工作过劳再次病倒时,没有人了解,没有人同情。老师只会批评,随便说他学习迟缓,叫孟德尔的心伤透。

终于还是父母不忍,在1941年变卖所有家产分成三份,一份给孟德尔作教育基金,一份给小女儿Teresia做嫁妆,最后一份留作养老,但是这笔微薄的财产并不够孟德尔读书。12岁的Teresia为帮助哥哥,毅然找来了证人,宣布自愿放弃嫁妆供哥哥读书。她说:“将来我能找到不在乎我没有嫁妆的丈夫。”

孟德尔靠着上帝,在贵族学校拿到优异成绩。1843年在父母支持下,进入神学院继续深造,但是他的人生依然坎坷。他考教师执照时,因在地质学试卷上用了“创造”一词,就被拥护进化论的考官严苛批评,指责他用宗教信仰的观点践踏科学,不让他及格,还出言侮辱,说他连教小学的资格也没有。孟德尔本来作代课老师,因为学生很喜欢他,校长想提拔他就鼓励孟德尔去应试,到最后却迫不得已把他解雇。

孟德尔生前发表过几篇研究报告,可那时代的人对遗传学一窍不通,又没有谦卑学习的心,不但不明白他的报告,还加以排斥。直到1900年,即孟德尔死后16年,他在1865年发表的《植物杂交试验》,因被几个著名学者推崇,誉为“近代遗传学的奠基之作”,孟德尔才沉冤得雪,被尊为“遗传学之父”。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惟有耶和华熬炼人心。”(箴言17:3)孟德尔的研究,经得起时间考验;他的为人,也经得起人生苦难的煎熬。他没有因为贫穷而变得自卑贪财,也没有因为受人排挤而心中充满悲忿怨尤。他把困难挫折变成品格和灵命成长的机会,更了解和同情贫苦学生。后来他有了固定的收入就成立教育基金,帮助清贫的学生——当中也包括他的外甥。此外,他还致力推广普及教育,使教育不再是贵族们的专利。

孟德尔是莫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 Brothers)的后人,他的先祖很敬虔。他最早认识的字是家中木匾上的字:“愿祢的旨意成就”。他说:“上帝的每一个呼召,我总乐意跟随。”是的,人生有可能坎坷,要紧的是我们坚定信靠,遵行上帝的旨意,一生不渝,这样不论成败,或生或死,我们必能验证上帝的旨意确是美善的。

—编辑室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s20161204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656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