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鸟窝的故事看分离教育
罗妮丽
我认识一位很成功的美国工程师鲍勃,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有一次谈到为人父母,他讲了一个小时候的故事。有一天他放学回家,注意到小鸟在家门口的树上做了一个窝。他很想看看窝里有没有蛋,怎么孵,但因个子矮根本看不到,他就把自己的愿望告诉了爸爸,没想到爸爸就在鸟窝上面放了一个大镜子,这样从镜子里就能看到鸟窝里所发生的一切了。每天放学回家,他都看看镜子,鸟肚子下面是蓝色的蛋,鸟妈妈天天孵着蛋。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开心地看到鸟宝宝一个个出世,共有四只小鸟,鸟妈妈不停地捉虫子给小鸟吃。有一天他发现鸟妈妈把每只小鸟推到窝边缘,自己就飞出去了。四只小鸟中有三只扑腾着翅膀飞走了,只有一只不敢飞。鸟妈妈回到窝里,忽然用爪子将它推了出去。这只鸟宝宝吓得叫着掉到草地上,然后就飞了起来。
他将所见的告诉父母,父母对他说:“你和你的弟弟妹妹也像小鸟,有一天不管想不想离开家,都要出去,否则永远长不大。”
此后每年春天他都会到鸟窝看孵蛋,这成了他的一个爱好。再后来,他长大结婚,当了爸爸。有了孩子后,他想起鸟窝里的事,也想起父母的话。养育小孩与养育小鸟一样,要培养儿女有一天能独立出去,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养儿女的过程就是一个分离教育的过程。换句话说,在独立面对生活之前,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品格,包括学习、家务、做人、心态等。等到一定年龄,通常会在18岁时就得放手让孩子自由飞翔。
一、从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来看
1.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不说一些中国留守儿童早早与外地做工的父母分开,也不说那些远渡国外留学的初高中学生,就是孩子在自己身边养到18岁,除了上学和晚上睡觉,孩子真正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是非常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养儿女还有代沟;如果是移民在国外,还有文化差异,父母还要上班,自身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靠父母自己的能力要把孩子教育得如何优秀,确实非常困难。有些父母非但没有使孩子达到预期愿望,反而因为自己不懂孩子、教养不当,使父子或母子关系很不和睦;有些孩子甚至非常叛逆,离家出走,更有什者,还闹到人身伤害父母。
2.孩子在充满污染的社会环境里时间很长。当他们离开父母后,人生的路还很长。人的一生,正常来说绝大多数都是远离父母而与社会打交道。这是一个弯曲悖谬的世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诱惑和罪的大染缸。对涉世不深的孩子来说,进入社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此一定要打好孩子的属灵根基。有一对父母,因生意兴隆而无暇顾及儿子上学,于是花钱将上初中的儿子送到寄宿学校。没想到半年后,这个孩子就与学校里不好的孩子混在一起,成了一个吸烟、喝酒、打架、早恋的小混混。为了让孩子远离那些同学,父母又将他送到美国上学,结果在学校里仍然偷着吸烟。买不到烟,在加油站小店就将纹身的胳膊露出来,店员看他纹身就以为他是成人而卖烟给他。每天他总是上网至深夜,常因睡过头而旷课,被学校警告过两次,父母只好轮着来陪他,看着他。春节期间,父母在国内忙于生意暂时无人陪同,因旷课太多终被学校报告移民局,将他开除,并要求立即遣返中国。
二、从孩子必需的属灵根基来看
如何教好孩子少走弯路、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一旦儿女离家,父母就很少看见他们,父母的能力已难以顾及他们。所以,分离教育最智慧的办法,就是从小将他们带到上帝面前,教育他们信靠上帝。“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祂所给的赏赐。”(诗篇127:3)“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提摩太前书3:4)父母只是儿女的管理者(manager),而不是拥有者(owner)。儿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和儿女同有一位主人在天上。“看哪,世人都是属我(上帝)的。”(以西结书18:4)
如为孩子预备了天梯,父母就不用担心了。他们离开父母后,既然有上帝与他们同行,即便远在天涯海角,父母都应该放心,因为上帝无所不能又无所不在。父母不在上帝在,父母不能上帝能,父母爱得不够上帝的爱长阔高深。这样,就需要从小借着教会敬拜和家庭敬拜,让孩子建立属灵的根基:
1.价值观方面,知道为什么而活。将来无论做什么,不要只是吃喝享乐,都要有一定的爱心,荣耀上帝,有益于人。在这个处处讲钱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很容易被钱所吸引,一切向钱看。如果父母的教育本身就鼓励孩子将来什么赚钱最多就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那孩子与生俱来的贪婪和自私的本性就很容易被激发。敬拜上帝的过程,就是帮助父母从自身做起,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结合上帝给每个孩子本身不同的恩赐特长,引导他们向有价值的人生方向发展。
2.善恶观方面,有一定的鉴别力和敏锐力。特别是刚步入社会,孩子会一下子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加上社会上有很多掩盖且具有欺骗成分的事情,需要一定的善恶识别能力,这点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行,用圣经原则去帮助孩子分析,晓得利害对错,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只要道理到位,孩子都能听进心里,会有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
3.抵抗力方面,教孩子学会远离诱惑。18岁离开父母的孩子,大脑发育仍没完成,知道善恶对错却未必有很好的自控力,需要自小养成与价值观相称的习惯,“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诗篇1:1),同时也要帮助孩子从小对恶事有警戒心理。
4.心态方面,在遇到不公、不顺等情况下,也能从上帝那里得安慰和喜乐。在女儿还小时我们搬过几次家,每次换学校她就没朋友,学校午餐时就单独坐在一边,她的安慰在于上帝。在波士顿实习时,与三位室友分摊同样的费用,先到的室友们却把最小的一间留给她,她也能不计较,开开心心与她们相处。
三、从孩子的属灵受教方式来看
多年来,早饭时间我和先生谁先吃过,谁就为大家读圣经中的箴言;晚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灵修书,灵修之后与我们分享。家里不装有线电视,在节假日时会放基督信仰方面的电影、录像。每年岁末都会有家庭感恩分享会,数算上帝在各自身上的恩典。平时孩子有一些需要纠正的问题,就会结合圣经经文来交流,特别是在车子里,或是孩子玩得开心时,他们最容易听得进去。有段时间,上初中的儿子喜欢讲一些脏话,提醒他不说也无效果,后来我们就告诉他,上帝不要他说脏话,“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以弗所书4:29)以后他真的就不再说了。我们把很多事情都带到祷告中,有时孩子考试或一些特殊的事,他们会主动要我们代祷。我们坚持去教会,即便是在外地度假,周日也会选择信仰纯正的教会参加敬拜。
在女儿16岁那年,她说她自己祷告后要提前上大学。我和先生对她说,既然妳是祷告后的决定,那要有上帝的印证。于是我们提出,一是妳高中没毕业,要有大学愿意接受妳;二是要拿到大学全额奖学金,结果这两样都达到了。我们祷告后,心里有平安,就同意她提前上了大学。果然,她上大学后还成为宿舍楼里圣经学习小组负责人。开车带新来的中国学生去教会,也去商场买东西。她还在教会里司琴事奉上帝,哪怕是打工所得或是得到家人的红包,都坚持十一奉献。学校有同性恋讲座她不参加,同学过生日喝酒庆贺她也不参加,只是把贺卡和礼物放在门外。再后来,她还创立了一个儿童方面的非营利机构。
有上帝在孩子们的心里,这是最好的分离教育。上帝的道路最美善!
(罗妮丽博士是美国某大学教授,早期儿童教育系主任)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s20170605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662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