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疾病、死亡来到时
莫世淳
除了因疾病或意外早逝,我们都会走过“生、老、病、死”几个人生阶段。但健康、平安时,我们很少想到死这个严肃的题目,只有当遇到疾病或死亡时,才迫不得已面对。
我是曾经走过死荫幽谷的人,所以对疾病与死亡有特别的领会。
一、生命在上帝手里
传道书三章1至2及11节:“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
十多年前,我曾中风,情况非常严重,医生说希望不大,但我活过来了。我在病中深深体会,生死之权操在上帝手中,正如传道书所说“生有时,死有时”,忧虑也没有用,每天好好地活下去就是。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一个名叫Ben(宾)的年轻人,20岁左右就得了癌症。先是骨癌,然后癌细胞进入骨髓,后来血的铁质超高,生命危殆,医生不抱太大希望;但他很坚强,将生活的目标简化成三个字:活下去!把癌症看成家常便饭,照常生活,不吵闹,不埋怨,不表现痛苦与惧怕,也不怀疑生存的力量,不让癌症使他颓丧。结果,他走出了癌症,现已超过十年。
二、忧虑于事无补
马太福音六章25至27及31至34节,主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我曾用这段经文辅导过一个严重忧郁的寡妇,她胼手胝足,用辛苦积攒的一些钱修理房子,却被承包商骗光。她每天看到破烂的墙壁,伤心绝望。幸好上帝的话医治了她,环境没有改变,她却想通了,知道忧郁无益,反能坏事。于是她就把难处交给上帝,整个人一下子轻松乐观起来,不再忧郁。不多久,她停止来找我辅导。我记得最后的一次辅导,她送给我一盆亲手插的花,对我说:“我忧郁的时候要用看花来提高情绪,现在好了,不用再靠花转换心情,这盆花送给妳做纪念,也表达我对妳的谢意。”我听了很感动,也为她感谢上帝。
三、保持乐观
箴言十七章22节:“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我有一个亲戚,差不多20年前患了第四期乳癌,预估只能活半年。医生把她左边的乳房及左手的淋巴腺全部割除。她做了七次化疗,头发全掉光,胃口全无;但她并没有被打垮,反觉得这是生命的挑战,知道生命既然在上帝的手中,就不惧怕死亡,把握每一天好好地活。她胃口不佳,就勉强自己吃东西,因为保持体重很重要;头发没了,她戴假发,还买长短不同发型,苦中自娱。精神稍好一点,便照常出入,去教会聚会,司琴,到迪士尼玩。结果,她不但活过六个月,现在依然健在,头发乌亮,无一根白发!如今,她走出癌症已经差不多20年。由此看信心和心情跟复原有密切的关系;有信心就会有好心情,心情好病也比较容易痊愈。
奉劝生病的人,一定要保持乐观态度,这样会提高康复的机率。
四、持守信心
路加福音七章50节:“耶稣对那(犯罪的)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回去吧!'”
路加福音十八章42节:“耶稣(对瞎子)说:‘你可以看见!你的信救了你了。'”
家庭研究中心(Family Research Center)的Pat Fagan博士指出,调查报告显示,看重信仰与教会活动的人较少患忧郁症。同一个报告也指出,宗教信仰与减低自杀率有关,可见信仰对人的身心灵有很正面的影响。有坚定信仰的,较少生病,就是生病,康复机率也比较高。主耶稣在世拯救罪人与医治病人的时候,也常提到他们的信心,可见信心的重要。
上文我提到的Ben,病好以后,悟出以下道理来:
- 要正面看前途。选择好的、乐观的人做榜样,拟定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多阅读别人抗病成功的真实故事,借以帮助你走过最难受、痛苦的时刻。
- 永不失去信心。无论对上帝,对医生,对朋友,对自己,都要有信心,相信你会康复过来。
- 生病期间食欲不振,要注意不要太挑剔饮食。如果不需要戒口,便尽量吃你想吃的东西,以刺激食欲,保持体重很重要。
- 不向挫折屈服。疾病会使你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可能你要停学,停止工作,不能出门与朋友活动,老呆在家中。你要告诉自己:这只是过渡时期,以后会好转的。
- 尽可能做一点事,除非真的做不了,否则不要停止。往前看,往好处想,不要停留在自艾自怨的悲伤中。我的亲戚除了刚做完化疗那一个星期天留在家之外,她照常去教会服事,见弟兄姐妹。
五、找人分担重担
加拉太书六章2节:“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
人都需要别人的关爱,这是上帝给人的天性。有一个研究发现,婴儿如果没有得到抚摸爱护会比较容易夭折。圣经教导我们要关心人,与人同负重担。朋友很重要,“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亲密。”(箴言十八24)
每个人都有遇到挫折的时候,重病就是其中的一种。疾病叫人感到忧郁,甚至绝望。这个重担一个人挑很苦,如果你找到一个真心关心你的人与你同挑重担,为你祷告,你会觉得好过一些。主耶稣知道我们背不起重担,祂愿意为我们背负。上帝是慈爱的,祂呼唤我们把重担卸给祂。有主背重担,我们心里的压力会减少,日子就过得轻松一些。
马太福音十一章28至30节,主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回想我大病到什么都不能做的时候,我也只有多读圣经,多祷告与主亲近。奇妙的是,我的头脑糊涂时,我的心却很清醒。反正不能做工,不能念书,没有杂事缠身,倒可以安静地思想圣经的话,与主谈心。我很感恩,在我最软弱之时,主就是这样来亲近我,扶持我。
六、常存感恩的心
人生的路总有高低不平,有得有失,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所以在生病、痛苦中,也要学习往好的方面想。
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18节:“凡事谢恩;因为这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为自己拥有的感恩,不要因失去的而埋怨。我常用半杯水的比喻问病人:“你会为有半杯水喝而感恩,抑或因只有半杯水而埋怨?”埋怨的人容易忧郁生病,因为太消极负面;感恩的人会知足,知足便会快乐,不容易被苦难和疾病打倒。所以,不管你是病人或是安慰者,都要把眼光从灾病上挪开,寻找值得感恩的事,这样你才不会日益消沉,心里绝望。
一位姐妹工作忙碌,天天早出晚归,回家还要做家事,连睡觉的时间也不足够,哪有时间亲近上帝呢?几个月前,她发现自己患上癌症,须立时开刀和做化疗。休养期间,她有时间安静主前,读圣经,祈祷。她很享受这个时间,为这福气感谢天父。
七、顺服上帝的旨意
基督徒为什么会生病?难道上帝不保守?有些人蒙上帝医治,有些人因病去世,怎么解释?我只能说,上帝的作为不是我们有限的头脑可以了解的。
以赛亚书五十五章8至9节:“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
哥林多前书十三章12节:“我们如今仿佛对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古人以铜为镜,只能模模糊糊看到一个影像,很不清楚。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人不能完全了解上帝的作为,最理想就是信靠上帝,以谦卑的心接受祂的安排。
八、安慰别人
一个经历过疾病的人,才知道如何去安慰有病痛的人。我曾经有过严重的中风,今天我对别人的病痛和无奈有很深的了解,因此我知道如何去安慰人,这是我生病之前没有办法体会的。
我所属教会的黄牧师,他大哥11岁时因坚信耶稣而被红卫兵打死。他们的母亲(陈牧师)求上帝救她的儿子,上帝没有答应。后来上帝却使用她安慰鼓励了另一个死了儿子的母亲。就如圣经哥林多后书一章4节所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祂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上帝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上帝能叫“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罗马书八28)。
上帝是信实的神,当陈牧师完全顺服上帝的旨意,上帝就用特别的方法安慰她。她其他的三个儿女都大大的为上帝所用。两个儿子都是牧师,一个在基督教大学当神学教授,另一个除了牧会之外,更在不同的广播电台参与福音广播节目,很受大众欢迎。小女儿琴艺出众,又会作曲写诗,她写的几本歌谱被很多诗班采用。
九、天家好得无比
人的身体像一台机器,用久了自然会出毛病,最后停工。世界的一切都是短暂的,人生会过去,我们的盼望在天家。如果有这样的认识,就不会因疾病、死亡而太过忧伤。就像哥林多后书五章1至4节所说的: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我们将有上帝所造的居所,不是人手所造的,而是在天上永存的。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渴望得到那从天上来的居所,好像穿上衣服,被遇见的时候也不至于赤身了。其实,我们在这帐棚里的人劳苦叹息,并不是愿意脱下地上的身体,而是愿意穿上属天的身体,好使那必朽的被生命取代(参圣经现代中文修订版)。
基督徒信的不是宗教,是永生上帝。我们的“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哥林多后书四16,18)。上帝医治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识主耶稣基督,接受祂为救主。若上帝医治,就好好为祂而活;若没被医治,回天家更好得无比。
让我们一同祷告:“爱我们的天父,奉袮儿子耶稣的名我们向袮祈求。在世上我们会经历疾病、痛苦与死亡,但袮应许与我们同在,袮愿意背负我们的重担,求主给我们力量应付一切的难处,使我们坚定信靠袮。不论环境如何,我们仍然靠主喜乐,走完人生的路程。阿们!”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s20140503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625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