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有天

伍炜国

近年来,中国先后进行了连串探索太空的壮举,令全球瞩目。包括2003年有太空人杨利伟乘驾神州五号飞上太空;2008年又有三名太空人乘坐神州七号首次进行太空船外活动,都是即时用卫星直接转播。不论是国内或海外的华人同胞,都能同一时间在电视机前分享这份喜悦和骄傲,毕竟中国也踏入太空时代了。

我跟太空扯上关系,要追溯到半世纪前。1957年我中学毕业,成绩并不特别出色,只有数学一科,因老师教导有方,成绩优异。本来我想,将来不是读纯数学,就是念应用数学,毕业后做中学老师。然而,就在我中学毕业那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卫星(Sputnik 1)进入太空,揭开太空时代的序幕。太空时代的第一页,其实是美丶苏两个超级权力的激烈竞争,包括科技丶军事及主义,因此更牵涉到信仰的大前提。当第一位太空人回到地球后,当时苏联的总理赫鲁晓夫(Khrushchev)马上得意洋洋地宣布,他们的宇航者在太空上没看见上帝(注1),这倒勾起我的兴趣。本来我对太空一无所知,后来却拿了个天文和物理学学士学位,那是1962年,当年美国太空人葛约翰(John Glenn)成为第一个成功绕地球一周的太空人。葛氏是基督徒,他相信上帝。於是我更感好奇:为甚麽同样是太空人,也同样从太空回来,然而对上帝的看法却如此不同?这也成为我日后要继续深造太空数学的一个因素。

现在回头看,当日苏联总理的话:“在太空上没看见上帝。”实在无稽。试想世上有许多东西都是肉眼看不到的,难道它们就不存在吗?例如科学家发现有大约200个亚原子粒子(注2)是看不见的,却可从一些实验和观察证明它们的存在;我们也看不见“爱”丶看不见“惧怕”,但谁敢说这世界没有“爱”和“惧怕”?当阿波罗八号於1968年圣诞前夕首次环绕月球时,太空人安威廉(William Anders)丶劳雅各(James Lovell)和博法兰(Frank Borman),看见宇宙的浩瀚,从圣经创世记第一章颂读有关这宇宙的创造主(注3);翌年太空人艾德林(Aldrin)登陆月球时,更是进一步在月球上守圣餐,以表示他对造物主的敬畏(注4)。

我们可以透过仪器丶太空船或是电脑看见上帝吗?如果我们可以把上帝缩小到可用实验或电路将之证明,这个“上帝”就太渺小了。着名哲学家齐克果用“信心的跳跃”来描述我们跟上帝的关系(注5)。信上帝的人和无神论者对上帝都作了一个“信心的跳跃”,前者相信宇宙背后有一个更超越的造物主,后者则相信这宇宙是随机形成的。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研究宇宙是为了要去明白“上帝的心智(the mind of God)”(注6),这句名言成了许多科学家所乐用的。当人问爱氏是否相信上帝时,他这样回答:“我不是无神论者,我也不能说自己是个泛神论者,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太大了,不是我们这有限的头脑能理解的。我们就好像一个小孩走进一个偌大的图书馆,里面有多种不同语言的书,小孩知道一定有人把这些书写成,却不知道是怎麽写成的,也不懂那些语言,他只是隐约觉得这些图书排列成这个样子,背后定是有甚麽不可思议的力量去构成。我想这也是人对上帝该有的态度,不管他有多麽聪明。我们看见宇宙被一些定律奇妙地规范着,却对这些定律的了解非常有限。”(注7)

当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被问及科学与宗教基本上是否互相抵触时,他用一条长线来作比喻(注8)。他认为宗教和科学就好像这条线的两段,一边是科学,一边是宗教,他说这两段永远都是共存的,因为人类需要科学,也需要宗教。有时候一方比较被看重,例如当宗教地位重时,科学家如加利略就被逼迫;当科学占优势时,人对上帝就存不可知的态度;宗教和科学都满足了人类一些基本的需要。总括而言,就如爱因斯坦所说:“宗教没有科学是瞎的;科学没有宗教是跛的。”(注9)

回到太空科学,有位知名的美国太空人,名叫陆希德(Shannon Lucid),跟中国很有渊源,她生於上海,父母是到中国的宣教士。(注10)

在她事业的颠峰期,陆氏担任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首席科学家,曾获国会颁发的太空奖章,是第一位获得此项太空科学里最高殊荣的女性,在太空逗留时间,仅次俄国记录。(注11)陆氏曾在太空看见上帝吗?她认为当她越是深入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她就越发感到人类的智慧是何等有限,和创造主匠心独运的奇妙设计。跟许多科学家和太空人一样,她在受造物中看见上帝。(注12)笔者曾於80年代参与加利略太空工程,很庆幸也很兴奋地在1989年看到太空运输系统第34号发射的情况。当时,陆氏是其中一位把太空船送到太空的成员。

我们在太空看得见上帝吗?上述科学家和太空人都提到从受造之物的奇妙创意与井然秩序,可以看得出背后有位创造者。圣经说得好:“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一20) 事实上,牛顿和许多昔日着名的科学家都有同一情怀,他们甚至比爱因斯坦更早就提到上帝的心思。数理教授戴保罗(Paul Davis)在接受其宗教与科学的坦普顿奖(Templeton Prize)时,提及这些科学家异曲同工地说:“研究科学其实只是在这宇宙中,发掘上帝的手工和足迹。我们今天的所谓『物理定律』,其实是上帝抽象心思的具体表现。藉研究科学一瞥上帝的心思,这是令人兴奋而大胆的说法。换句话说,科学家几乎觉得他们有责任去发掘出上帝如何创造这奇妙的大自然。”(注13)

麦克斯伟(James C. Maxwell)和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二人的成就仅次於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发现了现代电磁物理学基础,奠定了今日的电子科学。他们也持同一信念,相信科学是寻找上帝心思的渠道。法氏更坦言基督教信仰是他研究科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注14) 剑桥大学特设立法拉第科学宗教学院,尊崇他对双学术的连系。(注15)

究竟上帝如何启示自己?前苏联总理说,在太空看不见上帝。假若我们张开心灵的眼睛,就必能看到上帝向人启示自己(或与人类沟通)的五个方法:

一丶上帝与人类相交

如圣经所记载的,上帝与人直接相交,就像跟亚伯拉罕丶摩西和众先知们说话。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最直接的方法,他们盼望上帝今天也这样对我们说话。然而,正如基督在约翰福音中教导门徒,祂升天以后,就必差派圣灵降临引导我们。这是与上帝相交的现代版本,其实用性不逊於上帝对摩西说话。我们听过很多曾有这样经历的人,生命被彻底改变。其中一个着名的例子是扫罗,即后来的使徒保罗。他起初迫害基督徒,后来为基督殉道。

二丶人类生存的大自然环境

大自然本身是“上帝创造天地”的最佳佐证。借用爱因斯坦的比喻:有一个孩子走进图书馆,他可选择相信,所有的书都不过凑巧放在那里;亦可相信,虽然他不明白,背后是有人筹划的。总括来说,正如上述的科学家所说,从创造的奇妙,我们可以看见创造主的足印;从自然界的定律和井然秩序,我们可以看到造物主的匠心。无论是牛顿发现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抑或麦克斯伟发现电磁场方程式,又或者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这一切其实都是科学家们探索上帝心思的结果。

三丶人性

鲁益斯(C.S. Lewis)在其着作The Abolition of Man(注16)一书中,有一独特的见解。他说,在差不多所有的古老文明里,都能找到无数被公认的美德。我们能从人性看到造物主的留痕。有人会问,这些美德从何而来?是碰巧吗?所有文化都这样碰巧吗?难令人置信!就如看到一个手表,我们很自然想到手表的来源。美德来自何方?最好的答案在圣经里。因为,上帝按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人虽然犯罪,里面仍留下一点美善与良知。

四丶透过人类语言

上帝藉圣经对人说话。历世历代以来,多少人质疑圣经丶否定圣经是上帝的启示。有些人甚至无所不用其极,要消灭圣经;可是,他们都失败了。真理是不畏挑战的。圣经历尽沧桑,仍屹立不倒,仍用事实显明它的确是上帝的启示。

五丶成为人的样式

启示的高峰是耶稣基督,也是上帝,“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有些人相信耶稣基督是伟人,是伟大的教师,但不信耶稣是上帝。但是,护教学者麦道卫(Josh McDowell)挑战我们,要客观地看耶稣这个历史人物。(注17)我们要麽信祂是神,正如祂这样自我介绍,要麽就只能信祂是疯子或骗子。说祂是历史上一位品德高洁的人,又不信祂的自我介绍,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

说了一大堆科学家和太空人的名字,无非想指出,科学与信仰并不如前苏联总理所以为的水火不容。当上帝透过祂儿子主耶稣基督彰显祂自己时,祂接触过很多不同类型的人。耶稣在木匠家庭出身,经常与那些低下层的人做朋友:包括许多被人遗弃的痲疯病人丶妓女丶瘫子和撒马利亚人(被犹太人所歧视的)。祂也有接触和纠正当时的知识份子,祂不怕跟祭司和文士辩论;有一次祂更教导一个犹太人的官,怎样才能重生进天国。又一次,祂挑战当日叱咤风云来自大数的扫罗,问他为何要逼迫基督徒。当时扫罗恨恶基督徒,觉得他们是要破坏和毁灭犹太人信仰的异教徒,甚至要把他们杀掉;但当他遇上耶稣后,整个人都改变了,最后更成为基督教里一个伟大的使徒。

最后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个现代的知识份子,如何在一些凡夫俗子的影响下,找到基督。葛凡西(Francis S.Collins)是一举世知名的科学家(注18),他是第二位负责国家人体基因研究的主任。当他被挑选去继承研究双螺旋(Double Helix)的诺贝尔科学家沃森(James D.Watson)时(注19),他是所有研究生物医疗和遗传因子的科学家们所欣羡的。葛氏读大学时物理和化学科的成绩出众,并在1974年轻易地完成了他在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读书期间,他都以无神论者自称,拿到博士学位后,他看见医学界中遗传因子学的挑战,於是进修医科,并於1977年拿到他的医学学位。之后他在一所医院工作并研究遗传因子学。80年代后期,他当内科医学和遗传因子学的教授,直到1993年他接任人体基因研究主任一职为止。

葛氏在医院实习时,常看见许多人在垂死边缘,然而他发现那些自称是基督徒的,在面对死亡时,是多麽有平安,跟一般人不一样。一天,有个每天受尽病痛折磨,却因信基督而满有平安的老妇问他说:“你信甚麽?”那一刻来得尴尬极了,因为他只能回答:“我不太肯定。”当时廿六岁的他,已当医生,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对生命丶疾病和死亡应已有答案;然而当他被问及有关他自己永恒归宿这最基本的问题时,却是哑口无言(注20)。之后他决心研究所有主要的宗教信仰,重新肯定他那无神论的立场。一天,当他在探访邻近一个循道卫理会的传道人时,葛氏问他的信仰到底有没有理性根据,其实葛氏早已心里有数,颇肯定信仰只是心理作用而已。那传道人没有马上回答他,却给他一本小书:《反璞归真》(注21),葛氏用了几天时间去读这本书,竟被这位出自牛津学府的超级理性大师,对基督教所提出非常合理的理性根据所折服。葛氏从无神论者变成不可知论者,最后接受了基督信仰。这故事跟圣经中那犹太人的官夜里找耶稣,为要找出一些终极问题的答案很相似。其实答案很简单,若我们能放下自我,就能找到那条引到真理丶平安和盼望的道路。笔者卅多年在加州理工大学工作,该校的格言正是耶稣所说的:“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作者是美国应用数学家丶太空科技数学家,曾任职於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39年。 邱佩凤编译。Pictures Provided are from NASA materials in the public domain.)

注释:

  1. Khrushchev(前苏联总理)宣言was quoted in Soviet Press that “Gagarin(the 1st cosmonaut)flew into space, but didn’t see any God there,”article retrieved in Russian, posted on an Eastern Orthodox web site in 2006, http://www.interfax-religion.ru/orthodoxy/?act=interview&div=73&domain=1。
  2. Subatomic Particles亚原子粒子或称基本微粒子-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570533/subatomic-particle。
  3. 月球播的圣诞信息-The Apollo 8 Christmas message, archived by NASA curator Dr. David R. Williams, http://nssdc.gsfc.nasa.gov/planetary/lunar/apollo8_xmas.html。
  4. 月球上的圣餐 - Men From Earth by Buzz Aldrin and Malcolm McConnell.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9。
  5. 信心的跳跃-Kierkegaard, Soren, Danish philosopher, biography provided at http://www.answers.com/topic/s-ren-kierkegaard。
  6. 爱因斯坦思维之研讨-http://www.learnoutloud.com/Catalog/Biography/Scientists/Einstein-and-the-Mind-of-God/25697。
  7. 爱因斯坦谈到上帝的心思-Newsweek, 2007 Apr. issue, http://newsweek.washingtonpost.com/onfaith/guestvoices/2007/04/einstein_and_the_mind_of_god.html, Wash Post & Newsweek, 2007-4。Special note by Edward Ng(伍炜国) on Einstein’s religious view - “Since he is such a famous person, obviously every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camp would like to claim him to be their ally. 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 he was raised as a Jew, but never claimed Yahweh as his God. The closest we can identify him would be as a deist, someone who believes in a transcendental God who created the universe and left it alone. Thus some Christians are against citing him in any theistic or deistic discussions. However, I’m more open-minded on this, with the view that citing non-Christians’ belief in a Creator is a good corroboration of human awareness, deep down, that the Universe could not have emerged at random, as claimed by the atheistic evolutionists. This deep-down human awareness of a Creator is consistent with Biblical teachings such as Genesis 1, Psalm 19 and Romans 1:20. Also, we never dare to say categorically that a person was a non-Christian, because in his dying moments, he might have transformed through the Holy Spirit’s encounter, via some minister or priest as messenger. A most prominent example in the Bible was the thief on thecross. Thus there was the famous Western saying that ‘There is no atheist in a foxhole.’”
  8. 杨振宁,“当代杰出学人文史丶科技公开演讲”系列录像光碟。香港:香港公共图书馆,2003。Yang, Chen-Ning, lecture in the HK Public Library, Apr. 16, 2002. Series of Lectures by Distinguished Scholars published in VCD set in Mar. 2003 by the HK Public Library.
  9. 爱因斯坦谈科学与宗教 -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Nov. 9, 1930, pp. 1-4。
  10. 陆希德(台湾译)幼年在中国照 - Picture of Astronaut Shannon Lucid with her younger brother Joe, in Shanghai, published in NASA News Event on the occasion of Dr. Lucid’s homecoming to China in 2006. http://www.nasa.gov/vision/space/features/shannon_lucid_prt.htm。
  11. 陆希德於太空总署的官方履历- NASA official biography of Dr. Shannon Lucid, http://www.jsc.nasa.gov/Bios/htmlbios/lucid.html。
  12. 简建堂,《外太空新世界》,时报书系#618。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5。
  13. 戴保罗演讲 - Prof. Paul Davis, Templeton Prize address, http://209.85.173.132/search?q=cache:xsqdUwKqaBAJ:www.origins.org/articles/davies_templetonaddress.html+newton+on+mind+of+God&hl=en&ct=clnk&cd=2&gl=us。
  14. 麻省理工学院专题讨论会 - M.I.T. Seminar, http://silas.psfc.mit.edu/great_sci.html。
  15. 剑桥大学法拉第科学宗教学院 - The Faraday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Religion, http://www.st-edmunds.cam.ac.uk/faraday/。
  16. Lewis, C.S., The Abolition of Man . New York : McMillan Pub. Co.,1947。
  17. McDowell, Josh,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 San Bernardino: Here’s Life Publishers, 1979。
  18. 葛凡西的官方履历 - Francis S. Collins biography at the National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home page, http://www.genome.gov/10000779。
  19. James D. Watson, The Double Helix,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 New York : Athenaeum of Simon Schuster,
  20. 葛凡西着:《上帝的语言》 - The Language of God , by Francis S. Collins. New York : Free Press, 2006。
  21. 《反璞归真》之英文原着为Mere Christianity , by C.S. Lewis. NewYork : McMillan Paperback Editions, 1960 。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s20090804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568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