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暴」與人的道德制高點

錢志群

網路已是尋常百姓都能享受的便捷平臺,如今的人們手捧手機就能成為「宣傳部長」「道德法官」。各種新聞都可以在第一時間被網民報導,各種事件也都會被人評頭論足。

雖然網路資訊的公開性、透明性及輿論監督意義不能否認,但是「網暴」問題卻成為一大毒瘤,給很多被網暴的人帶來了難以癒合的心理創傷,甚至接二連三地置人於死地,不能不令人傷感和反思。

中國有位17歲少年劉某州,出生時被親生父母賣掉,四歲時養父母相繼去世。讀書期間遭遇同學欺凌,他在網路尋到親生父母後,因求他們幫助買房被生母網上拉黑,接下來又被很多網民謾罵、諷刺、誹謗。他無力招架,於2022年1月24日深夜,發佈一篇題為《生來即輕,還時亦淨》的長微博後,吞食大量抗抑鬱藥,離開人世。

不久,上海一名女子成為另一個犧牲品。因疫情封城後,她無法正常給獨居在上海西郊、有聽障、手腳不利索的父親送菜。平日非常容易的網上送食基本歇業,在到處找不到人接單的情急中,她找到曾為她送菜的叮咚平臺余先生。4月3日晚七點,余先生騎上電瓶車出發,穿過重重防疫關卡,途中轉道加油,加上有些路段不通車靠步行,千辛萬苦終於在半夜11點將食物送達老人那裡。她非常感謝,欲付余先生一些酬謝,但微信和支付寶的轉款都被余先生拒收。無奈中,她給他的手機直接充值了二百元,以示答謝。一個本來是孝心和愛心的正面故事,沒想到她在自己的網群中分享出來並被群友們轉發後,網評急轉直下,很快被帶入指責謾罵的漩渦中。各種難聽的話尖刻地數算她的小氣無德、厚恩薄報。她做解釋也無效,仍不斷遭到人格侮辱,使她整日寢食難安,最後心理失控,撇下老父親、丈夫和七歲的兒子,於4月6日從樓上一躍自盡。之後仍有網民不甘休,將悲劇歸咎於她心理承受力太差。

一個個鮮活生命的休止,並沒有喚醒人們停止網暴,悲劇案例仍然前赴後繼。為何一些網民總愛用挑剔性批評和謾罵來對待別的網民呢?他們為甚麼要戴著放大鏡,從早到晚在雞蛋裡找骨頭,到處點戳別人?他們究竟從哪裡來的那種自以為是的「道德正義感」呢?我不由得想起聖經創世記中記載的一件事。人被上帝造出來後,滿園果蔬,吃喝無慮,但被造的亞當和夏娃還想如上帝一樣能知善惡,於是偷吃了上帝警告他們唯一不能吃的那棵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吃完後,他們真的開始用罪的自我標準來衡量別人,指責別人,把犯罪的責任居然推卸給上帝、配偶和蛇。

自此世世代代的人在罪的基因裡,也總是自以為是,總愛論人是非,所以上帝在拯救人的時候就反覆要求我們不要論斷別人。誰不有限,看問題能保證沒有顧此失彼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誰無罪性,論斷時能避免有意無意中的驕傲、自私等罪性的自我顯露?我們常常對人對事一知半解,又沒有愛心和憐憫的表達方式,從而給別人帶來委屈、冤枉的傷害。再說,我們都不完全,誰又有資格隨意、任意指責別人?聖經明確指出:「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雅各書4:12)這一位,當然不是你,也不是我,因為世上「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10)天地之間,唯有真神上帝才是那一位,祂是唯一的公義、聖潔、慈愛、良善者,祂能洞悉一切。主耶穌責備那些好論斷的人說:「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馬太福音7:3-4)我們「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箴言28:26)

就上海女子的悲劇事件來說,那些非當事人又何必論斷?本來當事人之間的所有事情都已妥善安排,送菜的余先生申明:他這樣做是因為看重她的孝心,根本不是錢的事,所以才一次次拒絕她的酬謝。余先生所在的叮咚平臺,在官方微博稱讚了余先生,並決定給他頒發「平民英雄獎」,獎勵兩千元。那女子在網上解釋因對方不收錢,便費盡心思用對方無法拒收的方式為他預付了電話費。錢確實付得不多,是因為她失去工作,只有丈夫一人的工資用來養家餬口還房貸。沒想到,竟然有很多與事毫不相干的人站出來教你怎麼做人,不依不饒、源源不斷地「道德追究」,被追究者每一次解釋都能成為追究者的無形鞭繩。

不少網暴者本身心態就有問題,找那些無親無故的人發洩情緒,反正網路是虛擬和匿名的,不用擔心後果,也沒成本,又能以「正義者」的化身痛快淋漓地表達所謂的「正能量」。網暴者們總覺得自己的一兩句話無傷大雅,就如雪崩的時候,每一片雪花都認為自己沒有責任。

悲劇發生之後,許多人都在譴責網暴,希望每個人在這艱難時刻都善良一點,也呼籲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加以制約。這些雖是必要,但人性的頑梗加上網路上追究的困難,很難找到萬全之策。除此之外,我的禱告就是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到上帝面前,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承認自己無資格隨意論斷人;被聖靈澆灌而喚發出越來越多的愛心和憐憫心,使「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歌羅西書4:6),從而少傷害人,多造就人,也造就自己。有調查表明,一個常在網路上攻擊別人的人,無意中也在加劇他們自身的反社會人格傾向,損傷自己與家人、與同事、與鄰舍日常交往的共情力。網暴是件雙輸的事,當休矣!網民們,請謹慎發言吧!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221004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726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