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相愛對兒女成長的意義

羅妮麗

有個11歲的孩子,平時成績都是A,最近下滑到B和C。在家動不動就發脾氣,摔門,向父母大叫,在校表現也不好,老師因此與家長談話。父母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去找心理諮詢師。諮詢師聽了情況後,就問父母:「你們最近關係怎麼樣?」兩人歎氣,這兩年經濟上出現問題,各自都多找了一份工作,沒時間管孩子,而且夫妻常常為一些事弄得很麻煩。他倆在諮詢師面前談著談著,突然發現孩子的表現就是自己的表現。回到家後他們開始做計劃,從縮減開支入手,減少工作時間多陪孩子。不久,孩子的表現又開始好轉。父母的問題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也解決了。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篇127:3)父母親情在兒女成長中有著非常特別的意義。遺憾的是,我們作父母的只強調孩子的外在學習、品德教育,卻忽視了父母親情關係是教養兒女的一塊基石,從而沒有好好地照顧和管理上帝所賜給我們的特殊產業,實在是緣木求魚。

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越來越困難

世界上最富有又號稱以孩子為中心的美國,用豐富的兒童用品、娛樂、教育來幫助孩子固然必要,但是在日益頹廢的社會環境下,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卻不容樂觀,很多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扎根養料—父母的親情關係。

現在的美國,孩子成長面臨的家庭環境有幾個特點:

一、離婚使家庭變得越來越小。美國1960年人口普查時,只有9%的孩子是來自單親家庭,而2000年人口普查時,這個比例已增加到28%。2010年最新的人口普查顯示,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仍佔27%;也就是說,每四個孩子就有超過一個是來自單親家庭。這主要是因為近幾十年來,美國婦女未婚先孕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美國新生兒中,有36%是未婚媽媽所生。與此同時,美國的離婚率接近50%,從而造成了大量的單親家庭。

二、再婚使得孩子的父母越來越多。2012年離婚後再結婚的人群中又有60-70%的再離婚,就是說不少人有多次離婚史,這樣孩子親爸親媽之外又有一些後爸後媽。一九五〇年代的美國,平均每個家庭有2.6個孩子,現在倒過來了,平均每個孩子有2.6個父母。

三、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和壓力越來越多。單親家庭中,與母親生活的孩子,有56%是貧困孩子,與爸爸生活的孩子,有8.6%是貧困孩子。不穩定的婚姻關係、性別角色的變化帶給現代的孩子們生活和情感上的壓力越來越大。

幸福家庭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基石。父母在關係上投入一點點的精力,將來在孩子身上會有成倍的收穫。哈佛大學在1997年研究發現,父母一起解決難題不爭吵,沒有離婚,孩子們將來的益處就很大。據調查,在八十年代末有86%的人對自己的婚姻不滿意,但堅持不離婚;五年後再調查,這86%中有60%都說自己的婚姻幸福和很幸福。所以在低潮階段要堅持婚姻,若遇到一點難題就離開,對自己、更對孩子產生很大傷害。

父愛子與母愛子的意義不可互相替代

很多夫妻即使鬧到不可開交的地步,但他們對孩子都是真愛。有些夫妻離婚後爭養孩子,以為自己把全部精力用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將來就會更好。上帝將父與母兩個角色同時安排在孩子的生命和成長中,不可或缺,不可相互替代,而是互補和搭配。因為上帝造男造女,性別、性情和角色都不一樣。男人運用的多是理性思維,而女人則常常是以感性思維為主。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永遠給兒女一種安全感和動力,而父親相對冷靜客觀的態度,能在兒女抱負、能力、性格和心態方面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我們常常把兒女的成長僅僅歸功或歸咎於母親的教育是片面的。著名基督徒作家麥道衛(Josh McDowell)在其《模範爸爸》一書中引證過:美國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的醫生根據全國人口統計數據,發現沒有父親的青少年,比家境清貧的青少年更容易淪為罪犯;耶魯大學的一批行為學學者,研究分析了世上48個不同文化的罪案,發現犯罪率最高的一群人,都是兒時由母親獨力撫養的。特別是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天生需要父親做榜樣,父親對周圍的回應就會影響他性格的成長。如果男孩子由單親母親養育,長大後相對來說常有行為上的問題,如抽煙喝酒、過早的性行為等,甚至容易有搶劫、吸毒等犯罪行為。

孩子如果在健康的雙親家庭成長,相對來說能友善待人,哪怕是別人對自己有負面意見也會認真思想。如果孩子缺乏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也較難學習與朋友及同學建立親密關係。即使父母沒有憂鬱症,孩子也可能會憂鬱,尤其是父母離婚與再婚的孩子。孩子成人後,也會對婚姻關係的持續性無所謂,也很大可能會引起與同伴的分歧與爭執。孩子在健康的雙親家庭成長,哪怕遇到艱難的環境也相對容易安靜地承受,並試圖把困難變成機會。每個孩子一出生就需要父母關愛他們,父母雙方給孩子不同特點的愛,會在優劣互補中幫助孩子的成長。聖經中多處強調父母教養是不可或缺的,教導孩子:「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箴言1:8)

父母彼此相愛對孩子的終生影響不能忽視

父母不能離婚,但是不是為了孩子好歹賴在一起就夠了?不是。父母之間的關係直接影響著青少年子女的生活品質。據研究發現,健康的婚姻與父母用尊重、誠信的態度彼此相愛,會給孩子提供一個愛的環境,加強孩子被愛的感覺。父母愛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孩子的母親或者父親,特別是在家裡互相使用肯定的語言來溝通。根據最近美國一項調查發現,在家庭關係中,受到最大傷害的是相愛的配偶,傷害最多來自語言的火力,尤其是亞裔的父母,會用尖銳的話語傷害對方。教育研究表明,一個女兒的形象產生於父親對母親的態度,而男孩子的形象則來自爸爸在家被尊重的位置。

有一個家庭,丈夫在外上班掙錢養家,妻子在家作全職太太。她本身善於管理孩子,但不善於做家務,所以家裡看起來很不乾淨。丈夫回家後看見家裡亂糟糟的,就不能理解妻子為甚麼不用心做家務,然後心裡不滿地自己去洗碗、收拾屋子等。妻子看見丈夫在抱怨,也很不理解:自己天天在家想方法教育孩子和做飯,孩子各方面都好,房間沒有收拾有何關係?她也惡語對待丈夫。爸爸媽媽爭吵,孩子感到傷心,認為錯誤在於自己身上。

夫妻不可能沒有生氣時,但要學會正面溝通。如果丈夫先肯定妻子帶孩子的成就,然後指出家庭的整潔對於他的意義;或問妻子自己有何方法幫她整理家居,而不是直接抱怨。妻子如果先肯定丈夫辛苦養家還幫她做家務,他們也許就不會吵架,孩子也不會感到傷心。如果父母之間總是爭吵,互不尊重,孩子的自尊感就會受傷,也無法尊重自己和別人。

在婚姻和戀愛中,愛的感覺是不同的。戀愛中愛的感覺是短暫的,會消失,那是一種原始的情緒反應,很少有邏輯的基礎。而在婚姻中,我們需要真心愛自己的配偶,其中包含了犧牲和努力,在某種意義上,含有一種捨己的因素。研究發現:在家庭關係中,第一,我們需要肯定對方,之後再提出自己的要求,這樣在家裡就會少有戰爭。第二,學會用肯定的語言來溝通。這些夫妻間和諧的溝通都能幫助孩子感受到愛。肯定和讚美是不同的,讚美是覺得別人做得好,而肯定是承認別人的勞動成果。

孩子在彼此相愛的環境中成長,就會少點困惑,更喜歡抱持開放態度學習新東西;信任周邊環境,更容易適應新環境;有利於自我價值的確認;不自覺模仿父母之間的體恤與支持,就能與朋友友好相處。

夫妻相愛,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孩子。我們當牢記聖經的教導:「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以弗所書5:33)如此行,必蒙上帝的喜悅和賜福!

(羅妮麗博士是美國某大學終身教授,早期兒童教育系主任)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70306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59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