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湯和百家酒
方華
石頭湯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話說有一名外鄉人來到某村莊,他去叩人家的門,那家的主婦告訴他沒有東西可以給他吃。外鄉人說,他不是要乞食,只是要借一口大鍋,因為他背包中有一塊神奇的石頭,只要加水去煮,就會變成一鍋好湯。
外鄉人借到了鍋,加上水,在村口生起了火,很隆重地從背包中取出那塊石頭放入鍋內,然後用一隻勺來攪拌。不一會兒,他從鍋中舀出一點嚐味,自言自語:「味道真好,如果加一點洋蔥就錦上添花了。」旁邊好奇圍觀的村民被他感染,有人從家中拿來了洋蔥。那湯加了洋蔥,果然香味四溢。此時外鄉人再次嚐味,很認真地說:「再加點蕃茄更好。」又有村民給他拿來蕃茄。如此這般,村民在外鄉人的指示或暗示下往湯內加入不同的東西,最後大功告成,大夥一起分嚐神奇的石頭湯,大家都說好喝極了。
這個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你可以說外鄉人是騙子,成功餵飽了自己;你也可以視他為行為藝術家,帶領村民進行色香味的實驗;又或者他是社區工作者,讓村民體會眾志成城、協力倍增的道理。
群眾,是很強大的力量,不過不會有太多人可以被指揮,隨你的音樂起舞。
另外一個故事,顯示了群眾的另一面。山上某村有個傳統節日,村民全體一起慶祝。他們會取出一隻大桶,各家獻出一瓶酒,倒入大桶中,在盡情歌舞歡樂之後,再一起喝百家酒,慶典凝聚了村民的感情和歸屬感。來自谷地的某村長,偶然有機會參加了這個山村慶典,很想自己村子的人也能這樣上下同心,決心回到自己的村莊也舉辦相同的活動。
村民在選定的日子裡舉行盛會,興高采烈地表演啊、歌舞啊、雜耍啊。晚會後大家聚到大酒桶前喝他們的百家酒,眾人紛紛拿杯子從桶中舀出酒來,一喝入口,彼此面面相覷,說不出話來。原來大家喝的都是水!因為大家帶著酒瓶來獻酒時,不約而同地想︰我只倒一瓶水進去,混在其他酒中,喝起來不會有甚麼分別,因此眾人獻的都是水。
群眾可以熱情地獻出自己的東西,也可以只想撈點好處,蒙混過關。當年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群眾夾道歡呼,有人砍下樹枝鋪在路上讓祂走過,也有人鋪的是自己的衣服。他們熱烈歡迎祂,前呼後擁,全城震動。不過幾天之後,祭司半夜拘捕耶穌,在總督面前誣告祂,總督想釋放耶穌,讓群眾選擇要釋放耶穌還是另一個殺人犯,這時群眾卻高呼要將耶穌釘十字架。兩批群眾中一定有不少是相同的人,愛之欲其生,過兩天卻惡之欲其死。
其實這只不過是暴露了人心的真正面貌,而群眾則是放大了集體的力量。耶穌沒有因為群眾的背棄而心生憤恨,祂反而同情他們的愚昧,「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廿三34)。耶穌要拯救的正是這些矛盾、複雜的世人呢。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50807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40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