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呂明才
林呂英麗
祖父呂祥光
說到父親,先要說說祖父,因為祖父對我父親影響很大。
祖父名叫呂祥光。在滿清同治、光緒年間,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祖父小小年紀就獨自流浪,到了廣東省普寧縣蒼豪鄉(即村頭寮),被兩位唸佛吃素的婦女收養。他祖籍何處,因當時年紀太小,已不可考。
不過英雄莫問出處,貧困的出身並不影響祖父日後做出連串正確的抉擇。祖父為人聰敏勤奮。他長大後做一點小生意,以土法製造和販賣醬油(潮語稱燻豉油)。到32歲,稍有積蓄,才娶妻沈氏,育有七子二女,長子就是我的父親呂明才。
祖父性情純良,十分看重親情。長大後悉心奉養當年收養他的兩位婦人,我們後代都尊稱她們為「食齋阿嬤」(即吃齋的祖母)。那時,基督教已傳入中國。因鴉片戰爭後,1842年的南京條約,和1858年中英及中法的天津條約,允許外國傳教士在中國自由傳教,開放汕頭市為通商口岸,美國浸信會和英國長老會都在汕頭建立教堂,興辦學校和醫院,廣傳福音。
家父年幼時,鄉間流行疫病,像很多孩子一樣,他也受感染。那時生病孩子的父母天天為孩子求神拜佛,勉強孩子吃香末,只是都不見治好。祖父只好背起長子步行兩天到汕頭福音醫院求診。他在醫院裡聽到福音,接受了耶穌基督的救恩。我父親的病被治好了,可是祖父回鄉後,兩個小兒子卻不幸病逝。這沉痛的打擊足以叫初信者失去信仰;但是祖父不但沒有失去信心,反信得更為堅定,甚至勸服兩位「食齋阿嬤」放棄拜佛,歸信基督。
不過,蒼豪村民抱持迷信,抗拒福音。他們責怪祖父信奉耶穌,說他不是本村的人,排斥他。祖父也看到蒼豪村沒有教堂,不能每週去教堂禮拜,於是舉家遷往潮陽縣谷饒鎮(赤寮),因美國浸信會宣教士早在1896年便在那裡創建了教會。
祖父受教育不多,僅讀了幾年鄉村私塾,但他天資聰穎,善作謎語、對聯和打油詩。他的作品:「白璧雕琢成聖殿,墳石展開顯聖容」曾獲選為潮州白墳鄉教堂落成誌慶對聯,懸於門上。祖父年老時,常在家中出謎語和兒孫取樂。1944年,祖父94歲,把家業交給長子打理,存喜樂的心歸回天家。
奠定人生的基石
家父呂明才生於清光緒14年,即公元1888年2月12日。他繼承了祖父的勤奮和聰敏。因為家貧,在鄉間學校只讀了一年書,就要輟學幫助父親經營小本生意和照顧弟妹。父親18歲娶妻郭碧鳳,就是我們的母親。婚後半年,父親獨自去泰國尋覓商機,未及一年,因無成果便返家鄉。
其實父親此行收穫很大,他自小隨父信奉耶穌基督,旅居泰國時,每主日必到曼谷講潮語的浸信會敬拜上帝。該教會於1837年由美國傳教士創立,對華僑宣教,後改稱「浸信會心聯堂」。在《華人浸信會史錄》中稱該堂是世界華人基督教會最早的教堂。最早來中國潮汕的美國浸信會傳教士,都先在該會工作和學習潮語。家父在這教堂決志受浸歸入基督,終身不貳。
回顧父親的一生,他生長在政局極動盪的時代。年幼便須協助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擔,長大後勞碌奔波。這次他在異鄉明白了救恩,與上帝建立了生命上的關係,奠定了人生的基礎,他的一生就有了倚靠,有重心,有上帝的教導。這是此行最大的收穫。我們從父親在多個教會的事奉和奉獻,以及他臨終前設立「呂明才基金」的意願,看到佳美的腳蹤,知道這是我們一生該走的路。
賢慧的妻子
家父從泰國回鄉後,全力協助祖父經營醬油生意,後來更由母親全力擔起整個家庭的擔子。為了幫助生計,媽媽在家養豬。父親聲音宏亮,人又聰明,他出外販賣豉油時,有時會唱歌助陣,引來民眾圍觀,由此生意蒸蒸日上。
1908年,父親20歲,大姊呂純出生,接著是五個哥哥相繼來到。這時,家中有祖父、祖母、六個孩子,還有小叔、小姑等,齊聚一堂。父親的事業也不斷發展。一天,父親和母親閒話家常,母親說:「販賣豉油得的銅錢,還要兌成銀圓;倒不如做找換錢銀的工作,專門經營對小販、商人和家庭的找換生意。」父親何等靈敏,一聽就知道是好主意,當即接納。於是改行做找換業,奠定了日後經營金銀業的基礎。
父親以谷饒為基地,再選鄰近方圓五、六哩以外的墟市,租定攤位。每逢墟日就雇挑夫擔著銅錢、銀圓到墟市做找換生意。按照銅錢的質量和出入價的差別,賺取利潤。清晨出門,傍晚回家。晚上家中大人、小孩一同幫忙數點銅錢,備明日開市之用。找換業獲利頗豐,加上勤儉治家,家財漸增。後來父母見谷饒是農村小鎮,難以發展,1919年便帶著六個孩子遷到汕頭市。安定以後立刻接祖父母和小叔、小姑們到汕頭同住,共享天倫之樂。
家庭事業蒙福
父母到汕頭以後,開設「呂興合長記銀莊」(「長記」即屬於長子之意),租了位於市中心教會對面的一座小樓房做錢莊和住宅。從找換業開始,後來兼營匯兌(汕頭與上海及香港)和外幣(主要是港幣)買賣,並發行地方鈔票。當時中國以白銀為本位,但銀行制度不健全,銀圓及國家銀行鈔票流通量不足,故地方殷實商號私自發鈔。汕頭市商會亦准許會員以房產做保證發鈔票。當時家父發行的紙幣流通汕頭。
錢莊的業務欣欣向榮,父親忙得不可開交,還須照顧家中老少;可是他總有時間去教會敬拜和參與教會的事奉,多年被選為汕頭浸信會執事長兼司庫,和善益社董事,又熱心嶺東浸信會事工。父親重視教育,他因家貧受教育不多,卻一生殷勤自學。21歲那年,他帶五叔(他的弟弟)兆清從谷饒到汕頭角石小學寄宿讀書,後來更資助小姑兆偉求學,直到從嶺南大學醫學院畢業。
移居汕頭以後,媽媽再生了我們六個女孩。現在家裡有五子七女,家務更繁忙,大孩子就要幫忙照顧弟妹。大姊呂純從小孝順,總是盡心竭力幫助父母,她又是很好的基督徒,信心堅定,是我們的好榜樣,深獲弟妹愛戴和敬重。後來她成家,一樣贏得夫家的敬愛。
大哥高輝秉承父訓,勤奮讀書,後來拿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博士學位。他也擅長經商,自創牛乳產品鑑驗公司,事業很成功。他們全家愛上帝,樂意幫助人。晚年他坐輪椅仍常參加聚會,熱心捐獻支持聖工。
二哥高文也用心向學,但他看見父親急需親信助手,便毅然輟學,到父親的銀莊幫忙和學習。他的性格穩健,為人沉默勤奮,做事有條不紊,深得父親信賴倚重,不久出任錢莊的出納,成為父親的左右手。二哥一生敬愛上帝,在教會任執事和長老達20多年,為聖工出錢出力。
三哥高超對農業興趣濃厚,曾在美國俄勒崗州大學修讀農業。回港後,在銀莊協助父親的業務。他因英文好,對業務拓展大有裨益,在呂明才基金、教育事業、助建學校等公益事業上貢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1958年他分贈《詩篇寶庫》給主內同道,供應靈需。
四哥高敏一生好學,致力鑽研神學、科學和哲學。1992年他和一群熱心的基督徒發起為家鄉籌建教堂的計劃,五年後完成捐建100多間教堂的神聖使命。
五哥高華天性聰敏,為人友善,喜愛經商。他經營米業,深獲商家敬重,又獲香港政府表揚。多年來呂興合出售的金冠牌和雙羊牌上等白米暢銷全港。五哥的負擔是神學教育,培訓傳道人。他和五嫂給神學院捐獻巨款,興建院舍。
我們六個女孩那時年紀小,看到父母和兄姊的榜樣,都努力讀書,信主耶穌,熱心聖工和公益。
母親離世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父親結束汕頭業務,舉家遷居香港,續創「呂興合長記銀莊」,經營金銀找換的業務。母親因一生勤儉操勞,積勞成疾,到香港後僅兩年,於1940年2月26日逝世,享年50歲。她溫柔慈祥、相夫教子、事奉翁姑、任勞任怨、賢妻良母的榜樣,一直深印在我們心中。
母親篤信主耶穌基督,敬畏天父,常為我們每個孩子禱告,交託天父。她很有信心,臨終時,雖然12個孩子沒一個成家,後來都各有成就。為記念母親,呂明才基金在香港贊助建立了四間呂郭碧鳳幼稚園和一間中學。
1941年,日軍侵佔香港。次年父親將生意遷往澳門,二哥高文和家人留守香港,父親自己往返港澳之間。1942年初,父親續弦,繼母吳慕潔婚後為父親添了一子二女。1945年戰爭結束,父親回香港復業。這時幾個兒子相繼學成歸來,協助業務。和平後,直到1950年代初,「呂興合長記銀莊」掌握了香港白銀業的牛耳,除經營黃金、白銀、外匯及匯兌外,還兼營進出口業,自建貨倉、凍房。1955年獲香港政府指定為白米入口商之一。這時父親的事業已相當宏大,為香港潮商之翹楚。
走完人生旅程
1950年韓戰爆發後,翌年父親與五哥高華同赴美國、加拿大及澳洲,考察商機兼探尋移民機會。父親喜歡雪梨的環境,立刻按當地的移民法,出巨資購買羊毛輸往英國,獲澳洲居留權。1952年父親和二哥高文、四哥高敏兩個家庭移民澳洲雪梨,期間輪流回香港巡視業務。
父親身體一向健壯,平日注意保健,很少疾病。1955年秋他在雪梨略感不適,起初不以為意,返港後延醫檢查,得知患上癌症,入醫院治療。1956年3月17日蒙主寵召,在家中息勞歸主,享壽68歲。
不是偶然
父親在事業上的成就不是偶然,是上帝的恩典。他勤儉好學,富洞察力和判斷力,而且記憶力過人,做事果斷敏捷,從不拖泥帶水。他看重信譽,深得銀行界和同業尊敬。父親工作極勤奮,他在汕頭買賣香票(Hong Kong Dollars and Remittances),經常要去香港和聯號結帳。有一次,他與同業三數人一同乘輪船,從汕頭去香港。下午啟航,第二天下午抵香港。同行者都先往旅店休息,他卻直接去聯號辦理交易,待事情辦妥,才到旅館休息,為此往往獲得較優惠的匯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軍光復香港後,英國政府官員和英資銀行的負責人相繼回港。一日,五哥高華在街上得知匯豐和渣打等銀行宣佈承擔被日軍強迫發行的港幣,這種紙幣在香港流通直到日軍佔領政府發行軍票為港幣止。五哥立即趕回家告訴父親。當時香港和澳門之間的電話尚未恢復,父親又立刻乘第一班渡輪趕往澳門收購港幣。當渡輪將停泊澳門碼頭時,船中的同業知道他的意圖,打算延誤他登岸。急切之間,父親不等船停泊,即跳入水中捷泳,搶先登岸。
父親雖然看重事業,但十分敬畏上帝。他在家鄉時,潮汕浸信會上、下午的主日禮拜和主日學,他全參加。遷往香港後,一樣不忘謹守主日。「呂興合長記銀莊」是三角碼頭和南北行七八家銀號,唯一在星期日休業的一家,亦是業務最好的一家。多年來,除了家人和員工靈命均有長進外,更受同業及教會的敬重。
使別人蒙福
日軍侵華時,父親經常往返香港和澳門。一次,他買了船票去香港,好友陳某因有急事,要求他出讓船票。誰知這條渡輪途中觸水雷沉沒,陳某不幸喪生。父親十分傷心,不明白上帝為何讓這樣的事發生,除為好友家人及親友代禱外,更提醒自己,人生短暫,當趁有生之日敬虔愛主,廣傳福音,搶救失喪靈魂。
我最敬佩父親的,不是他做生意成功,而是他敬畏上帝,更帶領我們每個兒女認識主耶穌,並培養我們個個恪守父訓,敬虔愛主,不追求浮奢生活。我們兄弟姊妹各人有財產不論多少,都盡力捐獻。到擱筆為止,「呂明才基金」在香港已捐助了21間幼稚園和中、小學。有幾個兄妹各自努力成立基金,支持教會和神學教育。一切全是恩典,上帝賜福我們,原要我們使人蒙福。
(作者丈夫林守執筆)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40601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26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