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心裡的平安

錢志群

2011年我的微博多了一位關注者─林書豪(Jeremy Lin)。點擊他的微博一看:哈佛畢業生、美國職業球員(NBA)、基督徒。沒想到2012年2月,他的名字一下子在各大媒體火紅起來。曾經沉寂的他,通過幾場比賽的出色發揮,一下子從板凳球員,躍升為全球耀眼明星,從此英文多了一個新詞:Linsanity,林來瘋。對籃球外行的我也開始對他有了更多的關注。但讓我最關注的不是他的勝敗,而是在籃球之外的一種精神。

一、敗而不餒

成功背後少不了挫折。林書豪申請大學時,一心想進史丹佛大學的籃球隊,卻沒被錄取。後來他進了哈佛大學,畢業後立志進NBA,但在職籃選秀中又沒被選中。後來金州勇士召了他,圓了他NBA的夢,卻坐起冷板凳。到2011年12月9日更將他釋出。12月12日休士頓火箭隊簽了他,不到兩週,12月24日,又將他釋出。12月27日他到了紐約尼克隊,2012年1月,尼克隊正計劃將他釋出時,幾個主力球員相繼因傷和奔喪缺席,林書豪終於有了上場的機會。接下來他帶領這支13場11敗的球隊實現了七連勝。林書豪說,在這些人生的經歷上,他看到了上帝的指紋。他常用的一句話是:「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八28)他體會到上帝的旨意高於他的意念,困難是磨練他的機會。

二、勝而不驕

名揚四海後,林書豪從不自攬功勞。他感謝上帝在他成長過程中為他鋪墊機遇,預備幾位很好的教練。預選NBA時,他列了十幾項需要做的事,其中有很多都不是自己的強項,是上帝幫他跨進NBA門坎。在球場上有超常表現時,他也樸實地承認,自己也不知道怎麼發揮得那麼好,感覺到有一種力量在帶領和掌控著他。有一次他下意識360°轉圈投進一球,連助理教練都好奇地問他,何時練了這一招?更有一場比賽,在自己最弱的角度投進致勝的最後一球。有幾場球賽眼見要輸,因他的發揮而反敗為勝,令他也難以置信。成功看似個人努力的結果,但林書豪始終認為是上帝在裝備他,無論是個人身體素質、家庭環境、成長機遇和道路選擇,都有上帝作他的總設計師和堅強後盾。

三、誘而不惑

人都會面對誘惑,名人更是被誘惑包圍。林書豪大熱以後,異性的躁動自不必多說。每次球場有萬眾球迷歡呼時,他就提醒自己,試著與球迷和所有的事隔離,想著上帝就坐在球場邊上,他要為上帝打出好球。眾多球員打球的動力是為金錢、名氣、女孩、豪華的生活方式。他坦言,他也是人,也會受誘惑,有時也會動心,但有上帝同在,很快就回到正道上。他期望自己打球不是為了世間事物,而是要得天上永恆的獎賞。他感謝家人和其他很多人為他的代禱,當他與上帝關係好,誘惑就不能得著他。

四、仇而不恨

男籃在美國基本上是非裔和白人的天下。在哈佛打球時,他就聽到不少種族歧視的話語,甚至教練組中也有人出言不遜。是上帝安慰他,給他原諒人的力量。一進NBA打球,媒體就說他這不好那不對,甚至在成名後失誤輸球時,被媒體以帶有種族歧視的話指「盔甲出現裂縫」(Chink in the Armor,Chink是「中國佬」的意思)。後來媒體單位處分了那編輯和相關人員,向他致歉,他卻表示對方並不是有意,後來還約請那位編輯共進午餐。被人歧視和侮辱可算「仇」;但林書豪卻能從上帝那裡支取力量,以善勝惡。

五、迷而不惘

林書豪為夢想而打球,入NBA後卻在得失和輿論的巨大壓力下掙扎。他快樂的指數曾取決於自己的發揮和別人的眼光。表現不好,被冷落和釋出時就很失落,曾在被窩裡哭過。打球帶來的不是他想像中那麼快樂。他為此迷惘,一度後悔進入NBA。他問上帝為甚麼?上帝告訴他,要為祂而打球就會有永恆的喜樂。信仰幫他定了位,他把上帝擺在球迷、家人和自己之上,為榮耀上帝的名而打。他逐漸領會怎麼和隊友相處,和對手相處,與人相處。靠著上帝,他與驕傲爭戰,與誘惑爭戰,與焦慮爭戰,不論輸贏盡量保持心境的那份寧靜。

林書豪生長在基督徒家庭,高中時認識和經歷上帝,在教會中成長。他的志願是退役後作牧師,引領迷失的年輕人走回正途。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30104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09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