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扉

潘天佑

我祖籍廣東恩平。父親潘澤光是中國早期空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任戰機機師,與飛虎隊一起抗日。我小時聽父親說了很多飛行故事,故對遼闊的天空充滿幻想,五歲就夢想飛往太空。中學時,與好友一同領導天文學會,與幾個同學用厚玻璃片打磨了一台天文望遠鏡觀察天空。

心靈播種人

家母賢良淑德,對人關懷備至。祖父是我們家鄉的第一位基督徒。後來我家遷至廣州,猶記得飯前全家一起禱告,唸主禱文。五歲那年,舉家再移往香港。

我讀中學時,認識不少有愛心的基督徒老師、打開心扉潘天佑同學,以及中外傳道人。Mr. Reid和Joan夫婦倆來自美國密西根州,屬美國浸信會普世福音事工部。他們為人謙卑,且刻苦耐勞。只要需要,如舉行退修會,他們就會為我們掌廚。他們很忙碌,有幾個年幼的孩子,但每主日禮拜後,就會邀請我們到他們家中吃花生醬三明治,每個會友至少都被邀請到他們家吃過一頓晚餐。他們帶領了很多人信耶穌。

雖然這樣,我對上帝仍有存疑;因我醉心於科學,以理性為重,總覺得萬事萬物都要有個解釋和證據。我常想,信仰是否違反理智呢?

不單靠理智

後來漸漸明白,信耶穌不能單靠理智;於是有一天閉上眼睛,說:「如果宇宙有一位真神,請向我顯現。」張開眼後,我看不見上帝。幾個月過去,仍看不見上帝。一直到了十六歲,有一天晚上,我獨自在房內向主耶穌敞開心門,承認耶穌基督是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霎時間,心中充滿平安喜樂。自此熱切渴望更多人認識耶穌,所以經常步行派發福音單張,又邀請同學去教會。

上帝眷顧我的學業,我先後獲得兩個獎學金,大學預科與大學都免費。我從香港大學物理和數學系畢業後,在香港工作兩年;後來再到美國南加州大學進修物理和電機工程。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身旁的弟兄姊妹,我忽然發覺自由了,好像初嘗到新鮮自由的空氣。不知不覺間,我離開了我一向信靠的上帝,尋找世界的刺激和享受;但那段時間,常覺內心空虛莫名。

人算甚麼

一九七四年我獲得博士學位,隨後進入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JPL)工作。起初研究熱物理和流體動力學,適用於太空飛船進入外行星,並研究太陽能;後來在太空飛行操作中心進行研究。這中心是NASA/JPL太空工程的「神經中樞」,任務包括操縱、遙控、導航、資訊搜集、電訊線路處理、數據分析處理等。

一九九七年美國發射「卡西尼號」(Cassini)太空飛船,這是太空署多年來在JPL進行的最龐大太空工程,耗資二十多億美元。這項巨大的太空工程凝聚了大量勞動成果,當時我是幾個主管中唯一的華裔。為完成這項工作,我們多年廢寢忘餐,日以繼夜地研究,常到深夜才回家,幸得妻子的體諒和支持。

三十多年來,我參加過的項目包括卡西尼號、美國及歐洲探測太陽的尤利西斯(Ulysses),探測木星的伽利略號(Galileo),火星環球探測號(Mars Global Surveyor)、火星奧德賽號 (Mars Odyssey),登陸火星的精神號(Spirit)、機遇號(Opportunity)、旅行者一號(Voyager 1)及旅行者二號(Voyager 2)。我負責管理該任務的深太空網絡通訊系統,那是世上規模最大和最先進的科學通訊系統。當年勇氣號及機遇號成功登陸火星,世界各地的記者都來採訪,對我來說是很寶貴的經驗。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已在太空飛行了卅三年,到達了太陽系邊緣,比冥王星還要遠幾倍,帶回來很多科學資料。從人的觀點,這兩艘太空飛船已創下離地球最遙遠的記錄;只是從宇宙的觀點看,它們飛行的不遠。我越在太空探索,就越體會詩篇中的真理:

「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詩篇十九1)

「我觀看袮指頭所造的天,並袮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 袮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 袮竟眷顧他?』」(詩篇八3至4)

良師益友

在忙碌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忘記上帝;但感謝上帝,賜我四位幫助我的人:第一位是我的賢妻曾美寶,她忠心愛主耶穌,一直在我身旁鼓勵扶持我。第二位是我的同事Cindy Byrne,她從事科學研究,卻忠心事奉上帝。她曾說,無論上帝對她有甚麼計劃,她都遵行;後來上帝呼召她,她便離開NASA/JPL,與丈夫一同全職事奉祂。另有同事Johnny和中學生物老師Miss Ruth Wong,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上帝的愛沛然流露。我深信,讓人看到基督徒的愛實在遠勝於提出一些科學論據和爭辯。

寄語年輕人

我希望年輕人的眼光看得遠一些,廣一些。須知不論從事太空探索還是其他事情,都不能單靠一己能力,都要有團隊精神,彼此合作,才有成功的希望。從事科學的成功祕訣是:盡量汲取科學知識,善用工具,並且掌握學習的竅門;還須有基本常識、富想像力、求知欲,並有美感,能欣賞;與同學、同事配搭,成為好友。團隊合作是達成使命的首要條件。

此外,放眼看我們的社會,還有很多低下層人士生活很困苦。在這科技發達的時代,為甚麼還有人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解決呢?所以,我希望讀者除了考慮自身的利益外,也多想旁人。如有志於研究科學,也要知道科學可以很學術化,不一定能帶來財富。很多從事理論物理的人,不一定有豐富物質收益;但他們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心。不論做甚麼,都要清楚自己為甚麼做,並且做這些能否為人類謀幸福。

我很喜歡詩篇一一三篇4至8節:「耶和華超乎萬民之上;祂的榮耀高過諸天。誰像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呢?祂坐在至高之處,自己謙卑,觀看天上地下的事。祂從灰塵裡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使他們與王子同坐,就是與本國的王子同坐。」盼望大家能深思其中意義。

(伍煒國採訪,余黃國凱整理)

編者按:潘天佑博士多次代表美國宇航局與歐洲空間組織合作,協助法、德等國家管理太空通訊網絡,又多次出席在歐美舉行的國際軟件標準會議。多年被列入美國名人錄、世界名人錄、科學與工程名人錄,享有國際聲譽。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10101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585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