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對中國社會的貢獻
何天擇
中西文化接觸雖自古已有,但因地理環境,微不足道。數千年來,中國可說是個閉關自守的國家。因與外界隔絕,昧於世界情勢,中國自視為唯我獨尊的「天朝」,他國都是蠻夷之邦,只可朝貢臣服,不能平等往來。
到了十六、十七世紀明末清初的時候,許多耶穌會(Jesuit)宣教士來華宣教,同時帶來科技新知。貢獻大者九十餘人,內有利瑪竇(MatteoRicci)、湯若望(J.A.SVonBell)、龍華民(NicolousLongobardi)、南懷仁(FerdinandVerbiest)、畢方濟(FranciscusSambiaso)等。他們學習華文華語,將歐洲的天文、地理、數學(幾何、三角、代數等)、物理(力學、光學)、礦學、水利、建築、兵器學等種種介紹過來。同時也將中國古籍經典譯成西文寄回本國,致歐洲一度曾引起了中國文化熱。這百餘年之間,可說是中西文化交流空前的極盛時期,雖然免不了守舊份子的攻擊,並且也有官方禁教的事發生。
中國皇帝一言堂的統治相傳甚久。在君主專權獨斷獨行、人民無權百依百順之下,一切大小決定,唯皇帝是賴。到了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皇帝因祭祖之事與教皇意見衝突,清廷實施禁教,將宣教士逐出中國,並嚴禁人民信奉基督教,雖然那時已有不少信徒。(據前六十年,即康熙二年的調查,全國信徒已近二十萬人。)自此,中西文化交流便告中斷。
但吃虧的是中國人自己。因為十七、十八世紀的西方國家,科技知識方興未艾。同時因工業革命,以機械代替人力,生產激增,人民生活有顯著的進步,戰爭的武器也日新月異。政治方面,不但已有教廷監視,君主不敢胡作妄為,並且早有大憲章(MagnaCarta)、人權條例(BillofRights)等規定,君主的權力受到限制。後來更有美國獨立及法國革命,都是君主絕對專權的致命傷。因此民主政治的風浪高漲,難於遏阻,人民可以享受自由平等的社會。反觀滿清,門戶禁閉,政治、科技、理念皆遠遠落人之後,反而虛驕自傲,鄙視較先進的「番人」。但內部的衰敗已無法隱瞞,因此成為世界列強侵略的目標,淪於所謂「半殖民地」的困境。
鴉片戰爭(一八四二年)之後,有「南京條約」,後來又有「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在西方優越文化的壓力下,不自願地開啟了大門,以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商埠,並允許宣教士入內地傳教等等。因此各國基督教宣教士,為了中華人民得到人生至寶的福音,捨棄本國安逸的生活,遠道來到中國宣教,有的被暴民土匪殺害,有的功成身亡埋在中國,前仆後繼川流不息。直至一九四九年,來自各國的宣教士總數已約八千餘人;中共執政後再次驅逐西國宣教士出境,封閉國門。然自鴉片戰爭至一九四九年的一百零七年時間,西方宣教士在中華大地上結出了極豐碩的果實:
一、教育事業。宣教士設立震旦大學(上海)、工商學院(天津)、輔仁大學(北平)、燕京大學(北平)、齊魯大學(濟南)、金陵大學(南京)、東吳大學(蘇州)、滬江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上海)、文理學院(杭州)、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南京)、嶺南大學(廣州)、協和文理學院(福州)、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州)、華中大學(武昌)、湘雅醫學院(長沙)、華西協合大學(成都)。據一九三二年統計,學生人數共有六千八百餘人。歷屆畢業生總數約有七千人,以從事文化工作者為最多,對中國現代化有鉅大貢獻。
據一九三七年的統計,教會設有男子中學一百所、女子中學九十五所、男女合校的中學五十三所,學生總數約五萬人。
小學方面,根據一九二二年的統計,高小九百五十六所,學生三萬二千餘人。初小五千六百三十七所,學生十五萬餘人。其後發展更為迅速,可惜沒有較近的統計數字。
二、出版事業。一九三六年有中文雜誌二百十一種、英文雜誌二十七種。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基督教叢書有四千種之多。
三、醫療事業。一九三六年的統計,教會設立的醫院有二百六十家,每家醫院都附設護理學校培養護士人材。一九三零年,住院病人十七萬八千餘人,在診所受診者三百一十餘萬人。
四、慈善事業。
孤兒院──據一九一四年的調查,全國有孤兒院卅七所,大都為教會所設立,牧養孤兒約二千五百名。除日常授以普通教育外,並教以謀生技能,天資聰穎的,資助升學,甚至有留學國外的。
育嬰院──各地教會所設立的育嬰堂,以上海徐家匯聖母院所辦的育嬰院為最著名,三十年來先後收容了二萬五千多名。
盲啞學校──明道盲童女校(福州)、瞽女書院(九龍)、訓盲書院(漢口)、瞽女學校(長沙)、重明女學(奉天)、盲啞學校(保定)、明心瞽女學校(廣州)等都是宣教士所設。據一九二六年統計,盲人學校共有三十八處,收容盲童一千餘人。此外還在福州、杭州、煙台、九龍設有聾啞學校,訓練他們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痲瘋院──全國痲瘋病患者不下一百萬人,以閩粵兩省為多。教會幫助痲瘋病患者不遺餘力,在北海、杭州、廣州、孝感、滄州、蘭州、梧州、仙遊、煙台、昆明等各處都有痲瘋救濟工作。一九一四年浸禮會在大衾島所建痲瘋院,規模最大,可容患者五千人。
養老院──老年人氣衰力竭,不能工作,若無子孫奉養,往往流為乞丐,餐風宿露,朝不保夕,令人同情憐憫。基督教會常為養老院募捐,也盡了最大的努力。
賬災會──中國水旱天災,並不罕有。每遇此種天災,基督教會便引為唯一義務,負責救濟,為災民服務。一九一四年廣東水災,一九一八年華北水災,一九二零年華北五省的旱災,一九三一年長江流域大水災。災民受教會恩惠者不計其數。
五、風俗改良。基督教反對八卦、拆字、風水星相、拜假神、立偶像等迷信之外,並極力消滅煙、酒、嫖、賭四毒。
煙──中華基督教協進會,連同基督教青年會等團體在上海組織「中華民國拒毒會」,發行「拒毒月刊」,主張嚴厲禁種禁吸。西方宣教士也向本國政府抗議販賣鴉片推銷中國。
賭──中國賭風很盛,以廣東為最。基督教聯合會曾於一九一七年決議通過請政府嚴禁賭博,禁止未成年男女吸煙及賭博,並禁止信徒賭博。又發行「拒賭月刊」,徵求了五萬名拒賭會員。
嫖──一九一八年上海「基督教教士公會」、「基督教婦女禁酒會」等十七團體組織「風俗改良會」,獻議政府規定妓院必須領照,每年按照抽籤,減去百分之二十,以期五年抽盡。並進行營救娼妓,設立「濟良所」,助其經濟獨立,授以職業技能。一九零六年復設立「愛育學校」,專為教養脫離妓院的幼女。基督教在這方面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酒──醉酒、酗酒,造成個人與家庭許多悲劇,也是基督教所反對的。
其他如助女子脫離纏足的陋習,組織「天足會」。又為培養青少年的德、智、體、群四育而服務的「青年會」,初在天津開始,以後上海各地相繼成立﹐以服務社會為目的。例如一九一四年歐戰發生,中國有十五萬華工赴歐參加後方工作,青年會特派幹事百名隨往服務。在「九一八」東北事變與「一二八」淞滬抗日戰爭發生時,青年會組織了「戰區服務會」辦理傷兵招待所,作裹傷,救護、慰勞、訓練、娛樂等工作。又設「難民收容所」聯絡當地基督教團體協助救濟事工。
中國以農立國,農民最多,基督教對農村服務也極力推廣,到一九三二年農村合作社已成立了八十餘處。「基督教協進會」在華北定縣實施平民教育及農村合作運動早為世人所知。華東教會在唯亭劃為「農村服務區」,浸禮會之於上虞,金陵神學之於淳化,金大農院之於鳥江,華西教會在重慶、成都皆有農村服務工作。青年會編了一種平民千字課本,推動平民教育,掃除文盲,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
總括而言,上帝差派了西洋宣教士給中華兒女帶來了豐富的恩澤。並且這些恩澤,還只是能改變人心、使人赦罪得救的福音的副產品而已。基督福音是西洋文化的精髓,曾將西洋野蠻的民族改變為優秀先進的民族。中國同胞若能排除虛驕,謙卑接受,也必從落後、貧窮、苦難的困境中得到解脫。
許多中國人不察,也不仔細研究客觀歷史,隨便將基督教定罪,認為是西洋人的「文化侵略」。其實這是「文化」的更新與素質的變化,正是中華民族所最需要的。
回顧近代中西文化接觸以來,中國有由西洋輸入極好的東西,便是捨己為人的宣教士帶來的基督福音;也有極壞的東西,就是唯利是圖的商人所販賣的鴉片。可惜好些守舊份子與執政者不分皂白,將兩者同加拒絕,就好似西洋人所說的,「將嬰孩與它的洗身污水一同倒棄」一般愚昧。面臨二十一世紀來臨的今天,中華人民已有覺醒,但願我們得著從天上來的智慧,好作出最佳的抉擇,讓上帝的恩光,繼續照亮中華!
參考書:
中國近代史(李定一著)
基督教與中國(周億孚著)
中國通史(傅樂成著)下冊
基督教與中國近代論集(林治平著)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19961104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15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