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的反思

張宇理

人窮則呼天,痛則喚娘,所有求神拜佛的人,都懂得喃喃禱告,祈福求壽。若然討這索那,就是禱告的全部內容與定義,則人人天生皆會,不必學習。

可是主耶穌卻教我們禱告,可見祂認為我們不會禱告。

禱告是與父親交談

一般人都覺得上帝高高在上,離我們很遙遠,我們和祂不熟悉,一向沒往來,沒交情,沒共同話題。可是主耶穌卻說,上帝是我們的天父。

若真如此,那麼禱告就是與父親談話,按理不學就會,何用別人指教?

可是我們又的確不會禱告,除了祈求福祿壽全,盼望上帝使我們心想事成,我們好像再無別話可說。聖經教我們讚美、感謝上帝,可是我們總提不起這一分心情,想不出為什麼感謝、讚美──我們想不到天父有何優點,值得讚美;又有何恩惠,足以叫我們感謝。我們只惦念著自己的需要如長江大河,源源不絕。我們因此不能明白,為甚麼好些事情,我們已求了許久,上帝還不成就,卻是那麼喜歡阿諛奉承,要我們讚美和感謝祂?

我們太自我中心了,整副心思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貪得無厭,平常不和天父往來,有甚麼事不了解的,就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然而,我們卻自以為人品好,做事對得起天地良心,反覺得上帝不是,編派我們是罪人。

祈禱顯示我們和上帝的關係

我們誠然缺乏自省!這就是我們之所以為罪人,又自為義,不能接受自己是罪人的原因。若是友人的兒子這樣,我們早稱他為忤逆子。可是我們對天父,卻安然除了向祂討這個,乞那個外,再無肺腑之言可談。說甚麼「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我們連「祂的國」是什麼也不知道!總覺得很抽象、虛幻、不切實際。我們只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再說,「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倘若祂的「旨意」和我們的願望不同呢?那怎麼辦?我們想的是心想事成,從心所欲,像阿拉丁有神燈一樣啊!我們很難理解主耶穌的教訓,太高深了,做不到。再說感謝、讚美吧,除了經歷神蹟、大蒙恩寵時,我們能由衷的讚美、感謝外,天天都平淡無奇,何來感謝、讚美的動力?不過,有時也是求得太多了,不好意思,經人提醒,才勉強擠出一些感謝、讚美的話來。

祈禱說甚麼話,與我們和天父之間的情分關係很大。

如果我們尊敬,信任,愛我們的父親,和父親關係密切,自然無話不談。話題一定多姿釆、豐富、多元化。有談心、求教、傾訴、徵詢意見、交流、稱讚、道謝、求恩、聆聽,甚至送禮等等,不一而足。絕無一開腔就是討債似的,要這個那個,而且居然還除此以外,無話可說!當然﹐我們更不會為博取他人欣賞,稱讚我們是廿四孝、口才又好,而「故意叫人看見」。太滑稽了!心理正常的人都不會這麼做。循著這方向想,我們便會明白甚麼是「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

祈禱顯示我們是怎樣的人

我們是甚麼人,就說什麼話。主耶穌說,「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加福音六45)。虛偽的人,說話沒句真心;沒信心的人,言詞間流露出懼怕、憂疑、不安全感;樂觀豁達的人,少講負面話;心胸狹隘、不能容人的,傾向於挑剔,喜歡批評;心裡不滿的,很多牢騷怨言;能欣賞別人的,就能稱讚人;有信心的人,話語中充滿朝氣、盼望;明白別人與上帝都不是理所當然須幫助自己的,便道謝連連;自我中心的人,話題老是繞著自己轉圈子;貪得無厭的人,得了又想再得;自以為是的人,偏執己見……我們可以一直說下去,不過我想說的是:禱告話如其人。我們是甚麼人,就禱告甚麼。主耶穌教我們禱告,其實也同時在教我們做人。

禱告與做人

做人無貪,是種美德;有信心,無慮,有安全感,是心理健康。主耶穌教我們不為明天憂慮,放心信靠天父,無多求,但求今日所需(馬太福音六25─34),這番金石良言,豈只適用於禱告?把它應用在做人上,還會提升品格,拓寬心胸,有益身心健康。

主耶穌告訴我們,天父全知,鑒察入微(馬太福音六5─8),我們甚麼雜念,祂都看透。我們別想弄甚麼花樣自欺欺人。祈禱著重真誠──和做人一樣。

主耶穌說:「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可福音十一25)示範禱告時,祂教我們祈求:「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禱告須饒恕人,如做人一樣。

主耶穌教我們禱告要存心謙卑,莫貶低人,數別人的不是,高抬自己,數說自己有多少長處優點(路加福音十八9─14)。這豈不正是上帝對我們的要求嗎?上帝藉先知彌迦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六8)。禱告和做人一樣,既要公義,也要謙卑,有憐憫心腸。

主耶穌又教人禱告不要灰心,祂設了個「寡婦求不義的官」的比喻,總結說:神為祂的選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麼?我告訴你們,要快快的給他們伸冤了。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麼?」(路加福音十八1─8)天父做事,有祂的時間表,祂會為祂的選民「忍了多時」,還會「等候」施恩(以賽亞書三十18)。怎麼要等,不馬上施呢?我們不明白。然而無論我們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天父做事確有祂的時間(馬可福音一15;羅馬書五6;以弗所書一10)。在上帝的設計和旨意中,人需要時間成長、學習,需有經歷鍛煉﹐才能培養出忍耐、勇敢和堅強的美德。人經得起風雨、挫折與時間考驗的毅力,方可在此彰顯出來。和做人一樣,禱告也須不屈不撓,不能半途而廢,不輕言灰心、放棄。

禱告的「得」與「失」

人性喜「得」,讀書為「得」學問,工作為「得」金錢,追求人生伴侶為「得」自己的家,怕得罪人是為了「得」人歡心。人禱告的目的,幾乎全為了有所「得」。不但自己想「得」,也想自己關心的人「得」,故為之代求──天父只是我們索求取得的對象,不是服侍、敬拜、讚頌,感恩、奉獻的君王,故此一聽說應把榮耀歸祂,就認為祂喜歡諂媚!

主耶穌擴充我們的視野,祂教我們既然在禱告中有「得」,也應學習有所「失」。祂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不要把自己放在首位,老是惦念自己。在禱告中,我們可以學習「捨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成分,學習「捨棄」貪慾、疑惑多慮的性情。主耶穌教我們禱告說:「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祂以身作則,臨上十字架前禱告說:「父阿,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廿二42)。祂讓我們知道,禱告不一定是求己意「得」成,我們也可以「捨棄」固執己見、自以為是、一意孤行的性格,「得」著虛心學習的能力,能向天父更美好的旨意屈服,有被改造和進步之餘地(這不僅是向全能神的屈服,而且是向真、善、美的順服)。在禱告中,我們祈求罪「得」赦免、蒙主恩寵,便也當學習「捨棄」仇恨,「施」恩與人。

我們不應如世人,禱告只求「得」著現今管窺有限的好處。我們當知道,我們尚可「得」著靈魂潔淨、品格建立──例如:在信靠上帝中,培養知足、無貪的美德;在誠實敬拜中,培養無偽真誠的品格;在「捨棄」己意,願父的旨意成就中,獲「得」虛心,並認識上帝和祂美好的旨意,「得」著祂為我們預備的、更美好、更豐盛的恩典。在禱告未蒙應允時,我們學習忍耐,產生堅強、不畏困難挫折的品格。藉禱告,我們與上帝來往,又與祂建立親密良好的關係。並在一切之上,讓祂得著榮耀。(二)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19960408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08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