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瑪拉基書背景簡介
<->瑪拉基書(名意「我的使者」)是神在舊約時代興起的最後先知。以色列自摩西立國以來,歷史長達千年,神在這漫長日子裡不斷興起先知,作神的出口,使選民國在每一時代,皆有神的代言人在他們當中傳遞信息。瑪拉基是舊約啟示時代最後一個先知,所以猶太傳統稱瑪拉基是「先知書的印」,印證以前之話。
從書的內容看,瑪拉基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相似。以斯拉及尼希米先後於458BC及445BC歸回耶路撒冷,兩人又曾一起同工。尼希米在歸回十二年後,於433BC返回波斯(參尼13:6)。在返國前,他曾協助選民宗教大復興(參尼10:28~39)。故瑪拉基所提選民之罪,必在尼希米歸回波斯後才發生。並據尼13:1~5及7~31所記,瑪拉基所提的罪,選民得以改正過來。可見瑪拉基事奉的年日必在尼13:6的「過了多日」這段時間夾縫裡,時約433至425BC之8年間【註1】。
政治方面,大利烏一世(522-486BC)將波斯國擴至有史以來版圖最廣,東至印度,西至愛琴海,北至南蘇俄,南至利比亞,到處昇平景象,使巴勒斯坦選民滿於安逸的生活。尼希米身為猶大省長,卻不領薪,涓滴歸公(參尼5:1~8)。選民與神重新立約,屬靈情況興旺,可惜好景不常,當尼希米返回波斯述職時,選民欠缺領導人督促他們向神學善,人民宗教熱誠不久即冷卻,且罪態復萌,對神不忠不貞,還諸多借口遮掩自己罪過。神便興起瑪拉基嚴責他們,並以神的應許鼓勵激發他們的信心,催促他們有好行為,以及耐心等候神的福份。
<-->2. 神怎可恨惡人?
<->經文:瑪1:2~4
耶和華說:我曾愛你們;你們卻說: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耶和華說:以掃不是雅各的哥哥麼;我卻愛雅各, 惡以掃,使他的山嶺荒涼,把他的地業交給曠野的野狗。以東人說:我們現在雖被毀壞,卻要重建荒廢之處;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任他們建造,我必拆毀;人必稱他們的地,為罪惡之境;稱他們的民,為耶和華永遠惱怒之民。
瑪拉基啟語信息(1:2~4)是以神專愛以色列為核心,選民的祖宗雅各,本有兄長以掃,但神「卻愛雅各,惡以掃」(1:2下~3上)。固然神愛誰惡誰,他有絕對的主權,無人能與他爭辯(參羅9:11),可是神亦不是一個橫蠻、不講理的神,他作事總有分寸及原則,秉公道正直,人在他面前無不誠服。
瑪1:2下雖指出神愛雅各,但是神也憎惡他(「他」代表以色列),正如何9:15言「他們一切的惡事都在吉甲,我在那裡憎惡他們」。換言之,誰犯罪便得神憎惡,這是千古不變的道德律。於此,先知沒有說明神為何愛雅各而惡以掃,但歷史清楚明示,因為雅各愛神,所以蒙神所愛。雅各本身的生活行事雖不受人恭維尊崇,可是他對神有熱愛的心,不擇手段想獲得神的愛,手段雖詭詐狡獪,但目的是為了那「上好的福份」,這是神所喜悅的。神是有恨的情感的神(參箴6:16~19;賽1:14;摩5:21;亞11:18;瑪2:16)。創29:30~33記雅各愛拉結,恨惡利亞,但事實上雅各沒有恨利亞,他只愛拉結超越利亞(「恨」原文saneti,意「惡」,中譯「勝似」;申29:15同字譯「不喜悅」及「所惡」;參太6:24;路16:13;太10:37;路14:26)。而以掃打從開始便喜愛「紅豆湯」,輕看「長子名份」,那是他對神的愛持不重視的態度,以致生活逐漸遠離神。在歷史上言,他的後裔們多次對雅各家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乘人之危,神也要向他們施審判的回報(根據亞伯拉罕約的原則,參創12:3)。終於在主前 4世紀時,以掃的後代以東受拿巴底人(Nabateans)的侵略,使他們的祖地成為荒涼的曠野(1:3下)。
神愛雅各是因為雅各愛神,神惡以掃因為以掃惡神!「愛與恨」不需用什麼原文文字的比較式作解釋【註2】,因為人是屬靈及道德的受造物,對神的愛有響應的感受,有則蒙恩,沒有則自招後果,神不是凶蠻無理的神。
<-->3. 神如何有靈的餘力造多人?
<->經文:瑪2:15
雖然神有靈的餘力能造多人,他不是單造一人麼;為何只造一人呢;乃是他願人得虔誠的後裔;所以當謹守你們的心,誰也不可以詭詐待幼年所娶的妻。
此節經文含義相當模糊,因本節沒有主詞,學者們故此便作出三種不同解釋:
(1)依照本節沒有主詞,首字loehad(「無一人」)可作主詞,「靈」是指生命活力,全句意說「沒有人有足夠的活力造多人(暗指除神之外)。然而神卻只造一人(指造夏娃一個給亞當),不是造多人給亞當(那會變成多妻的後果),為了叫人得虔誠(單純愛神)的後裔。
(2)神有額外的餘力造多人,但他只造了一人,這人是亞伯拉罕(非亞當),從他而出蒙揀選之虔誠後裔(這是猶大傳統意見)。
(3)以神為主詞(如和合本;R SV ;N IV ;N E B 等),意說神的靈有多餘的能力造多人,但他只造了一人,從這一人(指夏娃)要衍生虔誠的後裔來,這是神的心意(一夫一妻)(2:15上),所以誰也不可以忽略自己的妻子(2:15下)。
第三意見將「一人」(一位,ehad)作「神」,而將「無」(lo)指「沒有多造人」,意義頗清晰,較為可取【註3】。
<-->4. 這節經文是否預告耶穌的先鋒施洗約翰?
<->經文:瑪3:1
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豫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
3:1上在太11:10;可1:2;路7:27皆被引用在施洗約翰的身上;然而是否本節是預言他呢?
本節說話者是神,在他面前有開路先鋒,稱為「我的使者」,此人不可能是施洗約翰,他是神的彌賽亞,因為他是回應上文(2:17)的「公義的神」。接著在下文即有三方面的介紹(3:1下):
(1)他是「你們所尋求的主」。
(2)他是「立約的使者」。
(3)他是「你們所羨慕的」。
由此三句的介紹,便可知這人不可能是施洗約翰(天主教學者卻謂是);再且,此人「忽然進入他的殿」,表示他便是殿的主人。
但為何新約的三福音仍然謂此節是指施洗約翰?
原來這是涉及一個新約作者引用舊約經文的原則,本來瑪拉基的原意是指耶和華神的先鋒彌賽亞。但在新約作者的觀念下,他們看到一個相似的情況,神的先鋒是彌賽亞,耶穌基督也是神,他的先鋒是施洗約翰,於是便將3:1直引過來,用在施洗約翰的身上,非指預言的應驗,而是預表的應驗。
<-->5. 神果真要再差遣以利亞到世上來?
<->經文:瑪4:5
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
先知預言,在末日之時,即「耶和華的日子」(此處稱「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來臨前,神必差以利亞到選民那裡去,但究竟以利亞是否會再來?學者解說有二:
(1)以利亞在「末日」會再來,他就是啟11:3~12的兩見證人之一(如唐佑之)【註4】。但此說將以利亞放入「那日」之內,而不是在「那日」之前。
(2)以利亞不會再來,他已回天家去(王下2:11),不過他就是施洗約翰,是指精神、使命、托付方面,非指肉身言,如路1:7言「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與能力」。耶穌基督說「以利亞已經來了」(太17:11;「已經來了」原文elthon是過去式動詞,中譯「固然先來」),那表示耶穌亦認為施洗約翰在工作、使命、及引介基督方面已應驗了以利亞要作的。正如太11:1 4說:「你們若肯領受,這人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意說若他們肯接受施洗約翰的工作,他就是以利亞了。以利亞曾使大批選民歸主,耶穌盼望當時的聽眾接受施洗約翰,接受施洗約翰便如同接受他是彌賽亞【註5】。
然而瑪拉基預言以利亞必在耶和華的日子前再出現,此言如何解釋?原來耶和華的日子「之前」便是耶穌基督來臨的時代,也是耶穌在世之時。況且「以利亞」這字於此是指以利亞的職事(office)多於其個人(person),是以施洗約翰就是他,而他(以利亞)也不用再回來【註6】。
<-->書目註明
<->
【註1】E. H. Merrill上引書,51 4頁; D. Kidner, "Nehemiah," Tyndale OT Commentary IVP, 1979, p.128.
【註2】與J. F. MacArthur, MacArthur Study Bible(上引書),1361頁。
【註3】W. C. Kaiser. Malachi, God's Unchanging Love, Baker, 1986, pp.71-72.
【註4】唐佑之上引書卷四,431頁。
【註5】Peter A. Verhef, "Malachi," NIC, Eerdmans, 1987, p.341.
【註6】J. C. Laney, Answers to Tough Questions, Kregel, 1997, p.180.
附:
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EB=New English Bible
RSV=Revised Standard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