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撒迦利亞書背景簡介

<->

撒迦利亞(名意「神必記念」)此名在舊約甚為普遍,共有30多人。本書是十二小先知書中最長的(十四章共二百一十一節,何西阿書有十四章卻只有一百九十七節)。他是祭司之後,祖父易多是祭司家利未人(參尼12:4、16),對聖殿禮儀相當熟稔。先知撒迦利亞主要的任務是鼓勵選民早日完成聖殿的重建。

據1:1記載,撒迦利亞在大利烏王第二年八月蒙召

(520BC10月),亦即哈該結束事奉前一個月(大利烏王二年九月)(該2:18、20)。正是一人結束,一人開始,真理棒子一代代轉遞下去,由此推測,撒迦利亞比哈該年輕。據7:1記載,大利烏王四年九月,即581BC是撒迦利亞書的最後年日。雖然傳信息只有短短二年,但從尼12:10~1 4所記,他似乎已成為祭司家族的領袖。猶太人傳統謂他與哈該、以斯拉、尼希米等人組成大公會,並訂定部份舊約書卷為正典。從2: 4的「少年人」(指先知自己)亦可推測,撒迦利亞的事奉年日直至亞達薛西一世(Artaxerxes I,465-425BC)之時代,共約五十五年。

撒迦利亞作先知時國家的政治背景與哈該書相若,他的事奉年日也在大利烏一世時(即Darius Hystaspis,521-485BC)。波斯帝國在他的執政下,開拓疆域,版圖從印度河至愛琴海,此外他將帝國劃分成多個大行政區,各區設有總督管理。再且大利烏野心勃勃,秣馬厲兵,冀圖征服歐洲諸城邦國,引發後來希臘攻打波斯(參但8:6~7),埋下波斯敗亡的禍種。

<-->

2. 這紅馬騎士是誰?為何在窪地番石榴樹林出現?

<->

經文:亞1:8
我夜間觀看,見一人騎著紅馬,站在窪地番石榴樹中間;在他身後,又有紅馬、黃馬,和白馬。

先知在一夜間看見八個異象,首先看見一人騎紅馬,在窪地番石榴樹林間站立。這人是誰?為何在此處站立?

據1:11,紅馬騎士即「耶和華的使者」,亦即1:13,14,19及2:3的「與我說話的天使」。在聖經神學裡,這位「耶和華的使者」便是三一神的第二位格,基督耶穌降生前的顯現(參士2:1,創16:7、9,出3:2)。窪地似是汲淪谷的低地。番石榴樹葉據尼8:15及利23:33~44,是為住棚節建造帳棚而用。在賽41:19及55:13節裡,它是彌賽亞福澤世界的表徵。番石榴樹代表以色列國(其它代表植物有無花果、橄欖及葡萄)。紅馬表徵戰爭後得勝者的英姿。

這異象是一幀圖畫,神讓先知看見,選民國雖當時處於波斯強權之下,為低窪之境地,民族地位雖低微,但神沒有忘記他們,神仍將為他們報仇,施審判於外邦國的得勝者。故選民國大可放心,不必為前途憂慮,神不會忘記他們,正如先知撒迦利亞的名意「神必紀念」的表示。

<-->

3. 「四匠與四角」究竟指什麼?

<->

經文:亞1:20~21
耶和華又指四個匠人給我看。我說:他們來作甚麼呢;他說:這是打散猶大的角,使人不敢抬頭;但這些匠人來威嚇列國,打掉他們的角,就是舉起打散猶大地的角。

「角」在聖經裡代表力量,政治的或軍事的。此處代表打散選民的外邦國勢力,這是歷史的回顧,亦有預言的前瞻。就歷史言,四角是指亞述、巴比倫、希臘、羅馬。選民以色列在722BC亡於亞述的手裡,在586BC猶大亦毀滅於巴比倫的腳下。在預言上言(從撒迦利亞的角度看),神的選民亦亡於希臘及羅馬的權勢中,這就是打散以色列及耶路撒冷的四角(另說是亞述、埃及、巴比倫及瑪代波斯,如啟導本)。

至於四匠人,不少解經家將他們作人物或國家,共有三見:

(1)他們是尼布甲尼撒(滅亞述)、古列(滅巴比倫)、甘拜斯(滅埃及)、亞歷山大(滅波斯)(如C. H. H. Wright;啟導本。國際本則說是埃及、巴比倫、波斯、希臘)。

(2)他們是以利亞、彌賽亞、大衛後裔中一位公義的祭司(是傳統拉比之見,如Kimchi)。

(3)他們是瑪代波斯(滅巴比倫)、希臘(滅波斯)、羅馬(滅希臘)、彌賽亞國(滅羅馬)(如K. L. Barker)。

第三見較可取,因為這四匠人是打掉四角的,故「他們」是指那些曾侵略選民國的外邦國,但他們自己又被別人打掉,故此「角」也扮演「匠人」的角色。在後的匠人,就是打掉他前面那位的。故以第三見較可取,亦與但2:44,7:9~14、21、22的預言吻合。以色列受外邦人欺侮,但最後受辱的不是神的選民,而是那些外邦強權,報應終於臨到惡者,神永遠是公義的。

<-->

4. 量度聖城有何目的?

<->

經文:2:1~2
我又舉目觀看,見一人手拿準繩。我說:你往哪裡去;他對我說:要去量耶路撒冷,看有多寬、多長。

「量度」原有二義,有消極及積極的:消極方面,量度是為審判,決定審判的程度(參王下21:13;賽34:11;哀2:8);積極方面,量度是為重建(參1:16;結40:5;42:20),故此這裡是指重建的準備工夫。

據結45:1~8,48:15等,聖城寬度為5000肘,長度25000肘,聖城的重建是當務之急。先知得此異象,他轉告百姓,百姓得知異象,心受鼓舞,遂熱心起來,著手重建聖殿及聖城的偉工。

<-->

5. 除污衣、換美衣、戴新冠冕意義何在?

<->

經文:亞3:3~5
約書亞穿著污穢的衣服,站在使者面前。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說:你們要脫去他污穢的衣服。又對約書亞說:我使你脫離罪孽,要給你穿上華美的衣服。我說:要將潔淨的冠冕戴在他頭上;他們就把潔淨的冠冕戴在他頭上,給他穿上華美的衣服,耶和華的使者在旁邊站立。

以色列本為祭司國度,君尊之民(出19:6),但因犯罪纍纍,被神審判,像聖潔的衣服污穢了,如今神要重用他們,恢復他們原來蒙召的身份與使命。

在舊約,大祭司更換衣袍只在二種情形下:一是就職典禮(參出29:5~9;利8:6~9),另一是在贖罪日(參利16:4、23、32)。亞3:3~5這除污衣穿華衣純粹是象徵性動作,表示開始,也表示為世人獻上贖罪祭。但如今約書亞還要戴上冠冕,象徵他要承擔一個新角色。原來「冠冕」(sanip,非常用的祭司頭戴的冠帽m isnepet)這字,是指君王的冠冕(參賽3:2 4及62:3同字作「華冠」),意說約書亞要承擔一份新聖職,是祭司、又是君王。這是破天荒之舉,前所未有,但將來要應驗在彌賽亞的身上(參亞6:9~13)。

<-->

6. 這「神奇石頭」是什麼石頭?

<->

經文:亞3:9(全段3:8~10)
看哪,我在約書亞面前所立的石頭,在一塊石頭上有七眼。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親自雕刻這石頭,並要在一日之間,除掉這地的罪孽。

本節響應上節的思想,在上文提及神將發出其僕人大衛的苗裔(3:8),這苗裔便是神的彌賽亞(參賽4:2,11:2,53:2;耶23:3)。「苗裔」一詞道及彌賽亞的本源,他的工作接著便以「石頭」一字指出。此石頭神奇異常,上有七眼,表示它是塊「神奇怪石」。「眼」在古希伯來文化比喻智慧,此處指出這塊是全智全能的石頭(3:9上)。

「石頭」在選民的觀念中是彌賽亞的比喻,他是一切的基石,是寶貴的房角石(詩118:22~23;賽8:13~15;賽28:16),是打碎萬國的大石(但2:35),也是使人絆跌的盤石(賽8:14)。由於撒迦利亞的信息是鼓舞人重建聖殿,石頭是必要的,但不是指祭司胸前的小石,因那石頭不用再雕刻了。如今神親自雕刻這石,使它能在一日之間(代表速快的時間,或一次,如啟導本)便除掉人間的罪孽。除掉是必然性的行動,神可在一日之內(不用每日每年要人獻贖罪祭)除掉罪孽。那是遙指新約時代主耶穌上十架那日,罪債清除(3:9下)。接著便是神國在人間建立的太平豐盛日子(3:10)。

<-->

7. 搬石置在殿頂上是什麼意義?

<->

經文:亞4:7
大山哪,你算甚麼呢;在所羅巴伯面前你必成為平地;他必搬出一塊石頭;安在殿頂上;人且大聲歡呼,說:願恩惠恩惠,歸與這殿(或作石)!

將石置在殿頂上表示聖殿的重建已完成,因為希伯來人建造房子的最後部份,乃是將建築時留在一旁的石頭待竣工時放在房頂上,以示一切皆完結了(非指聖殿根基奠定之時,如唐佑之)。如在中國一些省份,建造房子的最後步驟,也是將先前擱置在一旁的石頭搬來置在房頂上,以表完工了。此時在異象裡,撒迦利亞蒙指示,看見所羅巴伯將此石置在殿頂,表示一切重建工程已完成,民眾二呼恩惠、恩惠歸與這殿。

<-->

8. 兩根橄欖枝即兩受膏者,是指何人?

<->

經文:亞4:14
他說:這是兩個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邊。

以橄欖樹喻人物,在聖經中屢見不鮮(如耶11:16;詩52:8),此處喻兩名受膏者,他們分別是約書亞(亞3章)及所羅巴伯(亞 4章)。在以色列,能受膏的只有數種人士:祭司、先知、君王。如今約書亞是祭司,他名正言順可稱為受膏者;然而所羅巴伯只是個省長,以致有人說此處不是重資格,只重涵義【註1】。但所羅巴伯是大衛家之後,雖然國家不在,嫡系仍存,所羅巴伯仍有資格登上王位(參該2章)。這兩人分別代表彌賽亞的雙重身份,是祭司又是君王(參亞6:13)。

歷史上,這兩橄欖樹代表二個人物;在預言裡,他們則代表一身兼二職的人物──彌賽亞,彌賽亞常在普天下主的旁邊,為神的選民國效力。

<-->

9. 兩婦抬一婦至示拿地蓋造房屋,有何意義?

<->

經文:亞5:8~11
天使說:這是罪惡;他就把婦人扔在量器中,將那片圓鉛扔在量器的口上。我又舉目觀看,見有兩個婦人出來,在他們翅膀中有風,飛得甚快;翅膀如同鸛鳥的翅膀;他們將量器抬起來,懸在天地中間。我問與我說話的天使說:他們要將量器抬到那裡去呢;他對我說:要往示拿地去,為他蓋造房屋;等房屋齊備,就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地方。

此段經文的「三婦人」全是罪惡的象徵,這個表象可能根據創3章的傳統解釋,說婦女是罪惡的根源,因為是夏娃首先受誘犯罪(參提前2:13~14)。再且,5:8的「罪惡」原文是陰性字,是用婦人作象徵。坐在量器中的婦人代表選民的罪,被封蓋起來,提到審判的地方。而其餘兩個婦人,摃抬著在量器中之婦,象徵二個先後滅亡選民國的國家,亞述及巴比倫。這兩國皆起源在示拿地(參創10:10),如今選民國因犯罪而被帶到巴比倫示拿地受審判(5:8~11上)。

在被擄之地示拿,兩婦人(象徵滅亡選民的巴比倫大帝國。巴比倫於612BC滅了亞述,故可說亞述在巴比倫裡面)為選民建造房子,並把他們安頓下來(安置在自己的地方)(5:11下)。表示巴比倫為被擄之民安置在「擄民區」,選民在那裡度過七十年被擄的漫長日子【註2】,被擄的日子過後,神便會眷顧他們,正如先知的時代般。

<-->

10. 往北方去的黑馬套車,為何能安慰神的心?

<->

經文:亞6:8
他又呼叫我說:看哪,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

神以四輪套車向世界發出公義的審判(6:1~7),其間天使大聲發出重要的宣告,說「往北方去的黑馬套車,已在北方安慰了我的心」,可見這天使非普通天使,而是「耶和華的使者」(參1:11,3:1),他是神的第二位格,不然這個「我」字便沒有意義。

「安慰」這字原文kenihu,是「使動詞」(Causal),帶有「叫止息」、「叫靜止」、「叫停止」之意【註3】。而「心」的原文ruah,可意「怒氣」(參賽33:11;傳10:4;士8:3)。全句意說當神的審判臨到北方時,他的怒氣才能靜止,不再發作【註4】。當欺壓選民的外邦人受了刑罰,被除滅之後,神才得安慰,因為神為其選民伸了冤。

在地理上言,北方是指巴比倫(從以色列地的角度看),在歷史上言,神藉著波斯王古列於539BC施審判,滅了巴比倫。但巴比倫的餘黨仍死心不息,蠢動復國,在大利烏第五年時(517BC)再度被波斯全然肅清【註5】。再過一年於516BC,聖殿便重建成功。神的審判是公義的。故此,6:8的宣告在不久便應驗了。

<-->

11. 十人拉一人衣襟意義何在?

<->

經文:亞8:23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在那些日子必有十個人,從列國諸族(原文作方言)中出來,拉住一個猶大人的衣襟,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

本節是論在末日的情況。「在那些日子」是「在那日」的多數字,表示加強語氣,這是神的國度臨在地上之時,那時必有十個人(十是整數,參創31:7;利26:26;民14:22;撒上1:8;尼4:12),也是一個龐大的比率(10比1),表示全體外邦人,無論他們是什麼國籍、種族、文化,都需要猶太人的幫助,帶他們去朝拜神,正如賽2:2所言,「萬民流歸錫安山」的情景。那是復興、奮興、歡欣、喜悅的時刻,亦是賽45:1 4說外邦人來歸順神,並承認「神真在你們中間,此外再沒有別神,再沒有別的神」。

<-->

12. 這「買的」和「賣的」是指誰?

<->

經文:亞11:5
買他們的宰了他們,以自己為無罪;賣他們的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我成為富足。牧養他們的,並不憐恤他們。

「買他們的」是指外邦侵略者,他們將被擄者當作貨品一樣帶到市場售賣,像販賣牛羊供人使用。「賣他們的」是猶太人的官員,他們濫用職權,為利出賣國家百姓,只為中飽私囊,他們所為著實令人髮指。

本段帶有預言意味,是先知以象徵行動「預告」將來彌賽亞的遭遇。在新約的歷史看,「買他們的」便是耶穌時代的羅馬人;而「賣他們的」是當時的國家首領,如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文士、祭司、長老等。這些首領本該是百姓(如羊)的牧人,但他們竟無牧養的心,出賣了國家,還口口聲聲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這實在是極大的諷刺,這些虛偽的行徑真是可惡之極。

<-->

13. 這「三牧人」是誰?

<->

經文:亞11:8
一月之內,我除滅三個牧人;因為我的心厭煩他們,他們的心也憎嫌我。

先知扮演一個角色,「演出」一出「預言劇」(11:4~7),期間他在一個月之內除滅了(解雇)三個牧人。

「一月」可指三十日,亦可指三十年(一日頂一年)(如結4:5~6),也可指很短的時間。然而「三個牧人」是指誰,經學家提出至少有四十多種不同的解釋,茲取較多人接受的為例:

(1)他們是猶大滅亡前三個君王:約雅敬、約雅斤、西底家(如W. E. Barnes)。

(2)他們是西流古王朝三個君王:西流古四世,Heliodorus; Demetrius(如ICC)。

(3)他們是瑪喀比時代的三個惡祭司:Jason、Menelaus、Alcimus(參喀比前書4:42)(如W. O. Oesterley)。

(4)他們是猶大國三種領袖:君王、祭司、先知(如C. L. Feinberg)。

(5)他們是猶大國中的公會三大類別首領:文士與法利賽人、祭司、長老(此見解回應11:5的「賣他們的」,似乎最為可取)。

彌賽亞在世上時,出賣他的固然是門徒猶大,但國家性出賣的是「公會」,代表國家,其決定便如同國家的決定,但因為他們憎恨神的彌賽亞,神祇得放棄他們(11:9)。

<-->

14. 「丟給窯戶」是什麼意義?

<->

經文:亞11:13
耶和華吩咐我說:要把眾人所估定美好的價值丟給窯戶。我便將這三十塊錢,在耶和華的殿中,丟給窯戶了。

先知所扮演牧人的工作,不受人尊重,他便放棄不作,於是向雇他的人索取工錢,結果獲得三十塊錢(11:12),這亦相當一個奴僕的身價(參出21:32),自然也是對先知工作的一種輕視態度。但神吩咐先知將此三十塊錢在神的殿中丟給「窯戶」(11:13)。

「窯戶」通常設在聖殿附近,製作獻祭用的器皿(參利6:28)或修補破舊的器皿(參耶19:1)。先知將那三十塊錢丟給窯戶,表示他連這工價也不要。但為何要丟給「窯戶」?解釋有二:

(1)這是一句俗語,表示「完全放棄」之意(但仍舊不能解釋為何丟給「窯戶」,而不是別人)。

(2)因為「窯戶」的工作與聖殿的需要「息息相關」,在聖殿供職的人便視「窯戶」是「聖職人士」之一。於此神似利用一個雙關語,代表一是放棄,二是交給聖職人士,故此,只有「窯戶」才合此雙重應用。

<-->

15. 誰是「無用的牧人」?

<->

經文:亞11:17
無用的牧人丟棄羊群有禍了;刀必臨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枯乾,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

神吩咐先知再扮演牧人(11:15),並以此演出無用牧人的角色,而遭神的審判(11:16~17)。這「無用牧人」可能是:

(1)兩約間瑪喀比時代的惡祭司Alcimus(163-159BC,如W. H. Lowe)。

(2)多利買四世(Ptolemy Philopator,222BC,如ICC)。

(3)敵基督(如D. Baron; J. C. Laney;國際本)。

(4)大希律(43-4BC)(如C. L. Feinberg)。

最後一見解配合主被出賣的歷史時期,是較正確的。

<-->

16. 為何要獨自悲哀?

<->

經文:亞12:12~14
境內,一家一家的,都必悲哀;大衛家,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拿單家,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 利未家,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示每家,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其餘的各家,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

上文(12:11)是論及「那日」的情形,那時神的選民大受外邦國攻擊的時候,選民軍不敵,傷亡慘重,首都瀕危(參14:1~2),悲哀之聲遍地。但是他們得悔改的靈澆灌下來,以後便有全國性的大痛悔,向神求赦罪之恩,尤指釘死彌賽亞在十字架上國家性的罪行(12:10)。這次的悲哀認罪是國家性的,不僅在耶路撒冷,也在猶大境內。有王室的代表(大衛家與大衛之子拿單家),有利未家(利未與其子示每,分別代表聖殿供職之士及有關協助獻祭庶務的人員),及其它的百姓。男女分開單獨在一處認罪悔改,表示是真誠的及個別的,因為集體式的認罪大會必有虛假的悔罪行動出現,如今單獨行動表示哀痛的真誠與深切。

<-->

17. 為何先知要發假誓?

<->

經文:亞13:5~6
他必說:我不是先知,我是耕地的;我從幼年作人的奴僕。必有人問他說:你兩臂中間是甚麼傷呢;他必回答說:這是我在親友家中所受的傷。

13:1的「那日」將本段的事置在末世時期裡,到那時,神必清除選民國的宗教混亂,諸如拜偶像、信假先知的預言(13:1~2)。屆時人心的純淨天日可鑒,若有人發假預言,甚至連生身父母也大義滅親(13:3),不容假先知出現,社會上假先知似乎絕跡(13:4)。

至於假先知被人問到作先知的「證件」,假先知必不敢透露身世,只說是普通農夫或從小歸人作奴僕(13:5),因為害怕有人識穿他是以作先知(假先知)為業。又有問及他兩臂中的傷勢從何而來,必答說在親友家不小心弄傷(13:6)。

原來有些假先知為了要說服人相信他是先知,自刺雙臂,向人表示他為罪懺悔而弄傷;另有學者說他因拜假神而自割身體,如拜巴力的假先知般(參王上18:28;利19:28,21:5;申14:1;耶16:6,41:5,48:37)。因此,當人問及傷勢的來由時,便矢口不認,謊說在友人家中受傷。

故此,13:5~6是表達出一幅偶像清除,人心完全按神的心意而活之圖畫,這只有在彌賽亞在地上執掌王權之時發生。

<-->

18. 為何要守住棚節而非其它節期?

<->

經文:亞14:16
所有來攻擊耶路撒冷列國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來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並守住棚節。

亞14:19
這就是埃及的刑罰和那不上來守住棚節之列國的刑罰。

神在地上掌王權之時(14:9),那些侵略選民國的外邦人,沒有戰死,得保生命,也信服了以色列的神,現年年到耶路撒冷敬拜神,並守住棚節(14:16)。

住棚節是以色列七大節期之一(參利23:34),為紀念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日子裡蒙神的看顧及保守,這是住棚節的「回顧意義」。但是住棚節亦有「前瞻含義」,那是當選民在守住棚節時,他們內心向神發出禱願,願在將來彌賽亞來臨的日子裡,他們不再在地上漂泊,而有永久安息之所。因此住棚節有點像新約的「聖餐」,期待主再來(參林前11:26)。現先知表示,這些外邦信徒,年年來守住棚節,非其它節期,是因為住棚節所預告的彌賽亞國度在地上實現了,而不來守住棚節的列國(表示不相信神的,及不擁戴神為全地大君王的)便遭刑罰(14:19)。

<-->

19. 為何聖殿內的鍋必如祭壇的碗一樣?

<->

經文:亞14:20~21上
當那日,馬的鈴鐺上必有歸耶和華為聖的這句話。耶和華殿內的鍋,必如祭壇前的碗一樣。凡耶路撒冷和猶大的鍋,都必歸萬軍之耶和華為聖;凡獻祭的,都必來取這鍋,煮肉在其中。

神在地上作君王時,一切都要聖潔。殿內的鍋原是為敬拜神煮食之用,如平安祭的祭肉分食時需要烹飪,在操作時不免有沾污的可能。但如今聖俗不再分開,一切都是聖潔,煮食的器具聖潔如祭壇的碗一樣。祭壇的碗是裝祭牲的血,是分別為聖的,如今鍋碗無分彼此,一樣聖潔(14:20)。再且,因人數太多,連城中百姓家中的鍋也拿來使用(14:21上),這真是聖俗全不分開的事了。

<-->

20. 為何在神殿中沒有迦南人?

<->

經文:亞14:21下
當那日,在萬軍之耶和華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迦南人早在鐵器時代已被稱為「商貿的人」【註6】,他們是為財為利、兼拜偶像的不潔之民(參賽35:8;結43:7,44:9;啟21:27),他們必不會在神殿中出現。這是用反面的語句表示正面的實意,指出在這時候,神的殿是禱告的殿,不是買賣的場所(參耶7:11;太21:12、13),一切不潔的皆絕跡。

神是全地的大君王,他是聖者,他的殿是聖殿,在他那裡一切污穢均得潔淨,聖潔、祥和、平安、喜樂、歡欣、昇平、豐盛充滿整個世界。

<-->

書目註明

<->

【註1】如唐佑之上引書卷四,196頁。
【註2】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A Study of Zechariah, Multmomah, 1975, p.74.
【註3】馬有藻,異象與復興,證主,1986,63頁。
【註4】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Warburg, 1956, p.116.
【註5】C. L. Feinberg, The Minor Prophets,299頁。
【註6】W. C. Kaiser上引書,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