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彌迦書背景簡介

<->

彌迦之事奉,由南國之約坦王至希西家王(750-686BC),約四十五年之久(735-690BC)。他是猶大國的先知,與北國先知何西阿為同時代之人。神將這二人如兩盞明燈同時置在南北兩國,使選民得知神的警告,使選民受審判,無可推諉。

彌迦與另一位南國先知以賽亞亦為同時代的人物,但他似較年輕(參彌1:1;賽1:1;何1:1)。彌迦書內容包含著田園氣息、農莊田舍的韻味,被稱為農人先知或鄉村傳道人,簡樸直率,信息正直公正。

彌迦的時代是國家受到外邦國欺侮之時:在亞哈斯王朝,北國淪陷於亞述人手中(722BC);在希西家時期,亞述的撒珥根侵犯巴勒斯坦沿海非利士地區,猶大國震驚不已(712BC);另一次亞述王西拿基立,圍困耶路撒冷(701BC)。可見國家政治形勢動盪不安,彌迦按需要發出時代信息。

<-->

2. 什麼是「從妓女雇價所娶來的,後必歸為妓女的雇價」?

<->

經文:彌1:7
他一切雕刻的偶像必被打碎,他所得的財物必被火燒,所有的偶像我必毀滅;因為是從妓女雇價所聚來的,後必歸為妓女的雇價。

上文述及神將打碎在北國或南國的一切偶像,(1:5~6),尤其是北國的偶像(1:7的「他」指撒瑪利亞),凡售賣偶像而得來的錢也必燒滅(1:7上)。妓女多迷信,用行淫的金錢奉獻給她們偶像的神廟,彌迦諷刺這些錢為「從妓女雇價所聚來的」。敵人侵略國家(以色列),搶走神廟中的金錢,拿回去嫖妓,那便是「必歸為妓女的雇價」(以色列妓女)必為「妓女的雇價」(外邦人妓女的)。亦有說敵人回去後將從猶大擄來的「廟中之物」送給他們的廟妓。無論那一種解釋,差異不大,全句表示國家的罪行招惹滅亡的審判。

<-->

3. 為何猶大要送禮物給摩利設迦特?

<->

經文:彌1:14
猶大阿,你要將禮物送給摩利設迦特;亞革悉的眾族,必用詭詐待以色列諸王。

1:10~16是一首著名的輓歌,其中先知對猶大說要送禮物給摩利設迦特。「禮物」(meoresheth)據王上9:16同字作「妝奩」,此處可喻「貢物」。可能是因為猶大戰敗而將摩利設迦特如貢物、如嫁妝送給敵人。故此1:1 4上應譯成「你要將摩利設(moresheth)、迦特如禮物般送掉」(禮物與摩利設為諧音字),這是一個可能性的解釋。

摩利設迦特在非利士人邊境,摩利設即彌迦先知的故鄉摩利沙,字意「婚配」,全字意「迦特的婚配」。如今先知謂這「雙城」(摩利設與迦特)如嫁妝般送給敵人,是猶大的羞辱,也是神向猶大施行公義審判的一項明證。至於這敵人是誰,不少學者推測是西拿基立,因他在希西家年間曾攻陷希西家46座城鎮(如D .W .Thom as, 另參王下18:13),其中便有摩利設迦特。

<-->

4. 誰是「開路者」?

<->

經文:彌2:13(全段:2:12~13)
開路的(或作破城的)在他們前面上去;他們直闖過城門,從城門出去;他們的王在前面行;耶和華引導他們。

本段(2:12~13)是一幀以色列獲救的圖畫,先知說神將召集全國(雅各家)余剩之民,如分散各地迷失之羊歸回羊圈般(2:12),但沒說從何處召集回來,引至學者意見有二:

(1)從被擄之地巴比倫回來(586BC)(如J. Mays;唐佑之)。

(2)從西拿基立圍困耶路撒冷之危(如B. K. Waltke; L. C. Allen。

第一說對彌迦當代讀者是個迷,他們不知就裡,因國尚未被巴比倫滅亡。第二說較配合先知的時代背景,因為北國已經滅亡(722BC),南國也在危難之中,神的子民被迫逃難分散各處,故需招聚回來。他們需要救恩,也需要領導。這位解決危難者的名叫「開路者」(happores,意「打破者」),靠著他,選民可直闖城門(指爭戰的勝利,非歸回的情形),任何困難在他手下皆迎刃而解(2:13上)。

頓時作者又介紹另一人物出現,他是選民的王,又在前面行,並且有神作領航者(2:13下)。在平行相對的意義呼應下,這位王與開路者是同一人物,他也是5:2~ 4的君王【註1】。故此處是論他的出現,而5:2~ 4是論他的出處,這位王是神的彌賽亞王。

在更廣闊的範圍,及與大小先知多處經文的比較,這段經文可用在選民末世遭遇方面,預告將來選民有一極大歸回的情況,他們從四方八面被召回來,有開路者為他們披荊斬棘,排除萬難,安然進入彌賽亞的國度裡(參太24:30~31,25:31)。

<-->

5. 這段經文與賽2:2~ 4相比,究竟是誰抄襲誰?

<->

經文:彌4:1~4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他必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為遠方強盛的國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親口說的。

本段經文與賽2:2~ 4完全相同,問題在於來源方面,究竟是誰抄誰,或抄自同一來源?學者意見有五:

(1)誰沒有抄誰,他們各受聖靈默示,不約而同寫出完全相同的預言(如J. R. Rice)。

(2)二人分別採用同一出處,只是這出處沒法考據(如B. Stade)。

(3)以賽亞抄襲彌迦,彌迦是原來作者(如唐佑之)。

(4)是一段被擄時代的信息,是歸回時代一名正典編輯者將經文插在彌迦裡(模彷以賽亞書的預言,有微少與用詞的不同,如J. L. Mays)。

(5)是以賽亞的原作,為彌迦引用(這是傳統之見)。主因乃彌迦是較晚的先知,原則上是後人引用前人。

<-->

6. 這段經文如何及在何時應驗?

<->

經文:彌7:11~12
以色列阿,日子必到,你的牆垣必重修;到那日你的境界必開展(或作命令必傳到遠方)。當那日,人必從亞述,從埃及的城邑,從埃及到大河,從這海到那海,從這山到那山,都歸到你這裡。

有些學者認為本段經文是預告國家滅亡後的復興,如牆垣重修,地理擴展,外邦人從四方八面流歸選民國,敬拜選民的神,已應驗在彌迦三百年後的尼希米時代【註2】。但這種解釋困難有三:

(1)在尼希米時代,城牆重修是有的;但地理環境及外邦人流歸耶京參與敬拜,卻不是歷史。

(2)為了要配合地理擴張的實現,主張應驗在歸回時代的學者,便用靈解,使之變成屬靈地界的開展(如福音傳遍地極)。如此的釋經乃是將城牆重修按字義解,而地理開拓卻用靈解,此種釋經法難以成立。

(3)本段經文的時標(「日子必到」、「到那日」、「當那日」)與其它經文相比,是指末世時代,非歸回時代。

以下文所描述之末世經文的角度下看,本段經文是預言將來以色列蒙神恩眷,家園重整,國土擴闊,萬民流歸,全地紛至沓來敬拜神,這是彌賽亞建立其國度的盛況,在彌賽亞重回地上時應驗。

<-->

書目註明

<->

【註1】T. E. McCormisky, "Micah,"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Zondervan, p.415.
【註2】唐佑之上引書卷一,2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