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約拿書背景簡介
<->約拿是主耶穌提到的舊約先知之一(其它為以利沙、以利亞及以賽亞)。據王下14:23~25,他是在北國耶羅波安二世時代的先知。耶羅波安二世曾與父王約阿施共同執政十二年(793-782BC),後單獨執政二十四年(782-753BC)。約拿可能是在耶羅波安二世獨攬大權後不久蒙召的(780BC)【註1】。
約拿是往亞述傳道的先知。據亞述國史記載,在亞述王亞述旦三世(A ssurdam III)年間曾有二次大瘟疫(765、754BC)及全日蝕(763BC),亞述人視為天神降災之徵兆,人心惶惶,故聽到約拿的信息,全國上下便迅速悔改。這雖是臆斷,然可信性頗高,並約拿蒙召之時日亦合此歷史【註2】。
不少學者視本書是歸回時代的作品(如唐佑之; Douglas Stuart [Word Bible Commentary]; Von Rad)。但書中甚多描繪性之細節,似是親歷其境的見證,非三百多年後的回憶錄。
本書中心思想淺近易明,作者冀圖持有狹窄民族主義的以色列人不要自以為義,要清楚神的救恩乃普及全地,因為神不僅是猶太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羅3:29是本書最佳之主題詮釋)。
<-->2. 約拿真的死去嗎?
<->經文:拿1:17
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
約拿被大魚吞在腹中三日三夜而沒死,導致不少科學家在不同情況下尋覓證據,謂在什麼時代、什麼人,被什麼的魚吞吃,在魚腹仍可安然度過等等(如楊浚哲;賴若瀚;John Hannah)【註3】。更有謂約拿若死了,他怎可以在第二章發出那樣求生的禱告。
另有學者認為,約拿是真的死而復活,理由有三:
(1)耶穌認為約拿之死是他死的預表(「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三日三夜在地裡頭」太12:40),約拿若沒死,就不能成為主耶穌死之預表。
(2)耶穌稱約拿在大魚裡三日三夜為神跡(稱「約拿的神跡」太12:39)。若約拿沒死,他的經歷只可算「奇遇」,不能算為「神跡」。
(3)約拿在第2章的禱告,是死亡前的祈禱,接著便死了(彷如主在十架上說「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隨之神吩咐大魚將他吐在地上,使他復活過來。
<-->3. 是否約拿的預言「不靈」?
<->經文:拿3:4
約拿進城走了一日,宣告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
拿3:10
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
約拿在尼尼微城中宣告「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3: 4原文只有五個字),但他的預告後來並未應驗(3:10),是否約拿發預言的權柄「不靈」了?原來預言分兩類,一類是「無條件」(unconditional)的預言,無論對方態度如何,那預言必定應驗,因為成就預言的權柄乃在發預言者的手中(如創15章)。另一類是「有條件性」(conditional)的預言,預言的成就與否要視對方的態度,如效果達到,發預言者可收回其預言,不必再待應驗。
約拿的預言是屬後者「有條件性」的,因尼尼微全國上下真誠悔改,所以神將「傾覆」收回,尼尼微遂免了一次大災禍(可惜尼尼微國嗣後犯滔天大罪,終在612BC亡於巴比倫手中,這是後話了)。
<-->4. 神作事會後悔嗎?
<->經文:拿3:9~10
或者神轉意後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至滅亡,也未可知。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
後悔是人發現作錯事,而產生認錯的情感。但神不是人,他絕不會作錯事,為何此處指他「後悔」(3:10),且不降下所說的災(4:2)?
聖經明說神是永不改變的,在他那裡沒有轉動的影兒(雅1:17)。故這裡所說的「後悔」,並非說神承認先前所作有錯,如今後悔,乃是指神的作為有所改變。因為「後悔」基本的定義乃是改變,神改變他處理世事的方式。先前他定意要降災尼尼微人,但在他們悔改後,神亦隨之改變其作為,將災禍收回。亦可說是神向他們的態度改變,而不是神的本質有所不同。
<-->5. 為何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甚至寧可死去?
<->經文:拿4:1~3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阿,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麼;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阿,現在求你取我的命罷;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神不降災尼尼微是他的恩慈,也基於人的悔罪,可是卻成為約拿發怒的原因。約拿無法接受神對待外邦人滿有恩慈的事實,這是從愛國心所生出的自私心。因亞述乃惡名昭彰的殘暴國家,要往尼尼微傳道已是他不願意作的事,但在他降服後,又不見自己所安置的「預言定時炸彈」爆發。於是約拿「舊性復發」,對消弭尼尼微災禍大為不悅,且遷怒於神,認為神出爾反爾。但畢竟神是神,約拿知道自己鬥不過神,欲求死而得解脫。
約拿的情緒反應值得同情,只是他的神學觀念大大錯誤,他由始至終不明白「神愛世人」的基本真理,以至於他對仇人的恨,勝於神的慈愛與憐憫。他該知道自己也是罪人,若不是神的拯救,早在萬劫不復之光景裡,此乃他的愚拙。唐佑之說得對,約拿就像那惡僕,自己得著債主的寬恕免去債務,卻追究那欠他小額貸款的人,毫無悲憫之心(太18:23~35),正如主耶穌說「你不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麼?」(太18:33)【註4】。J.F. MacArthur亦說,約拿的態度正如浪子回頭故事的大兒子一般,見其弟後悔回家,心中不悅竟埋怨父親(參路15:28)【註5】。
<-->6. 為何本書結束得那麼突兀?
<->約拿書以神的問話作結束,而我們很想知道故事如何發展,約拿再次降服下來?還是更加生氣?
作者於此成書佈局是故意的,他以自己的經歷見證神愛世人的真理,意欲讀者反思神的恩典普及萬民,甚至萬惡不赦之民,神的愛真是超乎人情感與理智所能接受的。他欲讀者思考神是天地的神,不是專屬於某一國家的(如當時選民的「神觀」)。此外,神是滿有恩典慈愛憐憫的神,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正如書中的結語問句:「我豈能不愛惜呢」(4:11)?答案是肯定的,且書中之文法句語乃期待肯定之回答。
<-->書目註明
<->
【註1】E. H. Merrill, Kingdom of Priests, Baker, 1987, p.375.
【註2】同上書388頁; H. E. Freeman上引書167頁。
【註3】楊浚哲,約拿書講義,宣道,1969,5~6頁; J. Hannah,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Victor, 1985, p.1467.
【註4】唐佑之著上引書卷三,280頁。
【註5】J. F. MacArthur, MacArthur Study Bible, Word, 1997, p.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