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約珥書背景簡介
<->約珥是早期主前第九世紀的先知,在南國約阿施王施政時期(835-796BC)之人物【註1】;亦有說他是被擄後之人【註2】,但身世不詳。他對聖殿之祭祀與禮儀頗為熟識,故有人認為他是祭司之後【註3】,但只是臆測,未可證實。
約阿施王之父亞哈謝被北國耶戶擊殺(王下9:27),其祖母亞他利雅伺機篡位(王下1:3),並剿滅王室(王下11:1)。亞他利雅是北國人(王下8:26),故她在政策上親北國。約阿施幸有姑母約示巴拯救,藏在聖殿裡六年之久(王下11:3)。大祭司耶何耶大集結力量,在約阿施七歲時擁立他為王,並殺了亞他利雅(王下11:20)。
據推測,在約阿施王藏匿聖殿期間或登位不久,國家曾遭遇極嚴重的蝗災。約珥此時作先知,他視歷史之災為將來末世更大災禍的預兆,遂作適當的警告與預言。但因約阿施王當時所遭的處境,故他沒有提任何皇室的名字【註4】。
<-->2. 剪蟲、蝗蟲、蝻子、螞蚱是什麼昆蟲?
<->經文:珥1:4
剪蟲剩下的,蝗蟲來吃;蝗蟲剩下的,蝻子來吃;蝻子剩下的,螞蚱來吃。
據一些拉比及初期教父之意見,本節經文指:
(1)它們代表巴比倫四度侵略選民國的君王:如普勒、撒曼以色、西拿基立、尼布甲尼撒。
(2)它們代表波斯四次侵略選民國的王:如甘拜斯(Cambyses)、薛西(Xerxes)、亞達薛西奧古斯(Artaxerxes Ochus)(兩次)。
(3)它們代表四對侵侮選民國的強權:如亞述與巴比倫、瑪代與波斯、馬其頓與希臘、羅馬帝國。
但這些都是反對真正蝗災而構思出來的解釋,富幻想力,但不值一信。學者們將之解作昆蟲,亦有不同意見:
(1)有說這是四種昆蟲。
(2)有說這是四種蝗蟲(舊約提及七種蝗蟲)。
(3)有說這是蝗蟲生產的四個階段(參2:25):
至於它們在1: 4排列的次序,J. A. Bewer謂是因其字意的表達力而作【註5】:
3. 這預言是否在五旬節時應驗?
<->經文:珥2:28~32
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年人要作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在天上地下,我要顯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煙柱。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到那時候,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因為照耶和華所說的,在錫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脫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華所召的。
珥2:28~32連接上文,雖然蝗蟲災禍極其厲害(2:1~10),正如耶和華審判大地的日子般(2:11),但凡向神真誠懺悔的,神必不降災在他身上(12:12~17),神親自保證後來的祝福遠勝過先前的損失(2:18~27)。
「此後」(2:28上)與「在那些日子」(指「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2:31下)相對。「那日子」分二部份:
(1)神將祂的靈大大澆灌下來,使男女老幼都能看見異象、預言、作異夢(2:28下)。
(2)神的靈澆灌下來時,天雲變色,有各種神跡奇事出現(2:29~31上)。
先知便乘機發出「到那時候,凡求告神名的都必得救」的應許(2:32上)。此言在彼得於五旬節聖靈降臨時的那一篇講道被引用,並說「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徒2:16)。是否彼得認為約珥的預言在當時應驗了,學者對此亦有二個不同意見:
(1)歷史應驗說──此說認為約珥的預言,原則性在五旬節時已應驗了,其它沒有應驗的部份也不必等候應驗,因為那些只是「陪襯數據」,為要使核心信息更加顯著。
(2)開始應驗說──此說認為約珥所預告的聖靈澆灌,在彼得時代的五旬節開始應驗。至於預言的其它部份,如說預言、作異夢、見異象、天雲變色等,還要等待末世之時。故此彼得不提珥2:32下「在錫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脫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華所召的」此句,因為此言是有末世應驗的涵義,在彼得時期沒有發生,故不能說這預言已在歷史中完全應驗。
<-->4. 兩個「到那日」是兩極的情況,如何解釋?
<->經文:珥3:1
到那日,我使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擄之人歸回的時候。
珥3:18
到那日,大山要滴甜酒,小山要流奶子,猶大溪河,都有水流;必有泉源從耶和華的殿中流出來,滋潤什亭谷。
3:1及18的「到那日」均指上文2:31「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亦即1:15的「耶和華的日子」。
查此「日子」,涵蓋兩部份的意義,依次是「審判」及「祝福」。至於這「日子」所論的是審判或是祝福,可由經文的上下文提供線索。
故此,3:1的「到那日」,根據3:1~17的提示,系指「耶和華日子」的審判階段,其中提及世界(萬民)在約沙法谷的末日戰爭(3:2)。而3:18的「到那日」,據3:18~21是指「耶和華日子」的祝福部份,其中提及神的殿有活水湧流,滋潤大地,與結47:1、亞14:8及啟22:1所描述的末日意境相符。而3:21的「耶和華住在錫安」也表示祂在選民中坐著為王,因祂是永遠的王,這正是千禧年彌賽亞王國在人間實現的預告。
查3:19「什亭谷」(Shittim )又名「膠樹谷」,因那一帶長滿膠樹(A rcacia),這地處在死海北岸,是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前最後一個停站(民25:1;書2:1,3:1),亦象徵進入永久安息地,此時聖殿的活水流出,經「什亭谷」而注入死海,將來死海也變成「活海」了。
<-->書目註明
<->
【註1】如H. E. Freeman,同上書,147~149頁; G. L. Archer, A 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 Moody, 1966, pp.304~305.
【註2】R. K. Harriso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Eerdmans, 1969, pp.876~879;唐佑之,十二小先知註釋,卷三,天道,1992,298頁。
【註3】如M. F. Unger,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the Old Testament, Zondervan, 1964, p.336.
【註4】H. E. Freeman,同上書150頁。
【註5】J. A. Bewer, "Joel,"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 & T Clark, 1974, p.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