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但以理書背景簡介

<->

但以理,名意為「神是審判者」,他是猶大國貴冑,在他十三至十七歲間,國家被「巴比倫」所滅,成為擄民。但神卻用但以理為宣告巴比倫國滅亡之宣判者(參5:25~28),及預言猶大國的復興。

在606BC,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首次攻打耶路撒冷,擄走一批精英,但以理亦在其內。神卻恩待他,使他信心堅立,在異族文化下不失分別為聖奉獻心志,且被巴比倫王賞識,擢升貴為國中第三(5:29)。後來巴比倫易手於瑪代波斯,但以理續蒙神恩待,成為瑪代波斯政權首長。波斯王古列容准以色列人歸回故鄉,但以理必在此事上盡力,幕後的偉功不少。

書中記載最後之年代為古列第三年(10:1)即536BC,故但以理在外邦事奉神長達七十年之久(606-536BC),他亦是四大先知書中最長壽的一位先知。

本書的歷史發展可用下圖代析:

<-->

2. 此年代與耶利米書46:2的記載矛盾,何解?

<->

經文:但1:1
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

耶46:2
論到關乎埃及王法老尼哥的軍隊;這軍隊安營在伯拉河邊的迦基米施,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第四年所打敗的。

此節與耶利米書之經文有年代的出入,是因曆法計算之基準不同。但1:1的計算法是根據巴比倫的曆法而計算(因但以理住在巴比倫),而耶46:2是用猶太人之曆法計算(因耶利米住在猶太地),有不同的算法;故巴比倫算法的第三年(但1:1),即猶太人算法的第四年(耶46:2)(如王下25:1、8 乃據猶太計法的第八及第十九年,亦即耶52:28~29的第七及第十八年。)。照猶太人算法,即位年是掌權年,為第一年,故算法多了一年(國際研讀本1625頁)。

而據巴比倫計算法則是以國王登位一年後開始計算(以整年算);而王登基那年稱為「登基年」,不計算在內,這法算少一年。

<-->

3. 巨人像與四怪獸之異象有何關聯?

<->

經文:但2:31~45,7:3~8,17~27

對這數段經文,學者意見主要分成二大解釋,為「歷史全應驗說」或「歷史非全應驗說」。贊成「歷史全應驗說」謂,這些異象所指的國家大事或國際大事均在兩約間之希臘時代全已應驗(如B. W. Anderson; R. J. M. Gurney; J. A. Montgomery [ICC];鄺炳釗)。贊成「歷史非全應驗說」謂,這些異象所指的事件絕大部份已在歷史中應驗,但有些還待將來應驗(這是傳統之解釋,如J. F. Walvoord; L. J. Wood; W. C. Kaiser; E. H. Merrill 等)。

這兩大意見可用下面圖析代解:

但2:31~45歷史全應驗說歷史非全應驗說但7:3~8、17~27
大金頭 巴比倫 (626-539BC) 巴比倫(626-539BC) 鷹翅獅
銀胸臂 瑪代(562-550BC) 瑪代波斯(539-334) 旁跨熊
銅肚腰 波斯(550-334BC) 希臘(334-64) 四頭豹
鐵腿腳 希臘(334-323BC) 羅馬(歷史的)(64BC-476AD) 無名獸
鐵泥趾 希臘分裂(323-164BC) 羅馬(末世的)(476AD-?AD) 十角
大石頭 神審判希臘之安提奧古四世(175-164BC) 神的國(?AD-∞) 「人子得國」

「歷史全應驗說」將但以理書作為歷史書參考典範,固然歷史內有屬靈價值(正如所有聖經的歷史書),但卻抹煞了此大先知書裡的重要預言啟示。

<-->

4. 這位神子是誰?

<->

經文:但3:25
王說:看哪,我見有四個人,並沒有捆綁,在火中遊行,也沒有受傷,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

新派學者多說他是天使,歷史保守派學者均認為這位神子是主耶穌在道成肉身前的顯現。

「神子」一詞原文是「眾神之子」;「眾神」是閃族文學中形容「神的威榮」,為「尊榮性的複數」,非指很多神。而尼布甲尼撒是多神論者,他信神明隨時顯聖,並拯救信奉他的人。

<-->

5. 歷史書中沒有此人,是否但以理弄錯了歷史?

<->

經文:但5:1
伯沙撒王為他的一千大臣,設擺盛筵,與這一千人對面飲酒。

歷史記載,尼布甲尼撒之子是拿波尼度(Nabonidus,563-539BC)而非伯沙撒,故不少新派經評學者謂這是但以理書裡「百誤叢生」之一。直至死海古卷現世後,有人從死海古卷之《拿波尼度禱言》(Prayer of Nabonidus)一書發現前未知曉的史料。原來拿波尼度喜打仗,登位三年後便帶兵出外,不在王宮秉政,長駐阿拉伯Tem a,由皇兒伯沙撒攝政。但伯沙撒是亡國君被亂刀殺死(但五章),是國恥大辱,巴比倫歷史便不提他的名字【註1】。5:22說伯沙撒是尼布甲尼撒之子,亞蘭文的「兒子」一字可作「孫子」或「後裔」,非歷史的錯筆。

1854年,英國駐巴比倫領事J. G. Taylor,在巴比倫一廢廟中發掘出一份古卷,名為「拿波尼度歷代志」(Nabonidus Chronicles),內記拿波尼度於555至539BC統管巴比倫,又記載伯沙撒是拿波尼的長子,與父王共管巴國【註2】,因此也解釋為何但以理位列第三(但5:29)。

<-->

6. 這三種重量單位代表什麼?

<->

經文:但5:26~28
講解是這樣;彌尼,就是神已經數算你國的年日到此完畢。提客勒,就是你被稱在天平裡顯出你的虧欠。毗勒斯,就是你的國分裂,歸與瑪代人和波斯人。

學者解釋有二:

(1)用重量的單位,代表不同歷史人物,如:彌尼──代表尼布甲尼撒。

提客勒──尼布甲尼撒之子以未米羅達(王下25:27;耶52:31)或拿波尼度。

烏法珥新──拿波尼度或伯沙撒。「烏」是連接詞,「新」是複數詞記號,「法珥」是半個彌尼,指瑪代波斯國。「法珥新」為複數詞,即一個彌尼,指兩個皇帝,或指以上五個皇帝:即尼布伯拉撒(尼布甲尼撒之父)(彌尼)、尼布甲尼撒(彌尼)、以未米羅達(提喀勒)、拿波尼度(半提客勒)、伯沙撒(法珥新)。

(2)或用重量本身的字義,作動詞去解釋,如:

彌尼──即「被數算」(「彌尼」覆述二次為強調作用)

提客勒──「被量稱」(參撒上2:3;詩62:9)。

法珥新──「被分裂」(複數表示國家後來被分裂上百行政區)。

重量名稱代表人物代表意義
彌尼尼布伯拉撒被數算
彌尼尼布甲尼撒
提客勒以未米羅達及拿波尼度被量稱
法珥新伯沙撒被分裂
<-->

7. 四獸分別代表什麼國家?

<->

經文:但7:3~7
有四個大獸從海中上來,形狀各有不同,頭一個像獅子,有鷹的翅膀,我正觀看的時候,獸的翅膀被拔去,獸從地上得立起來,用兩腳站立,像人一樣,又得了人心。又有一獸如熊,就是第二獸,旁跨而坐,口齒內銜著三根肋骨,有吩咐這獸的,說:起來吞吃多肉;此後,我觀看,又有一獸如豹,背上有鳥的四個翅膀,這獸有四個頭,又得了權柄。其後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第四獸甚是可怕,極其強壯,大有力量,有大鐵牙,吞吃嚼啐,所剩下的用腳踐踏,這獸與前三獸,大不相同,頭有十角。

7:4鷹翅獅=巴比倫(巴比倫喜以此獸像為標記)。

7:5旁跨坐熊=瑪代波斯(波斯人勢力較瑪代人大,故旁跨坐)。

又,熊口中的根肋骨代表什麼?

熊代表瑪代波斯先後征服三個國家,是為三根肋骨。依次是: 呂底亞(546BC)、巴比倫(539BC)、埃及(525BC)。

亦有說是指瑪代波斯,征服了三個著名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以未米羅達及伯沙撒【註3】,但此解釋卻與歷史不吻合。

7:6四頭四翅豹=希臘(四頭表四將軍後來瓜分的四國)。

7:7十角鐵牙獸=羅馬。

詮釋:

(1)但以理所看的四獸與尼布甲尼撒所見的大金像是指同樣的四國。

(2)所不同的是,尼布甲尼撒所見的是世俗政權的宏偉;而但348 解開發光的話——舊約困語詮釋以理所見的是外邦政權的好勇鬥狠。前者是從人的立場看,後者是從神的立場看。

(3)7:4鷹翅獅的翅被拔光,表示尼布甲尼撒早年得的怪病,其活動範圍限於皇圃(參但10章)。後來他得了人心,表示他後來悔改,以仁政治國(參4:36~37)

(但4章是他的「得救」見證錄,猶大傳統之信心英雄榜中竟赫然有尼布甲尼撒其名)。

<-->

8. 十角及小角代表什麼?

<->

經文:但7:7~8
其後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第四獸甚是可怕,極其強壯,大有力量,有大鐵牙,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腳踐踏,這獸與前三獸,大不相同,頭有十角;我正觀看這些角,見其中又長起一個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這角前,連根被他拔出來;這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說誇大的話。

這十角代表第四獸之帝國的末期,即十王聯邦時期(7:24),與先前尼布甲尼撒異象之腳趾相若。從這十角中又長出一小角,表示十王中有一領袖出現,是末世的敵基督,甚是狡猾(有人眼,代表智慧,說誇大的話,指「褻漬」,參帖後2:4;啟13:5~6)。

<-->

9. 兩羊相鬥指什麼戰爭?

<->

經文:但8:3~8
我舉目觀看,見有雙角的公綿羊站在河邊,兩角都高,這角高過那角,更高的是後長的。我見那公綿羊往西、往北、往南牴觸,獸在他面前都站立不住,也沒有能救護脫離他手的,但他伯意而行,自高自大。

我正思想的時候,見有一隻公山羊從西而來,遍行全地,腳不沾塵;這山羊兩眼當中,有一非常的角。他往我所看見站在河邊,有雙角的公綿羊那裡去,大發忿恕,向他直闖。我見公山羊就近公綿羊,向他發烈怒,牴觸他;折斷他的兩角,綿羊在他面前站立不住,他將綿羊觸倒在地,用腳踐踏,沒有能救綿羊脫離他手的。這山羊極其自高自大,正強盛的時候,那大角折斷了;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長出四個非常的角來。

8:3的公綿羊代表瑪代波斯(雙角,其古代錢幣也用公綿羊作國徽),其兩角一角比另一角高,表示波斯的勢力比瑪代大(後在古列王下,瑪代之勢力完全融合在波斯國裡)。而8:5的公山羊代表希臘,其上有一非常的角,乃指亞歷山大帝(參8:21)。8:7說兩羊相鬥,希臘終於滅了波斯,結束波斯大帝國216BC的霸業。8:8 說亞歷山大戰敗波斯後,不久於軍旅中暴斃,他後其龐大帝國遂為四大將軍瓜分(四個非常的角,參8:22)。

<-->

10. 小角是指何人及他作了何事?

<->

經文:但8:9~12、23~26
四角之中,有一角長出一個小角,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漸漸成為強大。他漸漸強大,高及天象,將些天象和星宿拋落在地,用腳踐踏。並且他自高自大,以為高及天象之君;除掉常獻給君的燔祭,毀壞君的聖所。因罪過的緣故,有軍旅和常獻的燔祭交付他,他將真理拋在地上,任意而行,無不順利。

四角中有一小角,表示希臘四大將軍瓜分帝國後,其中一將軍之後人(8:9的「小角」)轉向逼害猶太人(8:9「榮耀之地」代表巴力斯坦地)。在歷史上,他是敘利亞的安提奧古四世(175-164BC),他是8:23「面貌兇惡的王」。8:10~12說他舉兵攻打耶路撒冷,毀滅聖殿,污穢殿的祭祀(8:11的「大象之君」指神,此事在167BC應驗),並在聖殿內立丟斯神像,故意殺死豬,用血灑遍處,褻瀆神分別為聖的殿宇,此事於167BC12月16日應驗【註4】。但他於164BC年因病(或戰死) 在沙場(即8:25的非因人手而滅亡),他的敗行曾任意而行,無往不利(8:12)。

<-->

11. 2300日如何計算及解釋?

<->

經文:但8:14他對我說: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須潔淨。

但以理在異象中聽見兩天使談話(8:13),知道聖殿將受褻瀆(8:9~12)為期2300日(8:14,26)。關於這2300日如何計算及意義,學者意見有二:

(1)2300日有早上與晚上,因每日有二次的獻祭,應作減半計,共1150日。從安提奧古於167BC12月25日在聖殿立可憎偶像及褻瀆殿的各處起,至164BC12月25日被馬喀比勇士推翻及潔淨聖殿止(參馬喀比前書1:29~67)(此見解的計算年代稍有差異,國際本〔1639頁〕,計從168BC12月25日至165BC12月25日止〔這年代不太合正史〕)。

(2)2300日是6年多,為171至164BC。因在164BC時,猶太人馬喀比家族揭竿起義,與逼迫他們的安提奧古四世對抗,直至推翻其暴政統治為止(故2300日即安提奧古四世逼迫猶太的時日,計算歷史準確日期是由171BC9月6日至164BC12月25日,如J. F. MacArthur)【註5】

<-->

12. 七十個七的預言如何計算及解釋?

<->

經文:但9:24~27
為你本國之民,和你聖城,已經定了七十個七,要止住罪過,除淨罪惡,贖盡罪孽,引進(或作彰顯)永義,封住異象和預言,並膏至聖者(者或作所)。你當知道、當明白,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正在艱難的時候,耶路撒冷城連街帶濠,都必重新建造。

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那或作有)必被剪除,一無所有,必有一王的民來毀滅這城,和聖所;至終必如洪水沖沒,必有爭戰;一直到底,荒涼的事已經定了。一七之內,他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與供獻止息;那行毀壞可憎的(或作使地荒涼的)如飛而來,並且有忿怒傾在那行毀壞的身上(或作傾在那荒涼之地),直到所定的結局。

七十個七預言是聖經偉大預言之一,解釋眾多,主要有四法,可用下表圖析:

解釋名稱解釋意義
首七個七六十二個七最後之七
歷史法 587-538BC(由被擄至擄回) 538-171BC(由古列至大祭司安尼亞三世死) 171-164BC(由安提奧古四世至安尼亞三世或馬喀尼革命至安提奧古四世死)
傳統法 538-444BC(由古列至尼希米) 444-4BC(由尼希米至基督降生) 4BC-?AD由降生至主再來
象徵法 538-4BC(由歸回至主降生) 4BC-?AD(主降生至敵基督出現) ?AD-?AD(由敵基督至主再來)
字意法 445/444-396BC(由出令重建耶城至建造完成)(另說由458-396BC) 396-32AD/33AD(由重建耶城至基督上十架) ?AD-?AD(由敵基督至主再來)

(1)由上可觀,歷史法甚難成立,因一切已發生,與9:24的應驗完全脫節。

(2)傳統法的解釋沒有準繩,因第一個七及第六十二個七,都不及最後之七那麼長時間。

(3)象徵法也無釋經準則。

(4)字意法是四法中較為可取的。

<-->

13. 此段「預言史」如何解釋?

<->

經文:但11:2~35

因經文過長,本處甚難作詳細剖析,而每點細節在歷史上皆有應驗,正如但以理的預言般,讀者可參考一些助讀本(J. F. MacArthur; C. C. Ryrie;啟導本等)或基本釋經書便可獲得預言與歷史的「配對」。此段準確的預言使一些經評家堅稱但以理書是馬喀比時代的作品,那便抹殺了預言的價值(如鄺炳釗)。教父耶柔米是第一位借用世界史來解釋本段預言之精闢性人物。嗣後不少學人均借世界史所提供之數據來作此段的解釋(讀者可參閱馬有藻著,《異夢解惑者──但以理書詮釋》的附錄有詳釋本段「預言史」)。

<-->

14. 此處「任意而行的王」是誰?

<->

經文:但11:36
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的神,又用奇異的話攻擊萬神之神;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忿怒完畢,因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

但11:3~20節,先論述在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敘利亞西流古王朝和埃及多利買王朝,兩國間與以色列的關係,至安提奧古四世的興起。11:21~35則預告安提奧古四世之事,尤其是他褻瀆聖殿的敗行(由11:36至44節)。11:45這段則以安提奧古四世為投影,預表另一人的出現,這人稱為「任意而行的王」。因安提奧古四世與此人所行極為相似,他所作的即是敵基督將來要作的,故安提奧古四世被稱為敵基督的影子,而這位「任意而行的王」便是敵基督本身。

<-->

15. 「1190日」及「1335日」如何解釋?

<->

經文:12:11~12
從除掉常獻的燔祭,並設立那行毀壞可憎之物的時候,必有一千二百九十日。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那人便為有福。

對此,有二種解釋:

(1)從安提奧古四世迫害猶太人,直至敵基督出現是為1290日,而1335日是從敵基督至神國建立,故此1290及1335均作猶太人受迫害的時期,沒有分別。1290及1335分別是1260(三年半)稍長,表示忍受比預期時間還要長。但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參可13:13)【註6】(此解說只強調忍耐,其它預言細節則不了了之。啟導本說安提奧古四世逼害選民,亦說可能發生於末世,末世如何則不了了之,國際本亦沒有解釋)。

(2)1290日是有關「除掉常獻的燔祭,並設立那行毀壞可憎之物的時候」的日子。若這位「除掉常獻之物」是敵基督,他將於大災難時期的中間(一七之半),撕毀盟約便開始褻瀆聖殿,直至主再來建立國度的時候。1335日是有關1290日後之處理「事後工作」所需的時間,亦是主再來後分配「作王」崗位所需時間,如下圖:

<-->

書目註明

<->

【註1】R. P. Dougherty, Nabonidus and Belshazzar, Yale, 1929, pp.96~97.
【註2】J. B.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Oxford, 1969, pp.309, 313.
【註3】鄺炳釗,但以理書註釋,天道,1989,191頁。
【註4】J. W. Schmidt & J. C. Laney, The Messiah's Coming Temple, Kregel, 1997, p.42.
【註5】J. F. MacArthur, The MacArthur Study Bible, Word, 1997, p.1241.
【註6】如唐佑之,永恆,浸會,1978,76頁;鄺炳釗上引書3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