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西結背景簡介
<->導言
以西結是「被擄的先知」,在597BC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第二次攻打猶大國後被擄至巴比倫,在那裡作先知事奉神,故名。
以西結與耶利米為同一時代之人,可能相識,二人均為祭司之後代。以西結較年輕,曾聽耶利米講道,在他的心中必定產生甚多共鳴與傚法。597BC時,尼布甲尼撒二次入侵耶路撒冷,擄走一批精英,其中有以西結(卻留下耶利米,這是神「分配」不同的事奉崗位)。耶利米曾寫信給被擄的人,叫他們安心在巴比倫接受神的審判,等候神的恩典復臨(耶29:10)。這些書簡以西結必定讀過,並在他事奉的擄民中宣告,可見耶利米影響以西結甚深。
在篇幅方面,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三大先知書,以西結書最短,只有四十八章(比耶利米書短四章,比以賽亞書少十八章),然而他的預言重點不亞於其它大先知,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西結是祭司,在被擄的巴比倫國境內蒙召(1:3),時年三十歲(1:1)。若國家未淪陷,以此年紀他應在殿內擔當任祭司了(民4:3)。(據結1:2記載,時在約雅斤在位5年,即592BC)。書中最後的年代是570BC(29:17),他事奉年日約二十二年,在大先知中是最短的一位。
先知的稱號
以西結先知共有八個稱號:
以西結是一位「異象先知」,他記錄及看見的異象是眾先知之冠。
以西結又被稱為「象徵動作先知」,因他蒙神指示,將神給他的信息,藉著象徵性的動作,多次指示擄民。如4:1~3築城牆攻城,4:4~8 左右側臥各40日及390日,4:9~17以牛糞烤餅,5:1~4剃髮燒發吹發,12:1~6挖牆搬物;24:1~5煮肉身湯及24:15~18 妻死不哭等。
以西結亦被稱為「聖靈先知」,因為他見聖靈的工作,比其它先知為多(「靈字在本書共52次,占舊約「聖靈」字的1/9〔舊約共378 次〕)。他蒙聖靈親自帶領,看見神的榮耀從聖殿的至聖所逐漸挪移;從殿門至東門、至城外的東山(橄欖山)、並上升回天,又看見神的榮耀由天而降,落在新聖殿之內(43:1~5)。
有人說,以賽亞稱為預言「聖子」的先知,因為多說聖子彌賽亞的來臨;耶利米稱為「聖父」的先知, 因為他稱神為父,以慈聲呼召背道的兒女回來;以西結則稱為「聖靈」的先知,因為他經歷聖靈的帶領最多。
以西結再稱為「個人責任先知」,因他強調個人要向神負責,個人敬拜神,個人負上行為的責任(父親的罪不追究在子孫身上)(18:20)。
以西結也稱為「新約先知」(如耶利米般,耶利米因傳新約而得此名,耶31:31~34)。只是以西結沒有像耶利米預言新約全數條款,他只集中在新約裡所預告的「新心」方面(如11:19;36:26)
以西結又稱為「末世大戰先知」,因他詳盡預告末世大戰(如38~39章)。透過他,信徒得以知曉有關末世的哈米吉多頓大戰,尤其有關北方聯軍集體攻擊以色列之末世大戰。
以西結是「聖殿的先知」,他是祭司,又是先知,集二職於一身,且有兩者的優點。他是祭司,故強調聖殿與選民的生死存亡關係(7:22,24:19~21),厲言責備選民在聖殿中犯罪(8:5~17,16:24~25,18:15,22:9)。他留意神的榮耀離開聖殿(9:3,10:18~19,11:23~24),表示神暫棄選民國,後來神的榮耀必再回來,充滿聖殿(43:1~5),表示神將回到選民當中,因他對選民的慈愛永不收回(耶31:3)。
信息年代
「結」的信息很有系統,先知將全部所接受啟示的時日紀錄下:
597BC被擄後 | 年代 | 經文 |
---|---|---|
第5年 | 592BC | 1:2 |
第6年 | 591BC | 8:1 |
第7年 | 590BC | 20:1 |
第9年 | 588BC | 24:1 |
第11年(十一月) | 586BC | 26:1 |
第10年 | 587BC | 29:1 |
第27年 | 570BC | 29:17 |
第11年(三月) | 586BC | 31:1 |
第12年(十二月初一) | 585BC | 32:1 |
第1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 585BC | 32:17 |
第12年(十月) | 585BC | 33:21 |
25 | 572BC | 40:1 |
先知生平階段
先知生平可分為三個階段:
(1)從第二次國家被侵,被擄至蒙召(1~3章)
597-592BC
(2)從蒙召至全國滅亡(4~39章)
592-586BC
(3)擄民中事奉(40~48 章)
586-572BC
以西結書歷史時代圖
2. 四活物、套輪、眼睛、靈、寶座等代表什麼?
<->經文:結1:5~28
「寶座」(1:26)代表神的居所,「靈」是神的第三位格,整個活動的總指揮(1:3)。「四活物」是助理指揮,他們的形狀代表他們管理的四大創造範圍:人(萬物之靈)、牛(代表家畜)、獅(萬獸之王)、鷹(飛禽之王)(1:5、10)。「套輪」朝四方直行,表示其活動範圍是無所不在、
無處不往(1:16)。「眼睛」滿佈表示無所不見(1:18)(代表無所不知)。全幅異象,象徵神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國家雖然滅亡,神仍掌管一切,不受地理、情勢所限,只要人對神存信靠之心,必可看見神將滅亡之國再興盛起來。
<-->3. 先知所吃的書滿了哀號悲痛的話,為何入口竟甜如蜜?
<->經文:結2:8~3:3
人子阿,要聽我對你所說的話,不要悖逆像那悖逆之家,你要開口吃我所賜給你的。我觀看,見有一隻手向我伸出來,手中有一書卷。他將書卷在我面前展開,內外都寫著字,其上所寫的有哀號、歎息、悲痛的話。
他對我說:人子阿,要吃你所得的,要吃這書卷,好去對以色列家講說。於是我開口,他就使我吃這書卷。又對我說:人子阿,要吃我所賜給你的這書卷,充滿你的肚腹;我就吃了,口中覺得其甜如蜜。
書卷內外寫滿字,表示有甚多啟示,但全是哀號、歎息、悲痛的話(2:8~10),可是先知入口卻是甜如蜜(3:3)。這是因先知順服神所吩咐緣故,他明知是痛苦的話、是神吩咐他向悖逆的國家及人民傳導(2:3、7)。吃後口中甜蜜,是因為順服神的話雖宣告審判,但神在審判後,必有安慰及復原的應許。
<-->4. 神要先知作代言人,為何卻使他成啞巴?
<->經文:結3:17
人子阿,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
結3:26
我必使你的舌頭貼住上膛,以致你啞口,不能作責備他們的人;他們原是悖逆之家。
從歷史角度下看是有兩個意思的:
(1)3:17說先知講神要他講的,是守望者及代言人,但在3:26神卻使他成為啞巴,表示他講也無用,因為「他們是悖逆之家」。六年後,耶路撒冷滅亡的消息傳到,才恢復先知說話(24:25~27,33:21~22)。
(2)先知主要以「行動」代替說話,但他並非完全閉口不言,亦傳達神的話(3:22,11:25,12:10、14、23、28 及20:1~3,25~32章),只在有絕對必要時,或有神直接的啟示後才說。
<-->5. 這390日及40日的相比期怎樣計算出來?
<->經文:結4:5~6
因為我已將他們作孽的年數,定為你向左側臥的日數,就是三百九十日,你要這樣擔當以色列家的罪孽。再者,你滿了這些日子,還要向右側臥,擔當猶大家的罪孽,我給你定規側臥四十日,一日頂一年。
為了承擔選民國所犯罪的年日,先知需要左右側臥街頭各390日及40日,作為象徵性動作。學者對這兩段日子的計算法各有不同,解釋有七:
(1)據出12:40記載,以色列人在埃及寄居430年,而430即390加40的總和,意說390與40是指以色列離開神心意之地(巴勒斯坦)的年日(這是傳統之見,但穿鑿附會,430即390+ 40實屬巧合,況且將以色人寄居埃及的430年作為被神懲罰的年日似無憑無據)。
(2)「390」即390年,是從597BC倒算起直至987BC(597+390=987),是由所羅門在位年至耶京淪亡(以西結時代,如國際本之意見)。但在987BC時,所羅門還未作王(於971BC開始作王)。此說甚難成立,因此有人便改為大衛時代,即是大衛欲建聖殿之時,意說聖殿雖代表神的同在,但國家歷代的君王大多不尊敬神,沒有「聖殿生活」,國家便淪亡。而「40」代表40年,即從597BC倒算直至637BC(597+ 40= 637BC),是瑪拿西登基年,此王使以色列陷於犯罪不輟的光景中(王下21:11~15),以致國家急速敗亡。
(3)390年是從586BC倒算起,直至976BC(586+390=976)。那是聖殿落成日,神的榮耀下降在聖殿,直到國家滅亡,神的榮耀離開為止。而40是一個世代的代表數字(參民14:33~35),表示586BC國家滅亡,那世代因犯罪被擄至巴比倫成為他國之奴【註1】。
(4)以七十士譯本作準,此譯本在4:5、9皆作「190日」,非390日及40日。那是從亞述王普勒侵犯亞蘭及以色列(聯盟)開始計(王下15:19),直至南國亡。即是從736至586BC。但736至586BC只有150年,此說便以七十士譯本在4:4旁注寫的150年為標準,而40則算在190內【註2】。
(5)據出12:40記載,430是「為奴年」,430(390+ 40)是從掃羅為王時代算起,至南國亡止,即1017至587BC,而「作孽年數」譯作「受罰年數」【註3】。但此說便將大衛(合神心意的王)的統治時代(包括希西家、約西亞),也算在受罰年數內,即以色列國中沒有一個王合神的心意,完全不合。
(6)從所羅門獻殿976至587BC為430(390+40)。390+40皆是預表數字,指世代被擄【註4】。但要證明所羅門於976BC這年代獻殿著實不容易。
(7)390年是從597BC算起,直到167BC(597-390=167),該年是瑪喀比勇士推翻西流古王朝宣告獨立,是自597BC國亡後,選民首次統治巴勒斯坦。而40年則包含在390年裡面,故不用再計算(390是為北國,40是為南國)。先知左右側臥的40日及390日均是預言象徵動作,是往前看(prospective),非往後看(retrospective)。40日是一代(如曠野漂流40年是一代),將來必有一代之民被擄去受罰地方(586-536BC)。而從586BC計起共有390年,選民在外邦人手中受苦,直至197BC/ 196BC(586-390=196)馬喀比家族推翻異族才使聖殿大放光明,為國家爭一口氣【註5】。
<-->6. 什麼是「手拿枝條舉向鼻前」?
<->經文:結8:17
他對我說:人子阿,你看見了麼。猶大家在此行這可憎的事,還算為小麼。他們在這地遍行強暴,再三惹我發怒,他們手拿枝條舉向鼻前。
本句之意思有四:
(1)這是當時的一句俗語,意「極大的侮辱」。七十士譯本此處譯「他們是侮慢人」。
(2)是向自然界進行膜拜(國際本)。
(3)「手拿」及「枝條」的元音(啞音)分別是「發出」及「臭氣」的意義,表示在神看來,他們的敬拜活動只是向神發出臭氣。
(4)這是一項日頭崇拜的活動,就是將枝葉舉向日頭面前,向偶像作敬拜的樣式,像中國人手執香向觀音拜奉。據巴比倫學者F. N. Saggs謂巴比倫人是拿香祭拜偶像的,故第四說較合原意。
<-->7. 「蓋房屋的時候尚未臨近……」此言甚難瞭解?
<->經文:結11:1~4
靈將我舉起,帶到耶和華殿向東的東門,誰知,在門口有二十五個人,我見其中有民間的首領押朔的兒子雅撒尼亞,和比拿雅的兒子毗拉提。耶和華對我說:人子阿,這就是圖謀罪孽的人,在這城中給人設惡謀。他們說:蓋房屋的時候尚未臨近,這城是鍋,我們是肉。人子阿,因此,你當說預言,說預言攻擊他們。
在耶路撒冷以色列首領二十五人,其中有雅撒尼亞(8:11)及毗拉提(11:1)。這兩人顯然在597BC時沒有被擄走。他們是圖謀罪孽、設計惡謀之人(11:2),說出11:3這句不易理解之言。對此,學者有二種解釋:
(1)「現在不是大興土木,重建倒塌房子的時候,我們的城市穩固如鍋(儲物的器皿),我們是鍋中的肉」。言下之意,一切皆甚安全穩固,生活無憂無慮(如D anielB lock)【註6】。
(2)「現在不是蓋房子安定下來的時候(參耶29:5)」,那些在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沒有在597BC被擄,自認為很幸運,沒被帶走(國際本),以為在耶京很安全,如肉在鍋中,不會被火燒燬。言下之意,他們說不管耶利米怎樣勸告先前被擄去之民要在被擄地安定下來,而自己在耶路撒冷則固若金湯(如C .Feinberg)【註7】。兩意見相差不大,但後者較中肯。因「蓋房子」的時候是指在被擄之地安定下來(參亞5:11;耶29:5)。言下之意指被拒之事是在遙遠將來,或許不會來,神的審判不會臨到,城市仍然穩固,人民生活安全無憂,神卻要以西結反對他們空洞的自我安慰(11:4)
<-->8. 神為何對耶路撒冷的聖民說他們的父母是外邦人?
<->經文:結16:3
主耶和華對耶路撒冷如此說:你根本,你出世,是在迦南地,你父親是亞摩利人,你母親是赫人。
此節說明耶路撒冷在大衛征服之前,原是外邦城,即耶布斯人之地。故本節是論居住地點,非指國家民族。不過在此,作者指出耶路撒冷之人犯罪劣根難以剷除。
<-->9. 這裡的「雙鷹」、「雙樹」與「雙嫩枝」各有何解?
<->經文:結17:3~4
主耶和華如此說:有一大鷹,翅膀大,翎毛長,羽毛豐滿,彩色俱備,來到利巴嫩,將香柏樹梢擰去;就是折去香柏樹盡尖的嫩枝,叼到貿易之地,放在買賣城中。
結17:7
又有一大鷹,翅膀大,羽毛多,這葡萄樹從栽種的畦中,向這鷹彎過根來,發出枝子,好得他的澆灌。
結17:22
主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將香柏樹梢擰去栽上,就是從盡尖的嫩枝中折一嫩枝,栽於極高的山上。
雙鷹分別指巴比倫(17:3上)及埃及(17:7上)。而雙樹中之香柏樹(17:3下)及葡萄樹(17:7下)皆代表猶大國大衛家。至於雙嫩枝則代表猶大兩君王,先是約雅斤(17:4,參王下24:12,耶22:6~7),再是約雅斤的後人神的彌賽亞。他是神從香柏樹梢擰去(17:3,22)後栽上的,這樣「彌賽亞香柏樹」將成為全國中最佳美香柏樹,使全地的飛鳥(喻全世界之人)皆宿在其上,即蔭庇於彌賽亞國內。
<-->10. 按此言,我們不用承擔亞當的罪?
<->經文:結18:20
惟有犯罪的,他必死亡,兒子必不擔當父親的罪孽,父親也不擔當兒子的罪孽,義人的善果必歸自己,惡人的惡報也必歸自己。
「兒子不擔當父親的罪孽」一詞,表示父親所犯的罪,兒子不需付上責任,反之亦然,善惡結果歸自己,自己承擔責任。所謂「自食其果」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故此言是指罪行與罪刑方面。但亞當犯罪,卻影響全人類,與此處經文似大有出入,及相違背。原來亞當所犯的罪影響全人類是指生命方面,他的罪性自此便傳給了後裔;只是他的罪行,則自己承擔了(如亞當被趕逐離開伊甸園)。
<-->11. 本節是否支持「一次得救,非永遠得救」的道理?
<->經文:結18:24
義人若轉離義行而作罪孽,照著惡人所行一切可憎的事而行,他豈能存活麼。他所行的一切義,都不被記念,他必因所犯的罪所行的惡死亡。
本節所論的「義行」是指良好道德生活上的表現,不是論得救的問題(非如啟導本將之解作宗教禮儀的活動),非指「因信稱義」的「義」(參各2:22)。再且本節的死亡是指肉身之死,非靈魂的死,故此與得救之問題無關。
<-->12. 這群「獅子」所指是誰?
<->經文:結19:2~9
你的母親是甚麼呢,是個母獅子;蹲伏在獅子中間,在少壯獅子中養育小獅子。在他小獅子中養大一個,成了少壯獅子,學會抓食而吃人。列國聽見了,就把他捉在他們的坑中,用鉤子拉到埃及地去。母獅見自己等候失了指望,就從他小獅子中又將一個養為少壯獅子。他在眾獅子中走來走去,成了少壯獅子,學會抓食而吃人。他知道列國的宮殿,又使他們的城邑變為荒場,因他咆哮的聲音,遍地和其中所有的就都荒廢。於是四圍邦國各省的人來攻擊他,將網撒在他身上,捉在他們的坑中。他們用鉤子鉤住他,將他放在籠中,帶到巴比倫王那裡,將他放入堅固之所,使他的聲音在以色列山上不再聽見。
19:2的母獅喻猶大(參創49:9),少壯獅子指猶大君王(19:2)。19:3這一小獅長大成少壯之獅子,指在609BC登基只三月的約哈斯,他被法老尼哥擄去囚禁於埃及(19:4,參王下23:33~34;代下36:2)。19:5的少壯獅子是指約雅斤(國際本說是西底家,1566頁),後來被尼布甲尼撒帶到巴比倫去(19:9,參王下24:15),在那裡被囚禁三十七年後釋放,那時他五十五歲(王下25:27~30,耶52:31、32)。而19:10~14則喻西底家王的末日,猶大國的滅亡。
<-->13. 此處說律法為「惡規」,與其它經文說律法是美善的相違,何解?
<->經文:結20:25
我也任他們遵行不美的律例,謹守不能使人活著的惡規。
有以下兩個意思:
(1)律法稱為「不能使人活著的惡規」,是因為律法惹起人的罪性作祟,使人多見罪的惡極(參羅5:20,7:13;加3:19)。這非說律法本身有惡,而是說他揭發人性中的惡(這是傳統之見)。
(2)此處所說的「惡規」,非指摩西的律法,而是外邦律法。那是不能使人活之律,亦即上半節所說的「不善的律例」。此解釋亦有上文20:18「惡規」,下節20:26的「因為」支持(又參5:7,此說較為可取)。因以色列人不將自己首生的奉獻給神(出13:12,22:24),反將他們獻給火神摩洛,神也對他們採取「任憑」的態度。
<-->14. 這裡是否指撒但墮落?
<->經文:結28:11~19
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人子阿,你為推羅王作起哀歌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你無所不備,智慧充足,全然美麗。你曾在伊甸神的園中,佩戴各樣寶石,就是紅寶石、紅璧璽、金鋼石、水蒼玉、紅瑪瑙、碧玉、藍寶石、綠寶石、紅玉,和黃金,又有精美的鼓笛在你那裡,都是在你受造之日豫備齊全的。
你是那受膏遮掩約櫃的基路伯;我將你安置在神的聖山上;你在發光如火的寶石中間往來。你從受造之日所行的都完全;後來在你中間又察出不義。因你貿易很多,就被強暴的事充滿,以致犯罪,所以我因你褻瀆聖地,就從神的山驅逐你;遮掩約櫃的基路伯啊,我已將你從發光如火的寶石中除滅。你因美麗心中高傲,又因榮光敗壞智慧,我已將你摔倒在地;使你倒在君王面前,好叫他們目睹眼見。你因罪孽眾多,貿易不公,就褻瀆你那裡的聖所;故此,我使火從你中間發出,燒滅你,使你在所有觀看的人眼前,變為地上的爐灰。各國民中,凡認識你的,都必為你驚奇;你令人驚恐,不再存留於世,直到永遠。
如賽14:12~17般,這一首輓歌是為推羅王而作,內容誇飾言語甚多,引起不少學者猜疑,可能這不是指地上的推羅王,而是別個對象。解說有二:
(1)指推羅王IttobalII自誇,而遭神審判的經過。此王常在國家守護神Melbart前敬拜,作者用誇飾語言將此王的地位提高【註8】。
(2)該時推羅王是IttobalII,因他的生平遭遇與撒但墮落之因由相似(28:1~10),作者便以他作借喻,描寫撒但墮落的過程。重點在指出,撒但在那驕傲自大的推羅王背後,作推動、挑撥,犯罪的力量,是肉身看不見的王(參賽14:12~17)。J. F. MacArthur謂撒但常躲在人的背後破壞神的計劃(參太16:21~23)【註9】。
本段是一首哀歌,哀歎撒但墮落。
<-->15. 這九章經文究竟是否指聖殿?
<->經文:結40~48 章
「結」書末後九章,有五種的解釋:
(1)描寫所羅門的聖殿在未焚燬前之宏偉(但這九章的描述與所羅門聖殿的禮儀有大分歧。)
(2)預言586BC聖殿被毀後,聖殿重建後的情況,應驗在所羅巴伯歸回時代,稱為所羅巴伯殿(如唐佑之)。
(3)在聖殿毀滅後,先知只描寫一座理想的聖殿,不必要在歷史時代應驗。作者只是用一座理想聖殿比喻理想之民或新天新地之情況(多是無千禧年派之主張)。但這需極豐富的幻想力。
(4)藉著聖殿的敬拜禮儀,預表教會之敬拜生活(此為第三見解的延伸,只是將那個理想的時代用在教會時代裡,如啟導本)。
(5)預言將來在彌賽亞國度裡的聖殿。
在以上五種解說中,第1、2、3說法,皆不能成立,因為40~48 章所描寫的聖殿,完全不合歷史中的聖殿;而第4說法則用超字面意義作解釋,沒有客觀的釋經準則。且上文之結37~39章均為描寫末世之情況,故40~48 章應順理成章預告末世之情況。
聖經中有不少經文都預指將來有彌賽亞聖殿(如賽2:3,60:13;耶33:18;珥3:18;彌4:2;該2:7~9;亞6:12~15,14:16、20~21等),這些經文均不能逐一靈解化。也有不少聖經助讀本將結40~48 章之聖殿及聖地圖析,用字意法來解釋這九章。
以西結本是祭司,他知道聖殿與選民的存亡有相連之關係。他經歷聖殿被毀、選民被擄(597BC)、亦見谷中骸骨復活(37章)、末世仇敵被殲滅(38~39章),故當他看到聖殿重建的藍圖(40~48 章),必異常興奮。他的信息是從一個重建的末世聖殿(36~39章、46~48 章)的路線發展下去的。
<-->16. 基督已是最後的祭物,何需再獻燔祭、平安祭、贖罪祭?
<->經文:結43:27
滿了七日,自八日以後,祭司要在壇上獻你們的燔祭,和平安祭;我必悅納你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此祭壇高19呎,經七日奉獻禮後,要獻上燔祭、平安祭及贖罪祭(參43:17)。這些祭物皆為提醒之作用,正如今日的聖餐,沒有什麼贖罪的功能。此壇又稱ariel(意「神的獅子」,43:15~16),表示在壇上的獻祭全是回顧性,彌賽亞已來將自己獻作了更美的祭物(來10:12)。本節所論非如舊約時的獻祭制度,而是末世時的「回顧獻祭制度」。
<-->書目註明
<->
【註1】如Daniel Block, "Ezekiel,"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I, Eerdmans, 1997, pp.178-180.
【註2】如J. W. Wevers, "Ezekiel,"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Eerdmans, 1982, p.55.
【註3】如唐佑之,以西結書註釋,捲上,天道,1990,119頁。
【註4】如Peter Craigie(克萊基著),以西結書註釋,文藝,1989,36頁。
【註5】如Ralph Alexander, "Ezekiel," Everyman's Bible Commentary, Moody, 1976, p.24.
【註6】Daniel Block上引書,333-334頁。
【註7】C. L. Feinberg, The Prophecy of Ezekiel, Moody, 1970, pp.63-64.
【註8】如唐佑之上引書卷下,54頁;J. C. Laney, Answers to Tough Questions, Kregl, 1997, p.140.
【註9】J. F. MacArthur, The MacArthur Study Bible, Word, 1997, p.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