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耶利米書背景簡介

<->

耶利米與以賽亞同是南國的偉大先知,以賽亞蒙召是在敘利亞入侵南國危機時,而耶利米則是在巴比倫入侵南國之危機時。敘利亞的危機得到瓦解,但巴比倫的危機卻使南國滅亡。耶利米先知雖苦苦勸求國家首領悔改歸回神,終不得要領。他目睹亡國的悲痛情景,失聲痛哭以致雙目失明(哀2:11),被稱為「流淚先知」。

耶利米是祭司之後,父名希勒家(與王下22~23章的大祭司希勒家不同),他蒙召時為約西亞作王之第十三年(1:1)即626BC,為約西亞改革前五年(621BC)。耶利米與當時的西番雅先知,五年後力助約西亞宗教改革,史稱「約西亞大復興」,與1517A D 馬丁路德的宗教復興互相媲美。約西亞後的猶大眾王多為昏庸之君,國家成為巴比倫的傀儡國,不久即遭巴比倫滅亡。耶京淪陷,耶利米與多人留在城中,基大利省長執政,卻遭人殺害,弒者逃往埃及,逼耶利米同往(582BC),傳說耶利米死在埃及。

耶利米目睹大衛王朝覆滅,身為祭司兼先知雙重身份的,他內心有無限唏噓。但沒想到猶大這個民族在他死後半個世紀,會得到新生的機會。神藉著新興波斯王的手,將猶太人從巴比倫手中奪回,並一反巴比倫政策,准許被擄的人回國。猶大民族在神的應許地又生活了數世紀,直至70A D 才浪跡天涯。

耶利米生平可分三個階段:

(1)從約西亞至約雅敬(亡國前)(626-609BC),由蒙召至被囚。

(2)從約雅敬至西底家(亡國時)(609-598BC),由焚書至國亡。

(3)從西底家至南下埃及(亡國後)(598-582BC),由國亡至下埃及。

耶利米書背景大事簡圖:

<-->

2. 為何在異象中見杏樹,非其它的樹?

<->

經文:耶1:11
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耶利米,你看見甚麼;我說:我看見一根杏樹枝。

所指的有兩個「相關語」(pun)意思:

(1)「杏」字(shaqed)意「甦醒」,是一棵甚早開花的樹,比其它樹木更早,是名副其實的「醒樹」。所謂春杏,就是指神恩必早來。

(2)「杏」另一意(是shoqed,元音由a改為o),可譯為「看顧」,表「留意保守」,喻有神的看顧和保守。

<-->

3. 燒開的鍋是指什麼?

<->

經文:耶1:13
耶和華的話第二次臨到我說:你看見甚麼;我說:我看見一個燒開的鍋,從北而傾。

「燒開的鍋」意即巴比倫,巴比倫在以色列國土之北(偏東北)。

<-->

4. 是否這節經文支持創1:1~2的間隔論?

<->

經文:耶4:23
先知說:我觀看地,不料,地是空虛混沌,我觀看天,天也無光。

先知在異象中看見一個極混亂的情況(耶4:23~26)是一幅審判的圖畫,預言不久的將來。地是指巴勒斯坦,非指創1:1~2之地球。「空虛」與「混沌」原文參考本書創1:2批注。

<-->

5. 什麼是「聖肉也離開你」?

<->

經文:耶11:15
我所親愛的,既行許多淫亂,聖肉也離了你,你在我殿中作甚麼呢;你作惡就喜樂。

「聖肉也離開你」是指獻祭的聖肉祭物對他們沒有用處及功效,因為是沒有內心悔改作基礎的贖罪祭(參:以賽亞書1:13~15;哈該書2:12)。

<-->

6. 耶利米怎可把腰帶藏在千里以外的伯拉河畔盤石穴中,旋即回來?

<->

經文:耶13:4~7
要拿著你所買的腰帶,就是你腰上的帶子,起來,往伯拉河去,將腰帶藏在那裡的盤石穴中。我就去,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我的,將腰帶藏在伯拉河邊。過了多日,耶和華對我說:你起來,往伯拉河去,將我吩咐你藏在那裡的腰帶取出來。我就往伯拉河去,將腰帶從我所藏的地方刨出來;見腰帶已經變壞,毫無用了。

此吩咐似乎甚不合理,學者們也大傷腦筋,解釋意見有四:

(1)這只是一個異象,非真實執行(如加爾文;A. Weiser; M. L. Jones)。

(2)是指以法他的伯利恆(參彌5:2,如C. Von Orelli)。

(3)是指遠在巴比倫的伯拉河(如C. L. Feinberg; J. F. MacArthur;唐佑之;啟導本)。

(4)是指在離耶路撒冷東北3哩外,耶利米家鄉亞拿突東北4哩外的小村鎮各伯拉(原文沒有「河」字,如C. Dyer)。

四說中的首二說明顯是無稽之談,不足置信;第三說困難重重,難以成立,而最後一說最為可靠,理由如下【註1】

(1)巴比倫的伯拉河乃350哩外之地,來回700哩(13:4~5);不久又再取回,那是另700哩(13:6~7),二程共1400哩。J. A. Thompson據拉7:9記載,那是約100日的單程路,若要耶利米執行此令,勢必取去他半年時間【註2】

(2)伯拉河(Perath)流域近巴比倫一帶全是平原,沒有巉巖嵬峨的盤石穴(13:4);反之,伯拉小村鎮附近則甚多此類的山巖奇石。

(3)雖七十士譯本裡此是譯「伯拉河」,但Aquila 譯本則只譯「伯拉」(原文沒有「河」字),指地方。約瑟夫也將之作猶大地方解釋。瑪喀比前書9:50所提及一地,據歷史地圖專家A vi-Yonah 表示,此處即耶13:5的伯拉小村落,屬便雅憫支派地的「巴拉」(參書18:23)。

(4)固然神的選民將要被罰至巴比倫去為奴(故此不少人士便主張這裡一定是指巴比倫的伯拉河),但本段經文的重點不在選民被罰的地點,而在其原因。原來腰帶是貼身之物象徵選民與神本有的親密關係,今關係已腐朽,遂有下文(13:12~14)的宣判。

<-->

7. 為何不許先知娶妻?

<->

經文:耶16:1~2
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你在這地方不可娶妻、生兒養女。

表徵猶太社會解體,民將受苦,因婚姻代表社會喜樂、繁榮、豐盛,且國家即將被擄,結婚只增加心情重擔與顧慮,故神的吩咐乃預言猶大即將滅亡。

<-->

8. 巴比倫不是被波斯滅亡嗎?何以說「多國和大君王」?

<->

經文:耶25:14
因為有多國和大君王,必使迦勒底人作奴僕,我也必照他們的行為,按他們手所作的,報應他們。

滅絕巴比倫的是波斯王古列與瑪代人及其同盟國的聯軍,古列之父本是以蘭及波斯眾部落大汗之首,其妻是瑪代國公主。559BC,古列繼承父位,聯合波斯各部落(像中國的成吉思汗),將瑪代國合併過來,自命為波斯大帝,時為550BC。此後四方征伐,勢力愈強,549BC滅呂底亞(Lydia)國,七年後(539BC)滅巴比倫。正如經上說「各國大君王」是指巴比倫不單給波斯所滅,是波斯聯軍所滅,此外,「大君王」是複數字,表示多國的領袖。

<-->

9. 示沙克王是否為一國家的王?

<->

經文:耶25:26
北方遠近的諸王,以及天下地上的萬國喝了;以後示沙克(就是巴比倫)王也要喝。

猶太人善用文字遊戲,將首字母與末字母對換,第二個字母代替倒數第二字母,如此類推。或對換對調,如最末字母代替首字母,末後第二字母代首先第二字母。這樣字母的對換代字法便使示沙克變成巴比倫(參51:4)。

<-->

10. 這事不可發生在約雅敬時代,何解?

<->

經文:耶27:1
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約雅敬是西底家的別名看3節)登基的時候,有這話從耶和華臨到耶利米說。

27:1記這事發生在約雅敬的登基年(598BC)那是不對的。和合本譯者也發現這問題,但不知其故,硬說約雅敬是西底家的別名(27:1的小字),更是錯上加錯。

這事是發生在西底家之時,因27:3、12及28:1說正是西底家王,那時神要耶利米將國家被擄的預言,藉著一個自綁的象徵性動作,作在那些來見西底家王的五國使臣面前(27:3),以示猶大與鄰國合作對抗巴比倫是自取滅亡。顯然西底家被假先知說服,要聯合外力共抗巴比倫,耶利米有神的指示力斥其非。故此27:1的「約雅敬」一字應作西底家,這是文士抄寫時不小心引出的錯誤。

<-->

11. 這是怎麼一回事?

<->

經文:耶31:15
耶和華如此說:在拉瑪聽見號咷痛哭的聲音,是拉結哭他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

這是一幅猶大亡國時的悲慘哭泣的圖畫。拉瑪在耶路撒冷之北9公里,是擄民分批被帶往巴比倫去的集中地(參40:1;賽10:29;何5:8),然後分批出發,老弱殘疾留下,少壯精銳全部帶走,遂有骨肉分散、生離死別的悲蒼之情,難以言諭。「拉結」是雅各布之妻,是以法蓮及瑪拿西的祖母,代表國家。「拉結」為兒女號啕大哭,表示國破家亡,骨肉分散,慘不忍睹。

<-->

12. 女子如何護衛男子?

<->

經文:耶31:22
背道的民(原文作女子)哪,你反來覆去要到幾時呢;耶和華在地上造了一件新事,就是女子護衛男子。

此節當中所指有三個意思:

(1)護衛意圍繞,表示男人被愛圍繞,喻選民被神愛擁抱(如啟導本)。但以女人喻神愛,及男人喻選民似不太合宜。

(2)女人代表以色列(如31:21),如今是蒙羞的寡婦(喻國王)或被神所休之妻(如:3:8)。但將來她會擁抱(護衛)神、回歸神。但此說硬將護衛改為擁抱與原文字義不合。

(3)女人代表弱者,男人代表強者,在神恩臨到選民身上時,如在彌賽亞國,軟弱的都變為堅強。

<-->

13. 為何在尼布甲尼撒兵臨城下,西底家還要釋放奴隸?

<->

經文:耶34:8~11
西底家王與耶路撒冷的眾民立約,要向他們宣告自由,叫各人任他希伯來的僕人和婢女自由出去,誰也不可使他的一個猶大弟兄作奴僕;(此後,有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所有立約的首領和眾民,就任他的僕人婢女自由出去,誰也不再叫他們作奴僕;大家都順從,將他們釋放了;後來卻又反悔,叫所任去自由的僕人婢女回來,勉強他們仍為僕婢。

律法規定(申15:12~18;利25:39~55),國家或家庭有難時要放走奴隸,使他們各自逃生。西底家此舉藉以感動神挽回危城之困,但聽聞與埃及結盟的救兵已近,巴比倫大軍已開始撤退,又後悔放走奴隸,表示西底家沒有真正順服神的律法。

<-->

14. 耶利米是否弄錯,約雅敬無子繼承王位?

<->

經文:耶36:30
所以耶和華論到猶大王約雅敬說:他後裔中必沒有人坐在大衛的寶座上;他的屍首必被拋棄,白日受炎熱,黑夜受寒霜。

王下24:6記載,約雅敬死後其子約雅斤接續王位,這便與耶利米的預言相違?何解?

據代上3:17~18,約雅敬有七子,但他的後裔無一人登上王位,故可說是算為無子(參22:30的「算為」是補字,原文沒有,但譯者明白其中道理,便正確補上,只是需放點在旁,以示補字。英文譯本沒有「算為」字的)。原來「坐在大衛的寶座上」是指一個較長時間的統治之意。約雅敬之子約雅斤作王只有三個月(王下24:6),國家便滅亡,不算「真正」作王,他是巴比倫的傀儡王,此時猶大國不成國,此後也沒有王了。

<-->

15. 為何神要耶利米將大石頭藏在法老宮殿內?

<->

經文:耶43:9
你在猶大人眼前要用手拿幾塊大石頭,藏在砌磚的灰泥中,就是在答比匿法老的宮門那裡。

神藉此象徵性動作,表示將來巴比倫必進攻埃及,並挑起此石,作為設立寶座之地的基石,這事在568BC尼布甲尼撒王揮軍進攻埃及應驗。猶大國亡後,不少百姓流亡至答比匿。此城在埃及的Said 港西南27哩,1883AD 英人F. Petrie爵士在該城廢墟掘出寶座之石。

<-->

16. 「立加米」究竟是人名、地名、國名?

<->

經文:耶51:1
耶和華如此說:我必使毀滅的風刮起,攻擊巴比倫,和住在立加米的人。

「立加米」是希伯來文字母次序倒轉對稱的字謎,如英文的Z(最後一字母)代表A(首個字母)。如此類推,猶太人造出一字音「立加米」,代表巴比倫或迦勒底。此外,「立加米」的意義又是「敵人中心地」,喻「首都」。

<-->

書目註明

<->

【註1】C. H. Dyer, "Waistbands, Water and the Word of God: Where Did Jeremiah Bury His Girdle?" in Integrity of Heart, Skillfulness of Hands (Honor Dyer of D. K. Campbell), Baker, 1994, pp.62-81。本文是C. H. Dyer博士論文精選部份。
【註2】J A Thom pon, "Jeremiah,"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Eerdmans, 1980, p.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