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釋雅歌的是是非非,何以評論?
<->雅歌書文學體裁獨特,聖經學者對之有不同的釋法,茲分述如下:
(1)寓意法(Allegorical)——指雅歌書的故事為虛構的,是喻耶和華與以色列的愛情;以色列如耶和華之新婦,得神所愛。是大部份猶太學者的看法(如Rashi)。
(2)預表法(Typical)——故事是真實的,但暗指基督與教會的感情;教會如基督之新婦,得主所愛。是多數保守派學者的看法(如Hengstenberg、Keil、Raven、Unger等)。
(3)戲劇法(Dram tic)——故事為一出演劇,書中的牧人不是所羅門,而是書拉密女的愛人;書拉密女堅守貞潔,嚴拒所羅門之引誘,後來重回她愛人之懷抱。此法先為保守派學者F. Delitzsch提倡,復得O. Zoeckler推行,後亦得保守派與新派學者(如Ewald、S. Driver)所重視。
(4)字面法(Literal)——本書最基本的信息是,以一段歷史故事顯示男女愛情之真摯與忠貞,尤是「婚姻式」的愛情。基於本書之文學特色,是保守派內以正意分解聖經者之觀點(如E. J. Young,S. M. Lehrman,H. H. Rowley)。筆者認為以此法解釋雅歌書為正確。
在舊約正典雅歌是在五經卷裡(Megilloth;其它四經卷是路得記,以斯帖記,傳道書,哀歌),猶太人在逾越節期間頌讀此書,稱之為「至聖所」【註1】。
<-->2. 雅歌的故事如何重整?
<->本書之故事頗為零碎,乍看起來似乎不屬任何故事格式,故學者對此有各種論點。
(1)情歌集(Anthology of Love Songs)——據此論,雅歌是一本情歌集,是當時流行的一些抒情散文,因雜亂無章,被編者集於一卷內(如Eissfeldt,R. Gordis)。
(2)牧人說(Shepherd Hypothesis)——此說在故事內找出一位第三者;即加利利省一牧人,與書拉密女已有婚約。當所羅門北巡加利利時,曾擬征此女充為後宮妃嬪,向她威脅利誘,但終不為所動,所羅門悵然回宮,書拉密女也得與其未婚夫(或戀人)「有情人終成眷屬」(如S. R. Driver,Ewald)。
(3)俗戀曲(Erotic Hypothesis)——這理論認為本書仿巴勒斯坦之外邦(敘利亞或埃及)淫戀故事。好色之徒在友人婚娶之夜唱出,作為慶賀之用(如Wetzstein,Budde,Sellin,Pfeiffer,Goodspeed,Cassuto,Renan)。
(4)情劇幕(Love Drama)——從書的題材與文體可鑒定本書是所羅門早年時期的一段「羅曼史」。所羅門登位後不久便與埃及結親盟(王上3:1),當時約二十歲(王上3:7;「幼童」二字非指小孩年紀,卻是「不成熟」之意)。他早年曾熟讀埃及情書,亦曾在鄉間有過追求書拉密女的一段愛情,故他的雅歌書全是按當時埃及情歌之風格而寫成,是一本愛情劇幕故事【註2】。
本書實是數幕愛情劇,並不是雜亂無章的情話集,而劇幕有極美之劇本(Plot)(但不能用二十世紀編劇技巧批判)。茲將劇情簡述如下【註3】:
所羅門有一葡萄園,位在耶路撒冷以北約五十里的以法蓮山上(歌8:10),他雇一家人看守(歌8:11),夫婦二人,二子(歌1:6)及二女,其一是書拉密女(歌6:13),另有一妹(歌8:8)。書拉密女在家中不被寵愛,她結實黑美(歌1:5),她的兄長(非親骨肉)使她看守葡萄園(歌1:6),擒捉狐狸(歌2:15),兼放羊(歌1:8);因在外工作日久,她的皮膚黝黑,無人料到她的真美。
一天,有一英俊之牧人路經葡萄園,他是所羅門化裝的,看到書拉密女,便一見鍾情。她以為他是鄰近之牧人(歌1:7),但他卻向她表露愛意(歌1:8~10),並要為她裝飾其美(歌1:11)。她亦為他傾倒,彼此相戀起來,他離開時應許必復臨迎娶她。
他走後,她為他魂牽夢繫,夜不成眠(歌3:1),到處尋訪他的蹤影(歌3:2~3),結果他如所許以王的身份回來迎娶她(歌3:6~11),在婚娶之夜互吐相思愛慕之情(歌4:1~5,7:1~8:4)。
這故事在書中以五幕情劇「演出」,可用下圖析代述:
相戀 | 相訪 | 相悅 | 相尋 | 相親 | |||||||||||
1:1~2:7 | 2:8~3:5 | 3:6~5:1 | 5:2~6:3 | 6:4~8:14 | |||||||||||
追 求 |
自 辯 |
密 談 |
良 人 到 訪 |
良 人 邀 游 |
良 人 遭 拒 |
鄉 女 找 尋 |
良 人 真 相 |
表 露 愛 慕 |
表 露 婚 意 |
良 人 到 訪 不 遇 |
鄉 女 起 來 尋 找 |
找 不 到 因 思 成 病 |
良 人 之 思 慕 |
婚 夜 之 思 慕 |
鄉 女 之 真 相 |
1 : 1 | 4 | 1 : 5 | 6 | 1 : 7 | 2 : 7 |
2 : 8 | 9 | 2 : 10 | 14 | 2 : 15 | 17 | 3 : 1 | 5 |
3 : 6 | 11 | 4 : 1 | 6 | 4 : 7 | 5 : 1 |
5 : 2 | 6 上 | 5 : 6 下 | 7 | 5 : 8 | 6 : 3 |
6 : 4 | 13 | 7 : 1 | 8 : 4 | 8 : 5 | 14 |
第一幕 | 第二幕 | 第三幕 | 第四幕 | 第五幕 |
3. 本書解釋重點之困難在哪裡?
<->雅歌是本不易明瞭之書,不是因為釋法眾多,或讀者靈程不深,不能把書靈意化【註4】。本書的文體結構是「劇幕式」(Dramatic)。而非「年代演進式」(Chronological);凡劇幕式的故事皆以對話(Dialogue)為主,故本書最大之困難在於如何決定哪節、哪段、是誰說的,遂產生不同的情愛劇幕【註5】。下列是一個值得參考的「編劇」【註6】:
經文 | 書拉密女 | 所羅門 | 耶路撒冷女子 |
---|---|---|---|
一、第一幕 (1:2~2:7) |
|||
1:2~7 | 1:8 | ||
1:9~11 | |||
1:12~14 | |||
1:15 | |||
1:16~2:1 | |||
2:2 | |||
2:3~7 | |||
二、第二幕 (2:8~3:5) |
|||
2:8~9 | |||
2:10~15 | |||
2:16~3:4 | |||
3:5 | |||
三、第三幕 (3:6~5:1) |
|||
3:6~10 | |||
3:11 | |||
4:1~15 | |||
4:16 | |||
5:1上 | |||
5:1下 | |||
四、第四幕 (5:2~6:3) |
|||
5:2上 | |||
5:2下 | |||
5:3~8 | |||
5:9 | |||
5:10~16 | |||
6:1 | |||
6:2~3 | |||
五、第五幕 (6:4~8:16) |
|||
6:4~7 (對書拉密女) |
|||
6:8~10 (對耶路撒冷眾女) |
|||
6:11~12 | |||
6:13上 | |||
6:13下 | |||
7:1~9上 | |||
7:9下~10 | |||
7:11~13 | |||
8:1~3 | |||
8:4 | |||
8:5下 | |||
8:5下 | |||
8:6 | |||
8:7 | |||
8:8 | |||
8:9 | |||
8:10~12 | |||
8:13 | |||
8:14 |
4. 所羅門妃嬪無數,怎能寫出雅歌的純潔愛情故事?
<->據王上11:3記載,所羅門有後700,妾妃300;又歌6:8~9,說他有60王后,80妃妾,及無數妃嬪,如此他怎能寫出這部純潔愛情故事來?
對這問題,學者有數個意見表達:
(1)所羅門雖有1000的后妃,但在聖靈引導下,他仍能寫出一個純潔的愛情自傳。從這本自傳(雅歌)可見,他存著些微後悔之心,警惕讀者勿像他犯了許多愛情上的錯誤行為(參歌2:7,3:5,8:4)【註7】。
(2)所羅門撰著雅歌乃是他與第一位妻子新婚不久,故此「我的佳偶,我的妹子,我的新婦」等字句是描寫他的首任妻子,可惜後來為了其它原因,包括政治方策,以致墮落多妻的生活裡【註8】。
(3)現代人不能用一夫一妻制度的眼光看古代的君王,我們必須接受古代的社會架構與風俗文化。雅歌寫成的年代是所羅門為王不久之後的日子,那時他雖然已有60王后、80妾妃,可是對婚姻觀念仍存著一種純潔的態度,故有雅歌的著成。
<-->書目註明
<->
【註1】J. F. MacArthur, MacArthur's Study Bible, Word, 1997, p.940.
【註2】埃及學學者J. A. Wilson (The Culture of Ancient Egypt, Phoenix, 1956)及William K. Sim pson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E gypt, Yale, 1972)等的研究結果皆認為雅歌書的情調與埃及情劇、格式無異樣。此點聖經文學家R. G. Moulton (The Literary Study of The Bible, London Bagster & Co., 1899, pp.207-221)及Leland Ryken, (The Literature of the Bible, Zondervan, 1976, p.217-230)也有同感。
【註3】H. A. Ironside, Lectures on the Song of Solomon, Loizeaux, 1950, loccit.
【註4】中文釋經家,如賈玉銘之《聖經要義》,卷四,弘道,1969, 1917~1918、1927~1928;倪柝聲著《歌中的歌》,台灣福音書房,1969年;於素心著《雅歌的默想》,宣道書局,1962年,1-16頁;或史祈生著《聖經綜要》(上),宣道書局,1970年,108頁;均主張讀者之「靈程」是解釋此書之秘鑰。
【註5】在各類解釋「雅歌書」的註釋書中,不少人曾對「語者是誰」作不同的分析,筆者參閱不少「自編」的劇幕,亦曾揣臆個中情景,一些的「編劇」相當「動人」(「動腦」)(如S. Craig Glickman, A Song For Lovers, IVP, 1976, pp.155-170)。讀者可在較好解釋「雅歌」的釋經書中「揣測」智慧書困語271不同的情調。
【註6】略修訂J. Hudson Taylor, Union And Communion, Moody, n.d. (c.1914), pp.11-123.
【註7】如J. C. Lancy, p.122.
【註8】J. S. Deere, "Song of Songs," B K C, Victor, 1985, p.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