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我」是指誰?
<->經文:箴8:22~31
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從亙古,從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沒有深淵,沒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耶和華還沒有創造大地,和田野,並世上的土質,我已生出。他立高天,我在那裡;他在淵面的周圍,劃出圓圈。上使穹蒼堅硬,下使淵源穩固,為滄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過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那時,我在他那裡為工師,日日為他所喜愛,常常在他面前踴躍,踴躍在他為人豫備可住之地,也喜悅住在世人之間。
本段經文與上文(箴8:1~21)的「我」是同一個「我」,都是智慧的化身。在本段裡提及「我」在創造之前早已存在(箴8:22~26);在創造時,「我」已出現(箴8:27~29),「我」也是創造萬物的工程師(箴8:30~31)。可見這個「我」顯然擁有惟神獨有的特性:永恆、大能、智慧。在宇宙中,惟有基督才有此特質,也就是說本段經文是用詩意文字描寫一個全智全能的智慧師。在新約時代,此智慧師就是耶穌基督,正是保羅在西2:3所言:「所積蓄的一切智能知識,都在他(基督)裡面藏著」。
<-->2. 人的靈是指什麼?
<->經文:箴20:27
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鑒察人的心腹。
人的靈是指什麼?在此有二個不同意見:
(1)指良心——稱為「人裡面的神」(G od in m an),是神放置在人心中的「監察器」,監管人的言行,將來人要在神面前交賬,那便無可推諉(參羅1:20、21、32;徒14:16、17)【註1】。
(2)指人生命裡的靈——創2:7記載神將靈吹入人裡頭,使人與動物百獸區分。「靈」是一個本能,惟人獨有,靠之,人可以與神相交,認識神、事奉神、享受神(參傳3:11)。於此,箴言作者謂人的靈是神放置在人心中的燈,監察人的內心(「監察」一字在箴2:4譯「尋找」、「搜求」,原意是「挖掘」),使人能靠著神的光引,行得正、站得正,循規蹈矩,不會行差踏錯,誤入迷途(固然人犯罪後,此燈光忽明忽暗,有時更熄滅了)。
<-->3. 什麼是「金蘋果在銀網子裡」?
<->經文:箴25:11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
箴25:11的格言有一美麗的歷史背景:
古代君王宴請功臣時,在桌上放置一銀絲打造的水果籃,內中盛滿精金製造的小蘋果,席間分給同坐的功臣以資獎勵。所羅門以合宜的話比作銀網子裡的金蘋果,表價值非凡,且給功臣領受【註2】。
<-->4. 什麼是「把炭火堆在別人頭上」?
<->經文:箴25:22
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耶和華也必賞賜你。
恩待仇敵(箴25:21)莫如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會得神之賞賜(箴25:22),然而什麼是把炭火堆在仇敵頭上?
解答有四:
(1)炭火代表審判,以「炭火堆在仇敵頭上」是指神的審判必臨到仇敵身上,因為他們拒絕基督徒的愛心(代表人:初期教父之見,如屈梭多模,近代學人有R. Haldane、C. Hodge、J. Murray等)。
(2)炭火象徵羞辱,全句指仇敵向信徒所作的逼迫,是一件公
開性的侮辱信徒,但神必為信徒申冤報應(代表人:後期教父之見,如奧古斯丁,近代學人有E. H. Gifford,J. Moffatt,A. J. McClain,A. T. Robertson,F. Godet,Sanday & Headlam ,W. Wiersbe,E. F. Harrison,Sanday & A. Headlam等)。
(3)此言原是埃及人的一種宗教風俗,當有人為自己的罪懊悔時,便將炭火堆在自己頭上,表示懺悔。故此基督徒用愛心對待仇敵時,就如同用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使他受感動而產生懊悔的心來(代表人:J. F. MacArthur,B. K. C.)。
(4)查「堆在」(箴25:22)原文hoteh,意「拿走」、「拔出」,動作是"take away" 「取去」,非「放在」(put on)(如詩52:5同字譯「拿去」:賽30:14譯「取去」)。全句原意是從仇敵頭「上」(al)拿去炭火,這是善舉,使他自覺羞愧而後悔。阿拉伯(包括埃及)俚語謂:「人在盛怒時,頭上有如炭火焚燒」。今為仇敵而行善解怨,是神的愛充滿敬畏神者才能行出來的【註3】。
最後一說似較合理,因這是所羅門的忠告,而他與埃及文化有莫大的接觸【註4】。
<-->5. 這兩節經文前後矛盾,何解?
<->經文:箴26:4~5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
這兩節經文指出,在不同環境與場合,要用不同方法回答別人的話,這便需要有高度的智慧。如古語云:遇桀紂動干戈,遇文王興禮樂;亦有「遇上能詩尚禮的,則以詩禮應之;遇上惡行霸道的,則以惡霸應之」。
(1)箴26:4——設若有人胡言亂語反對你宗教的信仰,切勿與他認同,否則便如瞎子領瞎子般。彼前3:9說:「不要以辱罵還辱罵」正是這道理。
(2)箴26:5——設若有人以愚昧之言相對,則可用其言回答之,有點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道理。其實本節的原文與中文譯本有些微差異,原文是「對愚妄人說話要針對他的愚妄而說」(answer the fool acording to his folly),其意義便顯而易見了。這樣的回答使他無言以對,免得他自以為是(「自以為有智慧」)。
<-->6. 亞古珥是誰?
<->經文:箴30:1
雅基的兒子亞古珥的言語,就是真言。這人對以鐵和烏甲說……
亞古珥是雅基之子,這二人的名字在舊約沒有出現過,遂引起學者不少臆測:
(1)亞古珥是所羅門的別名,雅基是大衛(猶太拉比傳統之見,如Rashi,Aben Ezra)。
(2)有將雅基照字義譯,不作專有名詞的音譯。「雅基」意「順服者」、「敬虔者」。而亞古珥是利慕伊勒(箴31:1)的兄弟。全句是「敬虔者之子亞古珥……」(如Zockler)。
(3)「雅基」另一字意是「口拙者」。古代的「口拙者」是老師的別名。「亞古珥」是「召集人」之意。(參箴6:8;10:5同字譯「聚斂」)。古代「召集人」亦是老師的別名,全句意說:「口拙者之子,召集人的言語」(如Jerome)。
(4)亞古珥是所羅門王宮裡的一位智慧人,可能曾是所羅門王的老師之一(參箴22:17;王上4:30,31)【註5】。
<-->7. 利慕伊勒是誰?
<->經文:箴31:1
利慕伊勒王的言語,是他母親教訓他的真言。
利慕伊勒可能是:
(1)亞古珥(箴30:1)的兄弟。
(2)所羅門王的別名,意「奉獻給神」(傳統之見)。
(3)馬撒地的王,「馬撒」是「言語」,全句是如此譯出:「馬撒王利慕伊勒」,他母親教訓他的真言」,因所羅門之母拔示巴是外邦赫人(撒上11:6),不一定有這樣美好的箴訓,教訓其子如何選擇賢妻良母及其它為王之道。
<-->書目註明
<->
【註1】C. Bridges, An Exposition of Proverbs, A P& A, n.d., p.314; C. H. Toy, "Proverbs," ICC, T&T Clark, 1970, p.395; D. Kidner," Proverbs," TO TC, Tyndale, 72, p.140.
【註2】C. Roy Angel, Baskets of Silver, Broadman, 1959, p.62.
【註3】T. H. Gaster, Myth, Legend and Custom in the Old Testament, Harper, 1969, pp.805, 867.
【註4】Charles Hodge, Commentary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Eerdmans, 1976, p.404.
【註5】與J. F. MacArthur, MacArthur's Study Bible, Word, 1997, p.919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