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究竟是四百五十或四百二十他連得金子?

<->

經文:代下8:18
希蘭差遣他的臣僕,將船隻和熟悉泛海的僕人,送到所羅門那裡,他們同著所羅門的僕人到了俄斐,得了四百五十他連得金子,運到所羅門王那裡。

王上9:28
他們到了俄斐,從那裡得了四百二十他連得金子,運到所羅門王那裡。

所羅門的船隻從非洲北部俄斐(代下8:28)或他施(王下9:21)運載數以噸計的金子回來,以致他的財富多如石頭(王上10:27),富甲天下(王上10:23)。但從俄斐帶來的金子,有說450他連得(約16~17噸),有說420他連得。兩段經文數字出入不大,但價值驚人!

查450的「50」原文](nun)與420的「20」原文(kaph)極為相似,文士的抄寫容易生錯【註1】。猶大傳統謂歷代志是文士以斯拉所作,他以列王紀(傑裡邁亞著)為藍本,他本身沒有弄錯,只是文士抄寫的差池,此處可以列王紀為準。

<-->

2. 巴沙不可能在亞撒三十六年修築拉瑪,因他早已死去?

<->

經文:代下16:1
亞撒三十六年,以色列王巴沙上來攻擊猶大,修築拉瑪,不許人從猶大王亞撒那裡出入。

王上15:33
猶大王亞撒第三年,亞希雅的兒子巴沙在得撒登基作以色列眾人的王,共二十四年。

代下16:1記載以色列王巴沙(殺害耶羅波安全家,篡位之人,王上15:28~29),於猶大王亞撒三十六年攻擊猶大,修築拉瑪。因為巴沙於909BC登基,作王二十四年至886BC止,他的登基年是亞撒第三年(王上15:33),居王位二十四年,即至亞撒的第二十六或二十七年;那便與代下16:1的「三十六年」相違,因那時巴沙已過世十一年了。解答有四:

(1)有將巴沙改作古實王謝拉,但竄改經文是不必的。

(2)將巴沙的年代修改,此舉牽涉太大,不易解決。

(3)「三十六年」是從國家於931BC分裂計起,而不是從亞撒登基年計(如E. R. Thiele),但此計算法頗為牽強。

(4)代下15:19及16:1的「三十五年」及「三十六年」分別改為「十五年」及「十六年」,因希伯來文數字皆借用字母來表達,容易使文士混淆(參上題)(如E. H. Merrill)【註2】

<-->

3. 亞哈斯在神的殿有獻祭又破壞,何解?

<->

經文:代下28:24
亞哈斯將神殿裡的器皿都聚了來,毀壞了;且封鎖耶和華殿的門;在耶路撒冷各處的拐角建築祭壇。

王下16:15
亞哈斯王吩咐祭司烏利亞說:早晨的燔祭、晚上的素祭,王的燔祭、素祭,國內眾民的燔祭、素祭、奠祭,都要燒在大壇上;燔祭牲和平安祭牲的血也要灑在這壇上;只是銅壇我要用以求問耶和華。

王下16章記載,亞蘭王與北國以色列王聯合攻打猶大王亞哈斯(王下16:5~6),亞哈斯向亞述求援,並大獻慇勤,將國庫裡的金銀送給亞述(王下16:7~9)。危機過後並親自拜訪亞述王,在首都大馬士革看見偶像壇,認為外邦神較靈驗及有能力,回家後在自己的地方仿製一座,並照猶太律法燒燔祭給神(王上16:10~16)。他借用外邦神壇來敬拜自己的神,正是荒謬至極。後來他原形畢露,將神的殿拆毀,正顯出他褻瀆叛逆神的真相(代下28:24~25)。

<-->

4. 約西亞是否有多次拆毀巴力祭壇的行動?

<->

經文:代下34:3
他作王第八年,尚且年幼,就尋求他祖大衛的神;到了十二年,才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除掉邱壇、木偶、雕刻的像,和鑄造的像。

代下34:8
約西亞王十八年,淨地淨殿之後,就差遣亞薩利雅的兒子沙番、邑宰瑪西雅、約哈斯的兒子史官約亞,去修理耶和華他神的殿。

約西亞年八歲登基,一生公正不阿的事奉神。在他十六歲時(在位第八年)便尋求他祖大衛的神(代下34:3上),表示他以事奉神為一生之屬靈原則。二十歲時(在位第十二年)著手清除聖殿拜假神偶像的惡習,因為工程過於浩大,不易一下完成。到他二十六歲時(在位第十八年),工程仍舊進行,可能因其中涉及全國性宗教改革,他不想全面性、大規模地進行,以免亞述在此時向他發動進攻【註3】

<-->

5. 是否如大衛、希西家等善君,都沒有守住逾越節?

<->

經文:代下35:18
自從先知撒母耳以來,在以色列中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以色列諸王也沒有守過,像約西亞、祭司、利未人在那裡的猶大人,和以色列人,以及耶路撒冷居民所守的逾越節。

此處並非說自撒母耳以來,以色列中從來沒有君王(善惡包括在內)守過逾越節,這裡只是說約西亞所守的逾越節場面異常盛大,非其它人所能及。那時約西亞只有二十六歲(八歲登基,在他作王第十八年)。本節(代下35:18)使用「這樣⋯⋯像」來形容此次的守節真是「空前」(自撒母耳以來)也「絕後」。因為國家自約西亞後一直走下坡,直至國破家亡於巴比倫人的手上,時為586BC。

<-->

書目註明

<->

【註1】J. W. Haley, Alleged Discrepancies of the Bible, Baker, 1977, p.383.
【註2】E. H. Merrill, I, II Chronicles, Zondervan, 1988, p.119.
【註3】J. C. Whitconb, From Solomon to Exile, Baker, 1971, p.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