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撒母耳之父伊利加拿是以法蓮人或利未人?

<->

經文:撒上1:1
以法蓮山地的拉瑪瑣非,有一個以法蓮人,名叫以利加拿,是蘇弗的元孫、托戶的曾孫、以利戶的孫子、耶羅罕的兒子。

代上6:16~30
利未的兒子是革順、哥轄、米拉利。革順的兒子名叫立尼、示每。哥轄的兒子是暗蘭、以斯哈、希伯倫、烏薛。米拉利的兒子是抹利、母示,這是按著利未人宗族分的各家。革順的兒子是立尼,立尼的兒子是雅哈,雅哈的兒子是薪瑪,薪瑪的兒子是約亞,約亞的兒子是易多,易多的兒子是謝拉,謝拉的兒子是耶特賴。哥轄的兒子是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的兒子是可拉,可拉的兒子是亞惜,亞惜的兒子是以利加拿,以利加拿的兒子是以比雅撒,以比雅撒的兒子是亞惜,亞惜的兒子是他哈,他哈的兒子是烏列,烏列的兒子是烏西雅,烏西雅的兒子是少羅。以利加拿的兒子是亞瑪賽和亞希摩。亞希摩的兒子是以利加拿,以利加拿的兒子是瑣菲,瑣菲的兒子是拿哈,拿哈的兒子是以利押,以利押的兒子是耶羅罕,耶羅罕的兒子是以利加拿,以利加拿的兒子是撒母耳。撒母耳的長子是約珥,次子是亞比亞。米拉利的兒子是抹利,抹利的兒子是立尼,立尼的兒子是示每,示每的兒子是烏撒,烏撒的兒子是示米亞,示米亞的兒子是哈基雅,哈基雅的兒子是亞帥雅。

撒上1:1記以利加拿是以法蓮人,但據代上6:27記載,以利加拿是利未人(參代上6:16~26),兩者間的記錄似有出入,神的話不算完全準確。

查撒上1:1所記,以利加拿是以法蓮人,這是按他所居住的地點而論;而代上6:16~27所記,乃是從他的支派譜系來算,兩者間絕無衝突。

<-->

2. 七十人擅觀約櫃被擊殺,是否神極端凶霸?

<->

經文:撒上6:19
耶和華因伯示麥人擅觀他的約櫃,就擊殺了他們七十人;那時有五萬人在那裡(原文作七十人加五萬人),百姓因耶和華大大擊殺他們,就哀哭了。

神的約櫃代表神的聖潔與神的莊嚴,接近者需要以嚴謹、敬虔、聖潔的態度親近之(參撒上6:20),否則視為褻瀆、不敬不潔之舉。摩西有一次,接近神時,神聖潔的「光亮」,使摩西不能目睹祂的榮光,在祂榮耀經過的時候,將他藏在盤石洞穴裡。神祇給摩西看其「背影」,而不能得見神的面(出33:22~23),可見接近神是需極仔細且嚴謹的。

約櫃從非利士地送回接近非利士與以色列邊界的伯示麥(撒上6:9),並隨車「附送」五個金老鼠的匣子及五個金痔瘡匣子(撒上6:11)作賠罪禮物(撒上6:5)。哪知伯示麥人看見約櫃車來到,竟迫不及待湧前擅觀約櫃(參民4:20),結果有70人即刻受審判。

「擅看」一字,含有好奇及不守規則之意。伯示麥本是祭司城(書21:16),城中領袖應該知道搬運約櫃及保護約櫃的規矩,只是當中他們對神尊敬的心不如以前,加上隨車附送非利士人十個金像及匣子,好奇心促使他們得意忘形,可能還議論紛紛地讚賞外邦金偶像。猶太拉比在此還加上傳說,說有人擅自打開約櫃,看看裡面有什麼東西【註1】,他們對神的不恭不虔加上褻瀆的話,便招惹殺身之禍。

本節小字的「加」字,原文沒有,原文有前置詞「在」(in),表示50000人中有70人被擊殺,非說有50070人,因這小村子不可能有那麼多人。再且,不少抄本沒有「五萬」這數字,猶太曆史家約瑟夫(古史6:16)記載,只有七十人被處死【註2】

<-->

3. 非利士軍隊之眾多,似不合邏輯?

<->

經文:撒上13:5
非利士人聚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有車三萬輛,馬兵六千,步兵像海邊的沙那樣多,就上來在伯亞文東邊的密抹安營。

本節記載非利士有車輛30000,是古時小國中最廣大的車隊,在古史中並沒有如此記錄過,連古大帝國也無此勢力,所羅門在全盛時代戰車也只有1400輛(參王上10:26),顯然這裡有錯。查亞蘭文譯本,此節經文譯成「3000」(telatha)車輛,非「30000」(tlathin)【註3】

3000車輛與6000馬兵是合理的比例,亦符合古代一車輛由兩士兵駕駛的傳統【註4】

<-->

4. 神後悔立掃羅為王,但神是永不後悔的,何解?

<->

經文:撒上15:11
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因為他轉去不跟從我,不遵守我的命令;撒母耳便甚憂愁,終夜哀求耶和華。

撒上15:29
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說謊,也不至後悔;因為他迥非世人,絕不後悔。

撒上15:11記載耶和華後悔立掃羅為王,因為掃羅所作所為離開神心意;但撒上15:29卻謂耶和華是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說謊,也不後悔,因祂迥非世人,絕不後悔。故表面上經文所記是矛盾的。

原來撒上15:11所說的後悔,是指神在感情上有極大的憂傷,流露出強烈的悲傷情感;而撒上15:29的後悔是指神的屬性,那是沒有改變的餘地。故此,這兩節經文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看,一是在感情方面,一是在性情方面,沒有衝突。

<-->

5. 撒母耳到底有沒有再見掃羅?

<->

經文:撒上15:35
撒母耳直到死的日子,再沒有見掃羅;但撒母耳為掃羅悲傷,是因耶和華後悔立他為以色列的王。

撒上19:24
他就脫了衣服,在撒母耳面前受感說話,一晝一夜,露體躺臥。因此有句俗語說:掃羅也列在先知中麼?

撒上15:35記載撒母耳直到死時也沒有再見掃羅,但在撒上19:24卻說掃羅在他面前「脫了衣服,受感說話」,這樣,聖經豈不有矛盾的記錄出現?

查撒上15:35的「再沒有見」一詞有數個意思:

(1)是「放棄」之意(如C. E. McCartney)。

(2)是「以官職之位接見他」之意(如M. F. Unger)。

(3)是「朋友相交」之意。

(4)是「主動探訪」之意(如J. W. Haley)。

但無論原意為何,撒上15:35與19:24是沒有衝突的。

<-->

6. 耶西有七子或八子?

<->

經文:撒上16:10~11
耶西叫他七個兒子都從撒母耳面前經過,撒母耳說:這都不是耶和華所揀選的。撒母耳對耶西說:你的兒子都在這裡麼。他回答說:還有個小的,現在放羊;撒母耳對耶西說:你打發人去叫他來,他若不來,我們必不坐席。

代上2:13~15
耶西生長子以利押,次子亞比拿達,三子示米亞(示米亞即沙瑪,見撒上16:9),四子拿坦業,五子拉代,六子阿鮮,七子大衛。

大衛之父耶西共有八子(撒上16:10~11),但在代上2:13~15的記錄裡,作者卻記耶西只有七子。原因是耶西八子中有一人早死,故家族只有七人,而那死去的人沒有子裔繼承其名字,依猶太人的風俗,便從家譜除去他的名字,於是便說七子。

<-->

7. 神差惡魔攪擾掃羅,後又重罰他,太不公平了?

<->

經文:撒上16:14
耶和華的靈離開掃羅,有惡魔從耶和華那裡來擾亂他。

撒上18:10
次日,從神那裡來的惡魔,大大降在掃羅身上,他就在家中胡言亂語;大衛照常彈琴;掃羅手裡拿著槍。

撒上19:9
從耶和華那裡來的惡魔,又降在掃羅身上(掃羅手裡拿槍坐在屋裡),大衛就用手彈琴。

聖經三次記載神差遣惡魔在掃羅身上,使他一再地受「擾亂」(撒上16:14),「胡言亂語」(撒上18:10),並掄起槍來,欲將大衛刺透(撒上18:11,19:10)。大衛四處亡命奔逃,神多次保守他,卻沒保守掃羅,讓他與三子同在戰場上被殺(撒上31:1~6)。整件事全是由神差遣惡魔攪擾他而起,似乎神應負起責任。

對此事件,解釋有三:

(1)猶太人接受神擁有絕對主權,故連惡魔前來攪擾掃羅,也說是由神差遣而來。

(2)此事出自神的容許旨意(如N. L. Geisler)。

(3)是神故意容許惡魔前來試驗掃羅(在神許可範圍下活動,如試驗約伯),使他重新考慮自己為王的責任。

(4)以上三點可同用於解釋此難題。

<-->

8. 誰殺死歌利亞?

<->

經文:撒上17:50
這樣,大衛用機弦甩石,勝了那非利士人,打死他;大衛手中卻沒有刀。

撒下21:19
又在歌伯與非利士人打仗;伯利恆人雅雷俄珥金的兒子伊勒哈難殺了迦特人歌利亞;這人的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

少年大衛在聖經裡最著名的事跡,是為國家殺死非利士的巨人歌利亞(撒上17:49~51),使國家雀躍不已,陷入喜樂狀態中(撒上18:7)。但何以聖經在不久後的記錄,卻說是伊勒哈難殺的,真教人費解。

對此「矛盾」,學者們有五個解答:

(1)錯記論──是作者的錯誤(這多是新派人士的意見)。

(2)雙胞論──謂歌利亞是孿生的,大衛與伊勒哈難各自殺一(傳太傳統他勒目)。

(3)別名論──大衛有另一名字,叫伊勒哈難(甚多猶太人是有多個名字的),如大衛之三兄長名沙瑪,又叫示米亞(撒上16:9;代上2:13)。

(4)父子論──大衛殺的是父親歌利亞,伊勒哈難殺的是兒子歌利亞,古代多人是父子同名(今在西方國家也甚流行,兒子用Junior 補上,以示區別)。

(5)兄弟論──據代上20:5,伊勒哈難殺了歌利亞之兄弟拉哈米,此人的「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最後一句與撒下21:19吻合。

撒母耳記抄本的破舊是有名的,其中一些卷折之處破爛,字體的墨跡亦有褪色,而在撒下21:19「歌利亞」字之下有破洞(lacuna),可能原文有「的兄弟」數字,但今已失落。全句可作「伊勒哈難殺了迦特人歌利亞的兄弟,這人的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如此,便與代上20:5吻合也與撒上17:50沒有矛盾了。

<-->

9. 掃羅早已認識大衛,何以於此再問他是誰?

<->

經文:撒上17:58
掃羅問他說:少年人哪,你是誰的兒子。大衛說:我是你僕人伯利恆人耶西的兒子。

大衛本是掃羅皇宮裡一名侍從(撒上16:18~23),在大衛殺死歌利亞後,掃羅召見大衛,問起他的名字,似乎是初次會見,解說有四:

(1)大衛被引進宮中只有短暫的時刻,後來回到伯利恆,掃羅仍不清楚認識他。

(2)掃羅精神委靡,常受惡魔攪擾,記憶力大退,故有此問。

(3)七十士譯本沒有此段(撒上17:54~18:5)(不少學者以之為準,如J. P. Smyth)。

(4)打聽大衛的家世,以便招他入贅(參撒上17:25,如J. J. Davis)。

<-->

10. 神的靈怎可感動一位被棄絕的君王?

<->

經文:撒上19:23~24
他就往拉瑪的拿約去;神的靈也感動他,一面走,一面說話,直到拉瑪的拿約。他就脫了衣服,在撒母耳面前,受感說話,一晝一夜,露體躺臥。因此有句俗語說:掃羅也列在先知中麼。

掃羅是個被棄絕的王,因他僭越祭司之職(撒上13:9),又亂命百姓立重誓(撒上14:24),連效忠於他的兒子約拿單,也不放過(撒上14:44)。此外他常違背神命(撒上15:9),使神說後悔立他為王(撒上15:11),怎知神的靈也感動他,使他受感說話一晝一夜之久,使他被列為先知之一(撒上19:23~24),為此經學家困惑不已。

聖靈感動掃羅的例子先前已有(撒上10:6、10),因那時掃羅是親近神的君王,現今聖靈使一位因棄絕神而被神棄絕的君王受感說話,目的在提醒他不能繼續盲目的棄絕神,因為當時掃羅心意已決,決定將神的受膏者大衛除去,他已兩次試圖殺害大衛,但均不成功(撒上19:21)。如今神的靈感動他,要他停止捉拿大衛,只是掃羅仍一意孤行了。

<-->

11. 撒母耳的靈魂是真的上來了嗎?

<->

經文:撒上28:7~19
掃羅吩咐臣僕說:當為我找一個交鬼的婦人,我好去問他。臣僕說:在隱多珥有一個交鬼的婦人。於是掃羅改了裝,穿上別的衣服,帶著兩個人,夜裡去見那婦人。掃羅說:求你用交鬼的法術,將我所告訴你的死人,為我招上來。婦人對他說:你知道掃羅從國中剪除交鬼的和行巫術的;你為何陷害我的性命,使我死呢。掃羅向婦人指著耶和華起誓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你必不因這事受刑。

婦人說:我為你招誰上來呢。回答說:為我招撒母耳上來。婦人看見撒母耳,就大聲呼叫,對掃羅說:是掃羅,為什麼欺哄我呢。王對婦人說:不要懼怕,你看見了什麼呢。婦人對掃羅說:我看見有神從地裡上來。掃羅說:他是怎樣的形狀;婦人說:有一個老人上來,身穿長衣。掃羅知道是撒母耳,就屈身,臉伏於地下拜。

撒母耳對掃羅說:你為什麼攪擾我,招我上來呢。掃羅回答說:我甚窘急;因為非利士人攻擊我,神也離開我,不再藉先知或夢迴答我。因此請你上來,好指示我應當怎樣行。撒母耳說:耶和華已經離開你,且與你為敵,你何必問我呢。耶和華照他藉我說的話,已經從你手裡奪去國權,賜與別人,就是大衛。因你沒有聽從耶和華的命令,他惱怒亞瑪力人,你沒有滅絕他們,所以今日耶和華向你這樣行。並且耶和華必將你和以色列人交在非利士人的手裡;明日你和你眾子必與我在一處了;耶和華必將以色列的軍兵交在非利士人手裡。

當時非利士人攻打掃羅,掃羅非常懼怕(撒上28:4~5),他想詢問撒母耳的意見,但是撒母耳已經死了(撒上28:3),於是他又去求問神怎麼辦,但神不理他(撒上28:6),最後掃羅遂找一個交鬼的女巫,請女巫招撒母耳的靈魂上來,問他怎麼辦,結果女巫「成功地」把撒母耳的靈魂招上來,這個事件要怎樣解釋才對?

學者的解釋有四:

(1)精神恍惚說──此說認為當時掃羅不是真的看見撒母耳,他因精神恍惚,迷迷糊糊之中以為看見撒母耳出現(如Lange's Commentary)。但是撒上28:12明明說交鬼的婦人看見撒母耳,且在撒上28:15,掃羅已跟撒母耳講過話。

(2)魔鬼扮演說──此說認為整件事是魔鬼扮作撒母耳出現,

為的是混淆人對真理的認識(如M. F. Unger、初期教父)。但是魔鬼絕不能說出撒上28:16~19的啟示真理。

(3)有人扮演說──此說認為是有人扮演撒母耳,為了欺騙掃羅,連撒上28:12的話都是假裝的,但是「欺君之罪」相信那女巫也不敢犯上;再且掃羅認識撒母耳,甚難逃過他的眼睛;此外撒上28:16~19的話顯然不是人能說出的,況且這句「諫言」必招惹更大的麻煩。

(4)神使他上來說──此說認為只有神才有能力使死去的靈魂上來,因為掃羅只相信撒母耳的話,故神便透過撒母耳來宣佈掃羅的下場(撒上28:16~19)。而且,聖徒靈魂之出現,在耶穌登山變像時也發生過(參太17:3),故不足為奇。

<-->

書目註明

<->

【註1】J. W. Haley, Alleged Discrepancies of the Bible, 1977, p.94.
【註2】J. J. Davis, Biblical Numerology, Baker, 1968. p.87-88.
【註3】George M. Lamsa, Old Testament Light, Harper, 1964, p.316.
【註4】N. L. Geisler, When Critics Ask, Victor, 1992, p.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