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撒迦利亚书背景简介
<->撒迦利亚(名意“神必记念”)此名在旧约甚为普遍,共有30多人。本书是十二小先知书中最长的(十四章共二百一十一节,何西阿书有十四章却只有一百九十七节)。他是祭司之后,祖父易多是祭司家利未人(参尼12:4、16),对圣殿礼仪相当熟稔。先知撒迦利亚主要的任务是鼓励选民早日完成圣殿的重建。
据1:1记载,撒迦利亚在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蒙召
(520BC10月),亦即哈该结束事奉前一个月(大利乌王二年九月)(该2:18、20)。正是一人结束,一人开始,真理棒子一代代转递下去,由此推测,撒迦利亚比哈该年轻。据7:1记载,大利乌王四年九月,即581BC是撒迦利亚书的最后年日。虽然传信息只有短短二年,但从尼12:10~1 4所记,他似乎已成为祭司家族的领袖。犹太人传统谓他与哈该、以斯拉、尼希米等人组成大公会,并订定部份旧约书卷为正典。从2: 4的“少年人”(指先知自己)亦可推测,撒迦利亚的事奉年日直至亚达薛西一世(Artaxerxes I,465-425BC)之时代,共约五十五年。
撒迦利亚作先知时国家的政治背景与哈该书相若,他的事奉年日也在大利乌一世时(即Darius Hystaspis,521-485BC)。波斯帝国在他的执政下,开拓疆域,版图从印度河至爱琴海,此外他将帝国划分成多个大行政区,各区设有总督管理。再且大利乌野心勃勃,秣马厉兵,冀图征服欧洲诸城邦国,引发后来希腊攻打波斯(参但8:6~7),埋下波斯败亡的祸种。
<-->2. 这红马骑士是谁?为何在洼地番石榴树林出现?
<->经文:亚1:8
我夜间观看,见一人骑着红马,站在洼地番石榴树中间;在他身后,又有红马、黄马,和白马。
先知在一夜间看见八个异象,首先看见一人骑红马,在洼地番石榴树林间站立。这人是谁?为何在此处站立?
据1:11,红马骑士即“耶和华的使者”,亦即1:13,14,19及2:3的“与我说话的天使”。在圣经神学里,这位“耶和华的使者”便是三一神的第二位格,基督耶稣降生前的显现(参士2:1,创16:7、9,出3:2)。洼地似是汲沦谷的低地。番石榴树叶据尼8:15及利23:33~44,是为住棚节建造帐棚而用。在赛41:19及55:13节里,它是弥赛亚福泽世界的表征。番石榴树代表以色列国(其它代表植物有无花果、橄榄及葡萄)。红马表征战争后得胜者的英姿。
这异象是一帧图画,神让先知看见,选民国虽当时处于波斯强权之下,为低洼之境地,民族地位虽低微,但神没有忘记他们,神仍将为他们报仇,施审判于外邦国的得胜者。故选民国大可放心,不必为前途忧虑,神不会忘记他们,正如先知撒迦利亚的名意“神必纪念”的表示。
<-->3. “四匠与四角”究竟指什么?
<->经文:亚1:20~21
耶和华又指四个匠人给我看。我说:他们来作甚么呢;他说:这是打散犹大的角,使人不敢抬头;但这些匠人来威吓列国,打掉他们的角,就是举起打散犹大地的角。
“角”在圣经里代表力量,政治的或军事的。此处代表打散选民的外邦国势力,这是历史的回顾,亦有预言的前瞻。就历史言,四角是指亚述、巴比伦、希腊、罗马。选民以色列在722BC亡于亚述的手里,在586BC犹大亦毁灭于巴比伦的脚下。在预言上言(从撒迦利亚的角度看),神的选民亦亡于希腊及罗马的权势中,这就是打散以色列及耶路撒冷的四角(另说是亚述、埃及、巴比伦及玛代波斯,如启导本)。
至于四匠人,不少解经家将他们作人物或国家,共有三见:
⑴他们是尼布甲尼撒(灭亚述)、古列(灭巴比伦)、甘拜斯(灭埃及)、亚历山大(灭波斯)(如C. H. H. Wright;启导本。国际本则说是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
⑵他们是以利亞、弥赛亚、大卫后裔中一位公义的祭司(是传统拉比之见,如Kimchi)。
⑶他们是玛代波斯(灭巴比伦)、希腊(灭波斯)、罗马(灭希腊)、弥赛亚国(灭罗马)(如K. L. Barker)。
第三见较可取,因为这四匠人是打掉四角的,故“他们”是指那些曾侵略选民国的外邦国,但他们自己又被别人打掉,故此“角”也扮演“匠人”的角色。在后的匠人,就是打掉他前面那位的。故以第三见较可取,亦与但2:44,7:9~14、21、22的预言吻合。以色列受外邦人欺侮,但最后受辱的不是神的选民,而是那些外邦强权,报应终于临到恶者,神永远是公义的。
<-->4. 量度圣城有何目的?
<->经文:2:1~2
我又举目观看,见一人手拿准绳。我说:你往哪里去;他对我说:要去量耶路撒冷,看有多宽、多长。
“量度”原有二义,有消极及积极的:消极方面,量度是为审判,决定审判的程度(参王下21:13;赛34:11;哀2:8);积极方面,量度是为重建(参1:16;结40:5;42:20),故此这里是指重建的准备工夫。
据结45:1~8,48:15等,圣城宽度为5000肘,长度25000肘,圣城的重建是当务之急。先知得此异象,他转告百姓,百姓得知异象,心受鼓舞,遂热心起来,着手重建圣殿及圣城的伟工。
<-->5. 除污衣、换美衣、戴新冠冕意义何在?
<->经文:亚3:3~5
约书亚穿着污秽的衣服,站在使者面前。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说:你们要脱去他污秽的衣服。又对约书亚说:我使你脱离罪孽,要给你穿上华美的衣服。我说:要将洁净的冠冕戴在他头上;他们就把洁净的冠冕戴在他头上,给他穿上华美的衣服,耶和华的使者在旁边站立。
以色列本为祭司国度,君尊之民(出19:6),但因犯罪累累,被神审判,像圣洁的衣服污秽了,如今神要重用他们,恢复他们原来蒙召的身份与使命。
在旧约,大祭司更换衣袍只在二种情形下:一是就职典礼(参出29:5~9;利8:6~9),另一是在赎罪日(参利16:4、23、32)。亚3:3~5这除污衣穿华衣纯粹是象征性动作,表示开始,也表示为世人献上赎罪祭。但如今约书亚还要戴上冠冕,象征他要承担一个新角色。原来“冠冕”(sanip,非常用的祭司头戴的冠帽m isnepet)这字,是指君王的冠冕(参赛3:2 4及62:3同字作“华冠”),意说约书亚要承担一份新圣职,是祭司、又是君王。这是破天荒之举,前所未有,但将来要应验在弥赛亚的身上(参亚6:9~13)。
<-->6. 这“神奇石头”是什么石头?
<->经文:亚3:9(全段3:8~10)
看哪,我在约书亚面前所立的石头,在一块石头上有七眼。万军之耶和华说:我要亲自雕刻这石头,并要在一日之间,除掉这地的罪孽。
本节响应上节的思想,在上文提及神将发出其仆人大卫的苗裔(3:8),这苗裔便是神的弥赛亚(参赛4:2,11:2,53:2;耶23:3)。“苗裔”一词道及弥赛亚的本源,他的工作接着便以“石头”一字指出。此石头神奇异常,上有七眼,表示它是块“神奇怪石”。“眼”在古希伯来文化比喻智慧,此处指出这块是全智全能的石头(3:9上)。
“石头”在选民的观念中是弥赛亚的比喻,他是一切的基石,是宝贵的房角石(诗118:22~23;赛8:13~15;赛28:16),是打碎万国的大石(但2:35),也是使人绊跌的盘石(赛8:14)。由于撒迦利亚的信息是鼓舞人重建圣殿,石头是必要的,但不是指祭司胸前的小石,因那石头不用再雕刻了。如今神亲自雕刻这石,使它能在一日之间(代表速快的时间,或一次,如启导本)便除掉人间的罪孽。除掉是必然性的行动,神可在一日之内(不用每日每年要人献赎罪祭)除掉罪孽。那是遥指新约时代主耶稣上十架那日,罪债清除(3:9下)。接着便是神国在人间建立的太平丰盛日子(3:10)。
<-->7. 搬石置在殿顶上是什么意义?
<->经文:亚4:7
大山哪,你算甚么呢;在所罗巴伯面前你必成为平地;他必搬出一块石头;安在殿顶上;人且大声欢呼,说:愿恩惠恩惠,归与这殿(或作石)!
将石置在殿顶上表示圣殿的重建已完成,因为希伯来人建造房子的最后部份,乃是将建筑时留在一旁的石头待竣工时放在房顶上,以示一切皆完结了(非指圣殿根基奠定之时,如唐佑之)。如在中国一些省份,建造房子的最后步骤,也是将先前搁置在一旁的石头搬来置在房顶上,以表完工了。此时在异象里,撒迦利亚蒙指示,看见所罗巴伯将此石置在殿顶,表示一切重建工程已完成,民众二呼恩惠、恩惠归与这殿。
<-->8. 两根橄榄枝即两受膏者,是指何人?
<->经文:亚4:14
他说:这是两个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边。
以橄榄树喻人物,在圣经中屡见不鲜(如耶11:16;诗52:8),此处喻两名受膏者,他们分别是约书亚(亚3章)及所罗巴伯(亚 4章)。在以色列,能受膏的只有数种人士:祭司、先知、君王。如今约书亚是祭司,他名正言顺可称为受膏者;然而所罗巴伯只是个省长,以致有人说此处不是重资格,只重涵义【注1】。但所罗巴伯是大卫家之后,虽然国家不在,嫡系仍存,所罗巴伯仍有资格登上王位(参该2章)。这两人分别代表弥赛亚的双重身份,是祭司又是君王(参亚6:13)。
历史上,这两橄榄树代表二个人物;在预言里,他们则代表一身兼二职的人物──弥赛亚,弥赛亚常在普天下主的旁边,为神的选民国效力。
<-->9. 两妇抬一妇至示拿地盖造房屋,有何意义?
<->经文:亚5:8~11
天使说:这是罪恶;他就把妇人扔在量器中,将那片圆铅扔在量器的口上。我又举目观看,见有两个妇人出来,在他们翅膀中有风,飞得甚快;翅膀如同鹳鸟的翅膀;他们将量器抬起来,悬在天地中间。我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他们要将量器抬到那里去呢;他对我说:要往示拿地去,为他盖造房屋;等房屋齐备,就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地方。
此段经文的“三妇人”全是罪恶的象征,这个表象可能根据创3章的传统解释,说妇女是罪恶的根源,因为是夏娃首先受诱犯罪(参提前2:13~14)。再且,5:8的“罪恶”原文是阴性字,是用妇人作象征。坐在量器中的妇人代表选民的罪,被封盖起来,提到审判的地方。而其余两个妇人,摃抬着在量器中之妇,象征二个先后灭亡选民国的国家,亚述及巴比伦。这两国皆起源在示拿地(参创10:10),如今选民国因犯罪而被带到巴比伦示拿地受审判(5:8~11上)。
在被掳之地示拿,两妇人(象征灭亡选民的巴比伦大帝国。巴比伦于612BC灭了亚述,故可说亚述在巴比伦里面)为选民建造房子,并把他们安顿下来(安置在自己的地方)(5:11下)。表示巴比伦为被掳之民安置在“掳民区”,选民在那里度过七十年被掳的漫长日子【注2】,被掳的日子过后,神便会眷顾他们,正如先知的时代般。
<-->10. 往北方去的黑马套车,为何能安慰神的心?
<->经文:亚6:8
他又呼叫我说:看哪,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
神以四轮套车向世界发出公义的审判(6:1~7),其间天使大声发出重要的宣告,说“往北方去的黑马套车,已在北方安慰了我的心”,可见这天使非普通天使,而是“耶和华的使者”(参1:11,3:1),他是神的第二位格,不然这个“我”字便没有意义。
“安慰”这字原文kenihu,是“使动词”(Causal),带有“叫止息”、“叫静止”、“叫停止”之意【注3】。而“心”的原文ruah,可意“怒气”(参赛33:11;传10:4;士8:3)。全句意说当神的审判临到北方时,他的怒气才能静止,不再发作【注4】。当欺压选民的外邦人受了刑罚,被除灭之后,神才得安慰,因为神为其选民伸了冤。
在地理上言,北方是指巴比伦(从以色列地的角度看),在历史上言,神借着波斯王古列于539BC施审判,灭了巴比伦。但巴比伦的余党仍死心不息,蠢动复国,在大利乌第五年时(517BC)再度被波斯全然肃清【注5】。再过一年于516BC,圣殿便重建成功。神的审判是公义的。故此,6:8的宣告在不久便应验了。
<-->11. 十人拉一人衣襟意义何在?
<->经文:亚8:23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在那些日子必有十个人,从列国诸族(原文作方言)中出来,拉住一个犹大人的衣襟,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
本节是论在末日的情况。“在那些日子”是“在那日”的多数字,表示加强语气,这是神的国度临在地上之时,那时必有十个人(十是整数,参创31:7;利26:26;民14:22;撒上1:8;尼4:12),也是一个庞大的比率(10比1),表示全体外邦人,无论他们是什么国籍、种族、文化,都需要犹太人的帮助,带他们去朝拜神,正如赛2:2所言,“万民流归锡安山”的情景。那是复兴、奋兴、欢欣、喜悦的时刻,亦是赛45:1 4说外邦人来归顺神,并承认“神真在你们中间,此外再没有别神,再没有别的神”。
<-->12. 这“买的”和“卖的”是指谁?
<->经文:亚11:5
买他们的宰了他们,以自己为无罪;卖他们的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牧养他们的,并不怜恤他们。
“买他们的”是指外邦侵略者,他们将被掳者当作货品一样带到市场售卖,像贩卖牛羊供人使用。“卖他们的”是犹太人的官员,他们滥用职权,为利出卖国家百姓,只为中饱私囊,他们所为着实令人发指。
本段带有预言意味,是先知以象征行动“预告”将来弥赛亚的遭遇。在新约的历史看,“买他们的”便是耶稣时代的罗马人;而“卖他们的”是当时的国家首领,如法利赛人,撒都该人、文士、祭司、长老等。这些首领本该是百姓(如羊)的牧人,但他们竟无牧养的心,出卖了国家,还口口声声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这实在是极大的讽刺,这些虚伪的行径真是可恶之极。
<-->13. 这“三牧人”是谁?
<->经文:亚11:8
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因为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
先知扮演一个角色,“演出”一出“预言剧”(11:4~7),期间他在一个月之内除灭了(解雇)三个牧人。
“一月”可指三十日,亦可指三十年(一日顶一年)(如结4:5~6),也可指很短的时间。然而“三个牧人”是指谁,经学家提出至少有四十多种不同的解释,兹取较多人接受的为例:
⑴他们是犹大灭亡前三个君王:约雅敬、约雅斤、西底家(如W. E. Barnes)。
⑵他们是西流古王朝三个君王:西流古四世,Heliodorus; Demetrius(如ICC)。
⑶他们是玛喀比时代的三个恶祭司:Jason、Menelaus、Alcimus(参喀比前书4:42)(如W. O. Oesterley)。
⑷他们是犹大国三种领袖:君王、祭司、先知(如C. L. Feinberg)。
⑸他们是犹大国中的公会三大类别首领:文士与法利赛人、祭司、长老(此见解回应11:5的“卖他们的”,似乎最为可取)。
弥赛亚在世上时,出卖他的固然是门徒犹大,但国家性出卖的是“公会”,代表国家,其决定便如同国家的决定,但因为他们憎恨神的弥赛亚,神只得放弃他们(11:9)。
<-->14. “丢给窑户”是什么意义?
<->经文:亚11:13
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
先知所扮演牧人的工作,不受人尊重,他便放弃不作,于是向雇他的人索取工钱,结果获得三十块钱(11:12),这亦相当一个奴仆的身价(参出21:32),自然也是对先知工作的一种轻视态度。但神吩咐先知将此三十块钱在神的殿中丢给“窑户”(11:13)。
“窑户”通常设在圣殿附近,制作献祭用的器皿(参利6:28)或修补破旧的器皿(参耶19:1)。先知将那三十块钱丢给窑户,表示他连这工价也不要。但为何要丢给“窑户”?解释有二:
⑴这是一句俗语,表示“完全放弃”之意(但仍旧不能解释为何丢给“窑户”,而不是别人)。
⑵因为“窑户”的工作与圣殿的需要“息息相关”,在圣殿供职的人便视“窑户”是“圣职人士”之一。于此神似利用一个双关语,代表一是放弃,二是交给圣职人士,故此,只有“窑户”才合此双重应用。
<-->15. 谁是“无用的牧人”?
<->经文:亚11:17
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有祸了;刀必临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枯干,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
神吩咐先知再扮演牧人(11:15),并以此演出无用牧人的角色,而遭神的审判(11:16~17)。这“无用牧人”可能是:
⑴两约间玛喀比时代的恶祭司Alcimus(163-159BC,如W. H. Lowe)。
⑵多利买四世(Ptolemy Philopator,222BC,如ICC)。
⑶敌基督(如D. Baron; J. C. Laney;国际本)。
⑷大希律(43-4BC)(如C. L. Feinberg)。
最后一见解配合主被出卖的历史时期,是较正确的。
<-->16. 为何要独自悲哀?
<->经文:亚12:12~14
境内,一家一家的,都必悲哀;大卫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拿单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利未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示每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其余的各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上文(12:11)是论及“那日”的情形,那时神的选民大受外邦国攻击的时候,选民军不敌,伤亡惨重,首都濒危(参14:1~2),悲哀之声遍地。但是他们得悔改的灵浇灌下来,以后便有全国性的大痛悔,向神求赦罪之恩,尤指钉死弥赛亚在十字架上国家性的罪行(12:10)。这次的悲哀认罪是国家性的,不仅在耶路撒冷,也在犹大境内。有王室的代表(大卫家与大卫之子拿单家),有利未家(利未与其子示每,分别代表圣殿供职之士及有关协助献祭庶务的人员),及其它的百姓。男女分开单独在一处认罪悔改,表示是真诚的及个别的,因为集体式的认罪大会必有虚假的悔罪行动出现,如今单独行动表示哀痛的真诚与深切。
<-->17. 为何先知要发假誓?
<->经文:亚13:5~6
他必说:我不是先知,我是耕地的;我从幼年作人的奴仆。必有人问他说:你两臂中间是甚么伤呢;他必回答说:这是我在亲友家中所受的伤。
13:1的“那日”将本段的事置在末世时期里,到那时,神必清除选民国的宗教混乱,诸如拜偶像、信假先知的预言(13:1~2)。届时人心的纯净天日可鉴,若有人发假预言,甚至连生身父母也大义灭亲(13:3),不容假先知出现,社会上假先知似乎绝迹(13:4)。
至于假先知被人问到作先知的“证件”,假先知必不敢透露身世,只说是普通农夫或从小归人作奴仆(13:5),因为害怕有人识穿他是以作先知(假先知)为业。又有问及他两臂中的伤势从何而来,必答说在亲友家不小心弄伤(13:6)。
原来有些假先知为了要说服人相信他是先知,自刺双臂,向人表示他为罪忏悔而弄伤;另有学者说他因拜假神而自割身体,如拜巴力的假先知般(参王上18:28;利19:28,21:5;申14:1;耶16:6,41:5,48:37)。因此,当人问及伤势的来由时,便矢口不认,谎说在友人家中受伤。
故此,13:5~6是表达出一幅偶像清除,人心完全按神的心意而活之图画,这只有在弥赛亚在地上执掌王权之时发生。
<-->18. 为何要守住棚节而非其它节期?
<->经文:亚14:16
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
亚14:19
这就是埃及的刑罚和那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
神在地上掌王权之时(14:9),那些侵略选民国的外邦人,没有战死,得保生命,也信服了以色列的神,现年年到耶路撒冷敬拜神,并守住棚节(14:16)。
住棚节是以色列七大节期之一(参利23:34),为纪念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的日子里蒙神的看顾及保守,这是住棚节的“回顾意义”。但是住棚节亦有“前瞻含义”,那是当选民在守住棚节时,他们内心向神发出祷愿,愿在将来弥赛亚来临的日子里,他们不再在地上漂泊,而有永久安息之所。因此住棚节有点像新约的“圣餐”,期待主再来(参林前11:26)。现先知表示,这些外邦信徒,年年来守住棚节,非其它节期,是因为住棚节所预告的弥赛亚国度在地上实现了,而不来守住棚节的列国(表示不相信神的,及不拥戴神为全地大君王的)便遭刑罚(14:19)。
<-->19. 为何圣殿内的锅必如祭坛的碗一样?
<->经文:亚14:20~21上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
神在地上作君王时,一切都要圣洁。殿内的锅原是为敬拜神煮食之用,如平安祭的祭肉分食时需要烹饪,在操作时不免有沾污的可能。但如今圣俗不再分开,一切都是圣洁,煮食的器具圣洁如祭坛的碗一样。祭坛的碗是装祭牲的血,是分别为圣的,如今锅碗无分彼此,一样圣洁(14:20)。再且,因人数太多,连城中百姓家中的锅也拿来使用(14:21上),这真是圣俗全不分开的事了。
<-->20. 为何在神殿中没有迦南人?
<->经文:亚14:21下
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迦南人早在铁器时代已被称为“商贸的人”【注6】,他们是为财为利、兼拜偶像的不洁之民(参赛35:8;结43:7,44:9;启21:27),他们必不会在神殿中出现。这是用反面的语句表示正面的实意,指出在这时候,神的殿是祷告的殿,不是买卖的场所(参耶7:11;太21:12、13),一切不洁的皆绝迹。
神是全地的大君王,他是圣者,他的殿是圣殿,在他那里一切污秽均得洁净,圣洁、祥和、平安、喜乐、欢欣、升平、丰盛充满整个世界。
<-->书目注明
<->
【注1】如唐佑之上引书卷四,196页。
【注2】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A Study of Zechariah, Multmomah, 1975, p.74.
【注3】马有藻,异象与复兴,证主,1986,63页。
【注4】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Warburg, 1956, p.116.
【注5】C. L. Feinberg, The Minor Prophets,299页。
【注6】W. C. Kaiser上引书,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