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该书背景简介
<->哈该(名意“节期”,也许他在节日出生)生平资料十分短缺。据推测可能在巴比伦祭司家族出身,青年时归回耶路撒冷。归回选民的首一目标乃是重建圣殿,归回翌年殿基安放(536BC),众民感动流涕,兴奋异常(拉3:12~13)。只是好景不常,他们重建工作遭受多方反对,尤遭撒玛利亚人剧烈反对,结果便怠工十六年之久(536-520BC)(拉4:1~24)。
在此期间,神兴起两位先知(哈该与撒迦利亚)鼓励他们重建圣殿。两位先知的事奉异常成功,选民遂在520BC复工,四年后便完成重建圣殿(516BC)。先知哈该在此事上尤其奋力,他亲眼看见圣殿重建,内心的震撼难以笔述。
国际方面,波斯王古列于530BC在战场上阵亡,儿子甘拜斯(Cambyses)继位(530-522BC)。甘拜斯是个暴君,却被他的兄弟Bardiya暗杀。王室没有继承人,王位遂被甘拜斯手下将领大利乌夺取。大利乌原是书珊城省长之子,他攫取帝位后便着手肃清Bardiya 的势力,在520BC左右以铁腕镇压各地暴乱,稳操王权,但巴勒斯坦地的生活则仍贫瘠不堪。
哈该的事奉年日虽然不久,信息记录也不长,然而满有属灵的气势。那时人心充满失望与灵性低落,他热切向人民传道,鼓励他们着手重建圣殿,并重投神的怀抱,神必不会叫他们失望,更应许他们美好的前景。
<-->2. 万国的“珍宝”是指物质或指人?
<->经文:该2:7(全段2:6~7)
我必震动万国;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或作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我就使这殿满了荣耀;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神说“过不多时”(此词句带末世的意味,参诗2:12同词句译“快要发作”。另参诗37:10;耶51:33;赛10:25),他再次震动天地万物。首次之震动是律法宣布之时(参出19:16),是律法时代的开始。再次是弥赛亚复临地上之时,是天国时代的开始(2:6)【注1】。那时神必震动万国,使万国的珍宝都运来,叫后殿充满神的荣耀(2:7)。
在历史上言,神当时藉政治的动荡,震动了波斯帝国。先是波斯王古列阵亡战场(530BC),转位给儿子甘拜斯,此人是暴君,登基后肃清异己份子。一次在出征埃提埃布尔的归程中被兄弟刺杀(522BC)。甘拜斯殁后,王位空悬,宫庭内哄,夺位之争不迭,王位终于给大利乌获得(520BC)。此人在一年之内平息各地的叛乱,甚至弭平了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四世之叛乱,事迹详记在Behistun Inscription 的碑文上,碑文还加注年代为520至519BC之间【注2】。这正是哈该传达信息时的世界局势。
同样,在末日时刻临到时,神必震动万国,使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珍宝”(hem dat)是单数名词,而“运来”(ba'u)是复数动词,学者对此有四个基本解释:
⑴历史应验说──此说认为珍宝是万国将他们最佳的奉献带到圣殿重建的事工上,表示他们支持神的工作(如拉6:8~12)(如唐佑之;国际本),或表示他们都屈服在圣殿之主底下(参赛60:5~9;亚14:14)。但此见解若应验在当年的圣殿重建事工上,那便失去本节的“末世意味”了。
⑵圣殿应验在新约──照此见,2:6的“再次震动”及2:7的“震动”,是指波斯国被希腊灭亡(333-330BC)。2:8的“珍宝”是金银,应验在大利乌资助犹太人重建圣殿的实物(拉6:8~9)。而2:9则应验在希律重修圣殿的事工上(但此说甚难和谐,如:该2:9说后殿的荣耀胜过先前)。
⑶圣殿即教会说──此意见认为圣殿不可依字面作解释,圣殿只是代表神的同在,是指主的身体,即教会。神救赎教会,故此教会(这后殿)便胜过前殿(如启导本)(此说是灵解经文)。
⑷弥赛亚说──此说认为“珍宝”可指对象(同字在出20:17译“贪恋”),也可指人,意即“万国所羡慕的”(如但9:23,11:37及赛53:2同字译“羡慕”,参本节和合本小字)。全句指在末世时,神震动万国后(国际局势的发展),“万国所羡慕的”便“前来”(ba'u 是主动式词,非和合本译“运来”,后者带被动式的意义),他是弥赛亚,是圣殿的主(如玛3:1)。圣殿是他宝座之处,故此先知说将来弥赛亚落临,神的荣耀必充满这殿(支持此说颇众,先是早期犹太拉比的立场,经耶柔米带入早期教会;中古教会也持此见;近代学者如R. Alder; E. Merrill; H. Freeman; J. F. MacArthur等是此说的佼佼份子)。
作者以弥赛亚的来临设立其宝座于圣殿里,作为勖勉归回之民努力奉献物质重建圣殿。
<-->3. 沾染圣物不算为圣,挨近污秽则算污,何解?
<->经文:该2:12~13
若有人用衣襟兜圣肉,这衣襟挨着饼,或汤,或酒,或油,或别的食物,便算为圣么;祭司说:不算为圣。哈该又说:若有人因摸死尸染了污秽,然后挨着这些物的那一样,这物算污秽么;祭司说:必算污秽。
利10:10~11节指出:圣与俗、洁净与不洁净该分别出来,这是祭司的责任。但当祭司接近圣洁之物时都可成圣(参出30:29,29:37),别人则不行(参结44:19)。任何人挨近不洁的即被玷污,因为污秽可传染(参利6:27,22:~6;民19:11~16,19:11~13)。故此,该2:12~13的“有人”便不是指祭司,而是普通人了。
<-->4. 这民这国如何“也是如此”?
<->经文:该2:14
于是哈该说:耶和华说:这民这国,在我面前,也是如此;他们手下的各样工作,都是如此;他们在坛上所献的也是如此。
“这民这国”是指以色列人,非单指归回者或留居当地没有他迁者。这样接续上文的思辨原则:“圣洁不能传染,污秽却可以”,现应用在神的百姓身上。2:1 4的“也是如此”表示也算为污秽,选民的祖先犯罪,被掳到巴比伦地去作异邦之奴仆,算为“污秽之民”。“污秽之民”这名衔也用在归回及留下的人民身上。留下的不能因没有被掳去作奴仆而称为圣洁,归回的同样也不能因归回圣地便自动成为圣洁。
2:14此言仿如亚当犯罪,因此全地的人皆蒙上“罪人”的名衔,因为罪是可传染的,圣洁则不能,所以人人当个别奉献自己为圣,自己先献上,接着再献上建造圣殿的材料,这步骤才是神所悦纳的。
<-->5. 所罗巴伯终没有作王,这节预言不能兑现,何解?
<->经文:该2:23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仆人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阿,到那日,我必以你为印,因我拣选了你;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本节首字“到那日”是指神在地上立国的末世时日。到那时,神必将为王之印,戴在所罗巴伯的手上,因为他的祖父约雅斤(王下24:14)曾被神贬下宝座,即将他手上为王的戒指象征摘下来(参耶22:24)。现今神为所罗巴伯重新戴上,执行为王的职务。
“印”字(hotam )是王印(类似中国古帝王的玉玺),希伯来文化里与“宝座”、“王圭”、“皇冠”是同义词,如今神把掌管世界的国权交在所罗巴伯的手上。在历史上他只是个省长,波斯王也不许一名省长拥有王印【注3】,故此不必找历史上的应验,也不该因找不到应验便说此预言不兑现。因为这是神把掌管世界的国权,交给一个大卫之约的代表承受人身上。如法老将其“指印”交给约瑟,使他成国中第二有国权之人(创41:41~43),神也将其“指印”给一个大卫家的代表人所罗巴伯,使他代表承受国权,将来弥赛亚便继承此愿。“到那日”,这预言便应验在所罗巴伯的后裔──耶稣基督,神的弥赛亚身上。
<-->书目注明
<->
【注1】R. L. Alder, "Haggai,"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Zondervan, 1985, p.586.
【注2】John Bright, A History of Israel, SCM, 1960, p.369.
【注3】R. L. Alder上引书,5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