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弥迦书背景简介
<->弥迦之事奉,由南国之约坦王至希西家王(750-686BC),约四十五年之久(735-690BC)。他是犹大国的先知,与北国先知何西阿为同时代之人。神将这二人如两盏明灯同时置在南北两国,使选民得知神的警告,使选民受审判,无可推诿。
弥迦与另一位南国先知以赛亚亦为同时代的人物,但他似较年轻(参弥1:1;赛1:1;何1:1)。弥迦书内容包含着田园气息、农庄田舍的韵味,被称为农人先知或乡村传道人,简朴直率,信息正直公正。
弥迦的时代是国家受到外邦国欺侮之时:在亚哈斯王朝,北国沦陷于亚述人手中(722BC);在希西家时期,亚述的撒珥根侵犯巴勒斯坦沿海非利士地区,犹大国震惊不已(712BC);另一次亚述王西拿基立,围困耶路撒冷(701BC)。可见国家政治形势动荡不安,弥迦按需要发出时代信息。
<-->2. 什么是“从妓女雇价所娶来的,后必归为妓女的雇价”?
<->经文:弥1:7
他一切雕刻的偶像必被打碎,他所得的财物必被火烧,所有的偶像我必毁灭;因为是从妓女雇价所聚来的,后必归为妓女的雇价。
上文述及神将打碎在北国或南国的一切偶像,(1:5~6),尤其是北国的偶像(1:7的“他”指撒玛利亚),凡售卖偶像而得来的钱也必烧灭(1:7上)。妓女多迷信,用行淫的金钱奉献给她们偶像的神庙,弥迦讽刺这些钱为“从妓女雇价所聚来的”。敌人侵略国家(以色列),抢走神庙中的金钱,拿回去嫖妓,那便是“必归为妓女的雇价”(以色列妓女)必为“妓女的雇价”(外邦人妓女的)。亦有说敌人回去后将从犹大掳来的“庙中之物”送给他们的庙妓。无论那一种解释,差异不大,全句表示国家的罪行招惹灭亡的审判。
<-->3. 为何犹大要送礼物给摩利设迦特?
<->经文:弥1:14
犹大阿,你要将礼物送给摩利设迦特;亚革悉的众族,必用诡诈待以色列诸王。
1:10~16是一首著名的挽歌,其中先知对犹大说要送礼物给摩利设迦特。“礼物”(meoresheth)据王上9:16同字作“妆奁”,此处可喻“贡物”。可能是因为犹大战败而将摩利设迦特如贡物、如嫁妆送给敌人。故此1:1 4上应译成“你要将摩利设(moresheth)、迦特如礼物般送掉”(礼物与摩利设为谐音字),这是一个可能性的解释。
摩利设迦特在非利士人边境,摩利设即弥迦先知的故乡摩利沙,字意“婚配”,全字意“迦特的婚配”。如今先知谓这“双城”(摩利设与迦特)如嫁妆般送给敌人,是犹大的羞辱,也是神向犹大施行公义审判的一项明证。至于这敌人是谁,不少学者推测是西拿基立,因他在希西家年间曾攻陷希西家46座城镇(如D .W .Thom as, 另参王下18:13),其中便有摩利设迦特。
<-->4. 谁是“开路者”?
<->经文:弥2:13(全段:2:12~13)
开路的(或作破城的)在他们前面上去;他们直闯过城门,从城门出去;他们的王在前面行;耶和华引导他们。
本段(2:12~13)是一帧以色列获救的图画,先知说神将召集全国(雅各家)余剩之民,如分散各地迷失之羊归回羊圈般(2:12),但没说从何处召集回来,引至学者意见有二:
⑴从被掳之地巴比伦回来(586BC)(如J. Mays;唐佑之)。
⑵从西拿基立围困耶路撒冷之危(如B. K. Waltke; L. C. Allen。
第一说对弥迦当代读者是个迷,他们不知就里,因国尚未被巴比伦灭亡。第二说较配合先知的时代背景,因为北国已经灭亡(722BC),南国也在危难之中,神的子民被迫逃难分散各处,故需招聚回来。他们需要救恩,也需要领导。这位解决危难者的名叫“开路者”(happores,意“打破者”),靠着他,选民可直闯城门(指争战的胜利,非归回的情形),任何困难在他手下皆迎刃而解(2:13上)。
顿时作者又介绍另一人物出现,他是选民的王,又在前面行,并且有神作领航者(2:13下)。在平行相对的意义呼应下,这位王与开路者是同一人物,他也是5:2~ 4的君王【注1】。故此处是论他的出现,而5:2~ 4是论他的出处,这位王是神的弥赛亚王。
在更广阔的范围,及与大小先知多处经文的比较,这段经文可用在选民末世遭遇方面,预告将来选民有一极大归回的情况,他们从四方八面被召回来,有开路者为他们披荆斩棘,排除万难,安然进入弥赛亚的国度里(参太24:30~31,25:31)。
<-->5. 这段经文与赛2:2~ 4相比,究竟是谁抄袭谁?
<->经文:弥4:1~4
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罢,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他必在多国的民中施行审判,为远方强盛的国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这是万军之耶和华亲口说的。
本段经文与赛2:2~ 4完全相同,问题在于来源方面,究竟是谁抄谁,或抄自同一来源?学者意见有五:
⑴谁没有抄谁,他们各受圣灵默示,不约而同写出完全相同的预言(如J. R. Rice)。
⑵二人分别采用同一出处,只是这出处没法考据(如B. Stade)。
⑶以赛亚抄袭弥迦,弥迦是原来作者(如唐佑之)。
⑷是一段被掳时代的信息,是归回时代一名正典编辑者将经文插在弥迦里(模彷以赛亚书的预言,有微少与用词的不同,如J. L. Mays)。
⑸是以赛亚的原作,为弥迦引用(这是传统之见)。主因乃弥迦是较晚的先知,原则上是后人引用前人。
<-->6. 这段经文如何及在何时应验?
<->经文:弥7:11~12
以色列阿,日子必到,你的墙垣必重修;到那日你的境界必开展(或作命令必传到远方)。当那日,人必从亚述,从埃及的城邑,从埃及到大河,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都归到你这里。
有些学者认为本段经文是预告国家灭亡后的复兴,如墙垣重修,地理扩展,外邦人从四方八面流归选民国,敬拜选民的神,已应验在弥迦三百年后的尼希米时代【注2】。但这种解释困难有三:
⑴在尼希米时代,城墙重修是有的;但地理环境及外邦人流归耶京参与敬拜,却不是历史。
⑵为了要配合地理扩张的实现,主张应验在归回时代的学者,便用灵解,使之变成属灵地界的开展(如福音传遍地极)。如此的释经乃是将城墙重修按字义解,而地理开拓却用灵解,此种释经法难以成立。
⑶本段经文的时标(“日子必到”、“到那日”、“当那日”)与其它经文相比,是指末世时代,非归回时代。
以下文所描述之末世经文的角度下看,本段经文是预言将来以色列蒙神恩眷,家园重整,国土扩阔,万民流归,全地纷至沓来敬拜神,这是弥赛亚建立其国度的盛况,在弥赛亚重回地上时应验。
<-->书目注明
<->
【注1】T. E. McCormisky, "Micah,"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Zondervan, p.415.
【注2】唐佑之上引书卷一,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