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赛亚书背景简介

<->

以赛亚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被誉为圣经中的圣经,书中共有六十六章,分作两部分。前三十九章类似旧约书卷的数字,文学性质亦彷如旧约的经卷,包括有历史、诗歌、预言;后二十七章类似新约书卷的数字,文学性质亦相似,有福音的呼声(如旷野的呼唤),信徒生活的鞭策,同样以新天新地结束。

作者以赛亚是代表神在国家历史危机中的发言人,他可能是皇室之后,父亚摩斯(1:1)是亚玛谢兄弟,故他是乌西雅王之堂兄弟。他有妻有子。据记载,他事奉时间颇长,历经四个国君统治之年──乌西雅、约坦、亚哈斯、希西家,全书最后日期在37:38 节,那是680BC,由此可知以赛亚事奉年日在六十年以上(从740BC-686BC)。自希西家传位于玛拿西后,以赛亚仍孜孜不倦地传神之道,传说在玛拿西的暴政下被杀。

以赛亚活在国家由强转弱之时,是时亦是叙利亚由强转弱,走上灭亡,在732BC被新兴的亚述灭亡。亚述灭叙利亚不久后,在722BC也灭了北国以色列。这些国际大事促使以赛亚觉察自己国家若不诚挚地归向神,将会步上叙利亚及以色列的后尘。就此他多传出国家将被审判的信息,同时亦传告神恩浩瀚,复原选民的应许。

以赛亚书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时期:

⑴从蒙召至亚哈斯(740BC-734BC)(赛1,2,5,6,10)。

⑵从“叙─以”联军攻犹大至以色列灭亡(734BC-722BC)(赛7,8,9,10)。

⑶亚述侵扰时期(721BC-710BC)(赛20,21,36~37)。

⑷半退休时期(701BC-686BC后)。

全书时期横线图如下:

<-->

2. 以赛亚有几次蒙召?

<->

经文:赛6:1
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

众多大小先知(如耶利米、以西结、何西阿)均将他们蒙召的经历置在书首,以示该书有从上头而来的权柄,但是以赛亚先知则将其蒙召经过放在第6章里,原因究竟何在?

据代下26:16~23及赛6:1的提示,以赛亚先知在740BC年、乌西雅王驾崩时蒙召,这是全书中惟一记载他蒙召的经历,没有第二次,原因有二:

⑴在首五章里,以赛亚先将信息的核心──神的审判(犹大与外邦)与神的国度(救赎与王权)──作摘要式的简介,其后才在第6章里正式介绍自己蒙召的经历。

⑵以赛亚意欲读者先明白神的心意,才注意神所用的人(指自己)。他不想读者本末倒置,是以他先介绍神对选民的信息,才介绍自己蒙召的经历。他意欲读者的注意力放在神对人的要求及应许上,然后才述说自己作为神仆人的奉献经历。

<-->

3. 神不是要人得救吗?为何他要以赛亚传这样的信息?

<->

经文:赛6:10
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

以赛亚先知接受一个极为艰巨的责任,乃是向顽梗不悔改的人传神的救赎信息。在神的全知中,他知道这些人终不悔改,神的审判必然降在他们身上,这是一种“必败事奉”的呼召。然而以赛亚决心顺服神的呼召,因为他深知,神在万事上有绝对的主权。

赛6:9~10,在耶稣基督的口中引用二次,一次在传道的中期(参太13:14~15)一次在传道的末期(参约12:40),每次主耶稣用之,证明选民是悖逆的百姓,甚难悔悟罪行,将来必受神的审判。同样保罗亦引用在其事奉对象神的百姓身上(参徒28:26~27),旨在指出,神审判以色列民,不是无原因的。

<-->

4. 这“六十五年”是怎么计算的?

<->

经文:赛7:8
原来亚兰的首城是大马色,大马色的首领是利汛;六十五年之内,以法莲必然破坏,不再成为国民。

先知以赛亚预言在六十五年内,北国(以法莲)必然破坏,不再成为国民(7:8 下)。这里提及六十五年应如何计算,学者意见有二:

⑴以赛亚宣讲这预言时是在735BC,那是亚哈斯登上王位之年(7:1),735BC减去65年便是670BC。该年是亚述的以撒哈(681-669BC)(撒耳根之孙)灭了亚兰(叙利亚)(7:8 上)及以法莲(7:8 下),并将北国以色列迁往别国,又从别国迁徙人口入北国,使北国人种变成“杂种人”(参拉4:2),不再成为一个国民(“一个”二字和合本没译出)(参王下17:20;代下33:1;拉4:10)(如J. F. MacArthur,启导本,新国际本)。

⑵从735BC减去65年便来到670BC(亚哈斯14年、希西家29年、玛拿西22年,共65年),那是南国玛拿西在位的末年,玛拿西是位恶君,尊崇偶像,违背律法,在他的统治下,南国开始走上灭亡之途,步上北国的后尘(如W. C. Kaiser)。第二说虽颇有道理,但仍以第一说较佳。

<-->

5. 这“童女”及其“子孕”是谁,有多少次应验?

<->

经文:赛7:14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

对这问题,可从三方面着手:

⑴历史应验说──此说认为“童女”(almah)这字不是指“未婚少女”,而是“成婚妇人”。照当时情况,母子二人便有不同“配搭”:

(a)母是以赛亚之妻,子是“玛黑珥色拉勒哈施罢斯”(8:1)(但以赛亚本有儿子,参7:3。故此这见解人士便被迫说以赛亚之妻早死,8:3的女先知是他的第二房妻子〔如H. M. Wolf, J. C. Laney〕,而子是8:3的玛黑珥色拉勒哈施罢斯〔此人另名以马内利〕)。

(b)母是亚哈斯之妻,子是后来的希西家(如J. D. W. Watt; W. C. Kaiser)。

(c)母是国内任何一位女子,生子取名有“与神同在”之意,以示国家有望(如O. Kaiser)。

⑵双应验说──此说认为7:14的预言带有双重应验,一是以赛亚之妻及7:3的儿子,称“近观”(nearview),一是将来弥赛亚之母及弥赛亚,称“远观”(farview)(如J. D. Pentecost; H. Ridderbos; J. A. Alexander; G. W. Grogan)。

⑶单应验说──此说认为这预言是“弥赛亚的预言”,是向大卫全家发出(“你们”),非向亚哈斯一人,故不用在不久将来找应验(如E. J. Young; M. F. Unger; F. L. Feinberg)。E. J. Young说得对,任何一种解说均需指出三点:

(a)孩子的诞生是一个兆头。

(b)其母必是未婚的童女。

(c)孩子之出现将神带进人间来。故只有马利亚和耶稣才能应验此说【注1】

附:赛7:14之“童女”的研究“童女”(almah)此字在旧约出现共九次,除本节意义仍待定夺外,其它八次皆指“童女”【注2】

⑴创24:43=女子(未出嫁的利百加)。

⑵出2:8=童女(摩西之小姊姊)。

⑶代上15:20=女音(在圣殿歌唱之处女)。

⑷诗46:1=女音(同上)。

⑸诗68:25=童女(同上)。

⑹箴30:19=女(洞房之夜的处女)。

⑺歌1:3=童女(王室未婚之宫女)。

⑻歌6:8=童女(同上)。

在第九次(赛7:14)里,此字的意义与上文同义,然这仍非绝对之定论,设若以赛亚欲表达“已婚之妇”。他可在三字中选其一【注3】

⑴Yaledah──查此字在旧约中只出现三次,如下:

a. 创34:4=女子(破瓦之身)。

b. 珥3:3=童女,与同节之稚龄“童子”相同,与同节妓女”有别。

c. 亚8:5=女孩,未及婚嫁之龄。

⑵naerah──此字在旧约共出现六十二次,其意义广阔,由稚龄之女孩至待守闺中未嫁之处女,或由女奴至已婚之妇及妓女与寡妇均在此系列,故此字实不足为用。

⑶betulah──在旧约这字也出现五十次之多,主要指“未婚之童女”,亦有指“有夫之妇”(如珥1:8),故此字亦有“瑕疵”。

由是观之,“almah”乃惟一可表达“未婚童女”之意的字,若此字义成立,一切在当时找历史应验的理论(如双应验论“无论“母子”如何配搭”)均告瓦解,因史无前例处女可产子的。

赛7:14之“弥赛亚应验论”的五大论据:

⑴“童女”(almah)字的意义(参上文)。

⑵此乃弥赛亚预言。

⑶“怀孕”非动词,那时该童女未怀孕。

⑷“兆头”(oth)指神迹。

⑸太1:23的“童女”(parthenos)指未婚童女。

赛7:14~17的“兆头”(神迹与预言)由“看哪”(即现代人的“留心听着”)启引出:

⑴有指定之“怀孕的童女”将生子,名叫以马内利(7:14)(应验在耶稣之诞生)。

⑵他将吃奶油与蜜,直至他知晓弃恶择善之时(7:15)(以童子的年龄比喻很快之时)(应验在732BC)。

⑶在他未知晓弃恶择善之先(即在吃奶油与蜜之时),你所憎恶的二王之地必被见弃(7:16)(应验在732BC)。

⑷神亦使亚述攻击犹大,是自选民国分裂以来未有那样大的攻击(7:17)(应验在586BC)。

⑸亚哈斯,你信这些事么?(内中有拯救亦有审判)

<-->

6. 这里是否指魔鬼堕落?

<->

经文:赛14:12~17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阿,你何竟从天坠落;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之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然而你必坠落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凡看见你的,都要定睛看你,留意看你,说:使大地战抖、使列国震动、使世界如同荒野、使城邑倾覆、不释放被掳的人归家,是这个人么。

赛14:12~17是一首挽歌,是以赛亚宣布巴比伦被神审判之诗歌,这歌可分二部份:

⑴14:4~11是巴比伦灭亡的预言。

⑵14:12~21是宣布那激动巴比伦侵略犹大国背后之邪恶势力,如何被神审判的原因与过程。这两大段(14:4~11及14:12~21)是首尾相连,不可分割。

不少学者视14:4~21全段是指亚述王西拿基立(705-686BC)(他与提革拉毗列色及撒耳根皆被称为巴比伦王)于689BC灭亡巴比伦王的预言(如E. J. Young; J. N. Oswalt; J. D. W. Watt)。可是据考究,14:4~21的话不可应用在历史人物身上(非如启导本),尤其是14:12~14的话,虽然巴比伦诸王(如尼布甲尼撒)是不信耶和华神的,但他们不会发出如14:12~14的狂言,因为他们是多神主义者,绝不会如此“冒渎”非自己所信奉的神,因为凡多神论者都不自称为与“至上者同等”。

以赛亚(如其它先知般)常喜用目前的形势代入另一时代的情况。如他以亚述的肆虐,代入末日敌基督残害选民的情形;又以选民从巴比伦的归回代入末世选民的归回;也如但以理及启示录将罗马帝国代入末日的敌基督国。故此作者在这里以巴比伦王的自骄,代入那控制巴王的空中掌权者撒但的自骄,巴王的仆倒也是撒但的仆倒,这也是预言双指性的原则,一指当时的历史情况,一指另同类的情况。

先知似是跨越一个历史人物的势力,而进入另一势力里。神学家A. Martin & J. Martin指出,在圣经中,神向撒但作出宣告时,有时是向他的工具发出的(如创3:15的“蛇”;太16:23的“彼得”;结28:1~19的“推罗王”)。撒但藏在工具之内,使人不易察觉他的存在,更不易察觉他的诡计。在这时神借着先知向世人解释那控制世人之堕落天使的“来龙去脉”,尤其是他堕落的因由与后果【注4】

W. C. Kaiser 举例说明,正如在弥赛亚预言的家族系列里(Messianic line),任何人在这家谱里皆有资格成为弥赛亚的影子。同样,在反对弥赛亚的系列里(anti-Messianic line),他们都是敌基督及撒但的影子,巴比伦王正是其中一个。故在赛14:12~17这高度夸饰言语中,只有部份可应用在巴比伦王的身上(另参推罗王“结28:11~19”及安提奥古四世“但11:29~35”为类同之一例子),而全段描绘是指那控制人犯罪之撒但的行径【注5】

<-->

7. 什么是灭亡城?

<->

经文:赛19:18
当那日埃及地必有五城的人说迦南的方言,又指着万军之耶和华起誓;有一城,必称为灭亡城。

本段(19:16~25)论及埃及将来在末世蒙恩的情境,可能是因为埃及善待选民之故而蒙恩(配合创12:3的原则)。埃及对选民有两副面孔,在历史上曾迫害犹太人(如出1~2章),但亦成为选民的避难所(如耶利米、耶稣父母)。将来他们蒙恩时,在埃及必有五座城(“五”代表数个,非只有五个)说起迦南话来(犹太语言,“犹太语热”),又命其中一城为“灭亡城”(此名古怪,与五城皆说犹太话的喜乐气氛相违)。

对此,学者意见有四:

⑴“灭亡城”的定名表示神曾审判过埃及,以作警示作用,

提醒居民勿忘记神的审判(如Aquila; Theodotion; NASB; NIV; KJV;和合本等)。

⑵将“灭亡城”一字修订为“公义的城”(如LXX; Vulgate; Syriac;死海古卷以赛亚本的译法)

⑶将“灭亡城”名字的字母稍改变成“太阳城”(irhahres)以示记念神是“公义的日头”(如RSV; MacArthur;启读本;现代译本)。

⑷将“灭亡城”改为“弥赛亚城”,表示弥赛亚在地上执掌王权,现今连埃及也取一城命名为“弥赛亚城”,以资纪念。

<-->

8. 这些天军及列王在何时被囚?

<->

经文:赛24:21~23
到那日耶和华在高处必惩罚高处的众军,在地上必惩罚地上的列王。他们必被聚集,像囚犯被聚在牢狱中,并要囚在监牢里,多日之后便被讨罪。那时月亮要蒙羞,日头要惭愧;因为万军之耶和华必在锡安山、在耶路撒冷作王,在敬畏他的长老面前,必有荣耀。

本段经文处在以赛亚书中的“小启示录”里(24~27章),那是发生在“到那日”之时,指“耶和华的日子”,在新约的启示下,这是指基督复临地上及在地上施行审判之时,那时神作出两项重大的审判: 天上的众军, 地上的君王。

“天上的众军”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指天上的星体(如赛34:4,40:26,45:12),二指天使(参王上22:19;代下18:18)。此处不是指天体,却是灵体,即犯罪的天使(参彼后2:4;犹6;启20:1~3)。这些犯罪的天使(连同他们的领袖撒但)在何时被囚,学者意见有三:

⑴在旧约时代,在神创造他们后,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他们才犯罪,有些只在囚牢中(参彼后2:4;犹6)。有些仍在人间(参太8:29),这是指那些被囚的天使(如E. J. Young)。

⑵在灾难时期(参启12:7~9),那是神摔倒撒但之时,有些天使在此时被囚(如Hengstenberg)。

⑶在弥赛亚国建立后(参启20:1~10),因为“多日之后”他们必“提堂”审判。“多日之后”是指“千禧国之后”,表示他们在千禧国建立时被囚,在千禧年之末被释放后再处罚(如W. C. Kaiser)。

第三意见较为合理,据其它经文记载,将来地上的列王必聚集攻击神的选民,至几乎国家灭亡,但他们向神求恩(亚12:10~14),神便应允他们的悔求,为他们出战,以弥赛亚及其军队克服他们的仇敌(亚14:1~3;启17:14,19:17~21),在锡安山建立国度(赛24:23,25:6~9;亚14:4~11)。在国度之末,撒但(首领,代表全部犯罪天使)被放出来,不久便遭神永远性的审判(赛24:22,启20:10)。C. A. Blaising谓“审判列国”这预言符合但以理(2:44~45,7:21~22、26~27)及启示录(17:12~13、17,19:14~18)的信息,这是发生在千禧年国建立的时候(启20:1~3),但千禧年完结后,这些天军及列王皆被扔在火湖里(启20:10、15)【注6】

<-->

9. 神为何将沉睡的灵浇灌选民?

<->

经文:赛29:9~14
你们等候惊奇罢;你们宴乐昏迷罢;他们醉了,却非因酒;他们东倒西歪,却非因浓酒。因为耶和华将沉睡的灵,浇灌你们,封闭你们的眼,蒙盖你们的头;你们的眼就是先知;你们的头,就是先见。所有的默示,你们看如封住的书卷;人将这书卷交给识字的,说:请念罢;他说:我不能念,因为是封住了。又将这书卷交给不识字的人,说:请念罢;他说:我不识字。主说:因为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所以我在这百姓中要行奇妙的事,就是奇妙又奇妙的事。他们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灭,聪明人的聪明,必然隐藏。

本段透露耶路撒冷受罚的因由,其一是因选民昏蒙(29:9~12),常顶撞神;二是对神只有虚伪的宗教造作(29:13~14),口不应心;神便将沈睡的灵浇灌下来,使他们昏睡不醒。因醒了也没有作用,这种将沈睡的灵浇灌下来是神对选民一种“任凭”、“放弃”的惩罚方法,他们已落在一个非受责打的光景里,只等候审判的降临(如法老被神刚硬其心般,参本书出7~14章那段解释)。

<-->

10. 以赛亚于此处似是弄错历史?

<->

经文:赛36:1~2
希西家王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上来攻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取。亚述王从拉吉差遣拉伯沙基,率领大军,往耶路撒冷到希西家王那里去;他就站在上池的水沟旁,在漂布地的大路上。

36:1记述在希西家王十四年时,亚述王西拿基立大军压境,来攻打犹大。希西家于729BC作王,第十四年就是715BC,这样便与西拿基立为王及攻击犹大的历史不吻合,因亚述史《西拿基立史志》记载,西拿基立在705至681BC年间为王,在701BC时才攻打犹大。与赛36:1及王下18:13的记录相违,对此矛盾,学者解释意见有二:

⑴十四年是文士抄写的错误,改为二十四年,因十四与二十四年的希伯来文字母一样,只是语音稍变而已。二十四年便是705年,也是西拿基立向犹大发动攻势的一年(如Oswalt; Grogan; Young; Archer)。

⑵十四是正确的,因希西家于729BC时与父亚哈斯同时作王,是摄政王(由729-716BC)(古犹大君王多喜此法),直至715BC,那时他才独自为王,于十四年时(即701BC)西拿基立来攻击犹大,这事与赛36:1所记毫无冲突(如E. R. Theile; W. Lasor)。

至于赛36:2的记载,那是西拿基立另一次攻打犹大的经过。在第一次西拿基立攻击犹大时,那时希西家倚靠自己的军力抵挡,不倚靠神,结果兵败,向亚述进贡(详情参王下18:13~16)。经此事,希西家学了教训,便回转全心全意倚靠神(参赛36:4~10、15,37:1、14~20),神给他一空前绝后的大拯救,一夜之间杀了亚述军十八万五千人(37:36)。故此,王下18:13~16所发生之事的记载,可插在赛36:1与36:2之间。

<-->

11. 秦国是否指中国?

<->

经文:赛49:12
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秦(原文作希尼)国来。

不少学者(如Gesenius; J. F. MacArthur; A. A. MacRac; J. A. Alexander; H. Bultema; V. Buksbazen; E. J. Young),尤其是中国学者(如徐松石)喜将秦国解作中国,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上文道及,神的仆人将选民从四面八方召回(参49:8~11)(中国虽有犹太人移居,但人数不多),对当时的读者来说,秦国是他们所熟悉的地点,他们亦深知那里有自己同胞居住。

查“秦国”原文Sinim 是指埃及南部的Syene(即结29:10的“色弗尼塔”),接近古实边界(参结29:10;30:6),靠近伊里芬丁岛(Elephantine 即现在的Aswan。考古学家于1903AD 在Syene 掘出著名的Elephantine碑文,其中记载在主前5世纪已有犹太侨民集居于此地。死海古卷的以赛亚书在此处也指秦国是Syene【注7】

<-->

12. 什么是“延长年日”?

<->

经文:赛53:10(全段53:10~12)
耶和华却定意(或作喜悦)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或作他献本身为赎罪祭)。他必看见后裔,并且延长年日,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

53:10~12透露神仆弥赛亚受苦的奥秘,并补充上文(53:6)的解释,原来是神定意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为了使他成为赎罪祭(53:10上,参利5:16),藉此:

⑴他能开启赦罪的恩源,故神便能看见自己代罪的果效,达至他的后裔(指信徒)。

⑵他能延长自己的年日(中漏译“自己”)。这是指弥赛亚为罪代死之后,他却能看见自己的年日,表示他能从死里复活过来,因为惟有死后复活才能看见自己的年日,这是神所喜悦的事,故此弥赛亚的工作大有果效,亨通无阻(53:10下“亨通”在52:13译“通达”,在书1:7~8作“顺利”)【注8】

<-->

13. 此节是指什么时代?

<->

经文:赛65:20
其中必没有数日夭亡的婴孩,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死的仍算孩童,有百岁死的罪人算被咒诅。

此一节继续上文(65:17~19)所论,作者以二个“看哪”(hinneh)引介将来两个特别的时代。第一个“看哪”(65:17上)引出新天新地之时;第二个“看哪”(hinneh, 65:18下,中漏译)引出禧年国度的时代(“看哪,因我造耶路撒冷为人所喜”)。在禧年国时代,整个世界在地理、政治、福利各方面均有前所未见的改善,以致人的寿命延长甚多,所以说百岁寿夭的仍算孩童,正道出这时代特殊情况。故可按字义来解释,因先前“伊甸园世界”(洪水前)时,人的寿命异常长,此处只是伊甸园世界的“重现”,不用灵意解释本段经文。

W. C. Kaiser谓,圣经启示世界有今世(this age)与“来世”(age to come)之区分,主在今世已毁坏来世的权能(路11:20;来6:5)。表示来世的权能,已在今世显现,即来世彰显在今世里。同样,禧年国也彰显在永远境界里,故此先知以赛亚便将这两个境界置在一起,他先介绍永远境界,再介绍彰显在永远境界的禧年世界【注9】

<-->

书目注明

<->

【注1】E. J. Young, "Isaiah,"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I, Eerdmans, 1972, p.291.
【注2】G. L. Lawlor, Almah, Virgin or Young Woman, Regular Baptist Press, 1973, pp.20-22.
【注3】R. Niessen, "The Virginity of the ALMAH in Isaiah 7:14," Bibiotheca Sacra, Apr-June, 1980, Voe.137:146, pp.144-146.
【注4】A. Martin & J. Martin, Isaiah, The Glory of the Messiah, Moody, 1983, p.73.
【注5】W. C. Kaiser, More Hard Sayings of the Old Testament, IVP, 1992, pp.238-239.
【注6】C. A. Blaising & D. Bock, Progressivl Dispensationism, Bridgepoint, 1993, p.275.
【注7】J. F. A. Sawyer, "Isaiah," Daily Study Bible Series, II, Westminster, 1986, p.123.
【注8】F. D. Lindsey, "The Career of the Servant in Isaiah 52:13~53:12, "Bibliotheca Sacra, Jan-Mar,1983, Vol.140, no.557, p.32; M.F. Unger, Unger's Bible Handbook, Moody, 1967, p.336.
【注9】W. C. Kaiser, Hard Sayings of the Old Testament, IVP, 1988, pp.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