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释雅歌的是是非非,何以评论?
<->雅歌书文学体裁独特,圣经学者对之有不同的释法,兹分述如下:
⑴寓意法(Allegorical)——指雅歌书的故事为虚构的,是喻耶和华与以色列的爱情;以色列如耶和华之新妇,得神所爱。是大部份犹太学者的看法(如Rashi)。
⑵预表法(Typical)——故事是真实的,但暗指基督与教会的感情;教会如基督之新妇,得主所爱。是多数保守派学者的看法(如Hengstenberg、Keil、Raven、Unger等)。
⑶戏剧法(Dram tic)——故事为一出演剧,书中的牧人不是所罗门,而是书拉密女的爱人;书拉密女坚守贞洁,严拒所罗门之引诱,后来重回她爱人之怀抱。此法先为保守派学者F. Delitzsch提倡,复得O. Zoeckler推行,后亦得保守派与新派学者(如Ewald、S. Driver)所重视。
⑷字面法(Literal)——本书最基本的信息是,以一段历史故事显示男女爱情之真挚与忠贞,尤是“婚姻式”的爱情。基于本书之文学特色,是保守派内以正意分解圣经者之观点(如E. J. Young,S. M. Lehrman,H. H. Rowley)。笔者认为以此法解释雅歌书为正确。
在旧约正典雅歌是在五经卷里(Megilloth;其它四经卷是路得记,以斯帖记,传道书,哀歌),犹太人在逾越节期间颂读此书,称之为“至圣所”【注1】。
<-->2. 雅歌的故事如何重整?
<->本书之故事颇为零碎,乍看起来似乎不属任何故事格式,故学者对此有各种论点。
⑴情歌集(Anthology of Love Songs)——据此论,雅歌是一本情歌集,是当时流行的一些抒情散文,因杂乱无章,被编者集于一卷内(如Eissfeldt,R. Gordis)。
⑵牧人说(Shepherd Hypothesis)——此说在故事内找出一位第三者;即加利利省一牧人,与书拉密女已有婚约。当所罗门北巡加利利时,曾拟征此女充为后宫妃嫔,向她威胁利诱,但终不为所动,所罗门怅然回宫,书拉密女也得与其未婚夫(或恋人)“有情人终成眷属”(如S. R. Driver,Ewald)。
⑶俗恋曲(Erotic Hypothesis)——这理论认为本书仿巴勒斯坦之外邦(叙利亚或埃及)淫恋故事。好色之徒在友人婚娶之夜唱出,作为庆贺之用(如Wetzstein,Budde,Sellin,Pfeiffer,Goodspeed,Cassuto,Renan)。
⑷情剧幕(Love Drama)——从书的题材与文体可鉴定本书是所罗门早年时期的一段“罗曼史”。所罗门登位后不久便与埃及结亲盟(王上3:1),当时约二十岁(王上3:7;“幼童”二字非指小孩年纪,却是“不成熟”之意)。他早年曾熟读埃及情书,亦曾在乡间有过追求书拉密女的一段爱情,故他的雅歌书全是按当时埃及情歌之风格而写成,是一本爱情剧幕故事【注2】。
本书实是数幕爱情剧,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情话集,而剧幕有极美之剧本(Plot)(但不能用二十世纪编剧技巧批判)。兹将剧情简述如下【注3】:
所罗门有一葡萄园,位在耶路撒冷以北约五十里的以法莲山上(歌8:10),他雇一家人看守(歌8:11),夫妇二人,二子(歌1:6)及二女,其一是书拉密女(歌6:13),另有一妹(歌8:8)。书拉密女在家中不被宠爱,她结实黑美(歌1:5),她的兄长(非亲骨肉)使她看守葡萄园(歌1:6),擒捉狐狸(歌2:15),兼放羊(歌1:8);因在外工作日久,她的皮肤黝黑,无人料到她的真美。
一天,有一英俊之牧人路经葡萄园,他是所罗门化装的,看到书拉密女,便一见钟情。她以为他是邻近之牧人(歌1:7),但他却向她表露爱意(歌1:8~10),并要为她装饰其美(歌1:11)。她亦为他倾倒,彼此相恋起来,他离开时应许必复临迎娶她。
他走后,她为他魂牵梦系,夜不成眠(歌3:1),到处寻访他的踪影(歌3:2~3),结果他如所许以王的身分回来迎娶她(歌3:6~11),在婚娶之夜互吐相思爱慕之情(歌4:1~5,7:1~8:4)。
这故事在书中以五幕情剧“演出”,可用下图析代述:
相恋 | 相访 | 相悦 | 相寻 | 相亲 | |||||||||||
1:1~2:7 | 2:8~3:5 | 3:6~5:1 | 5:2~6:3 | 6:4~8:14 | |||||||||||
追 求 |
自 辩 |
密 谈 |
良 人 到 访 |
良 人 邀 游 |
良 人 遭 拒 |
乡 女 找 寻 |
良 人 真 相 |
表 露 爱 慕 |
表 露 婚 意 |
良 人 到 访 不 遇 |
乡 女 起 来 寻 找 |
找 不 到 因 思 成 病 |
良 人 之 思 慕 |
婚 夜 之 思 慕 |
乡 女 之 真 相 |
1 : 1 | 4 | 1 : 5 | 6 | 1 : 7 | 2 : 7 |
2 : 8 | 9 | 2 : 10 | 14 | 2 : 15 | 17 | 3 : 1 | 5 |
3 : 6 | 11 | 4 : 1 | 6 | 4 : 7 | 5 : 1 |
5 : 2 | 6 上 | 5 : 6 下 | 7 | 5 : 8 | 6 : 3 |
6 : 4 | 13 | 7 : 1 | 8 : 4 | 8 : 5 | 14 |
第一幕 | 第二幕 | 第三幕 | 第四幕 | 第五幕 |
3. 本书解释重点之困难在哪里?
<->雅歌是本不易明了之书,不是因为释法众多,或读者灵程不深,不能把书灵意化【注4】。本书的文体结构是“剧幕式”(Dramatic)。而非“年代演进式”(Chronological);凡剧幕式的故事皆以对话(Dialogue)为主,故本书最大之困难在于如何决定哪节、哪段、是谁说的,遂产生不同的情爱剧幕【注5】。下列是一个值得参考的“编剧”【注6】:
经文 | 书拉密女 | 所罗门 | 耶路撒冷女子 |
---|---|---|---|
一、第一幕 (1:2~2:7) |
|||
1:2~7 | 1:8 | ||
1:9~11 | |||
1:12~14 | |||
1:15 | |||
1:16~2:1 | |||
2:2 | |||
2:3~7 | |||
二、第二幕 (2:8~3:5) |
|||
2:8~9 | |||
2:10~15 | |||
2:16~3:4 | |||
3:5 | |||
三、第三幕 (3:6~5:1) |
|||
3:6~10 | |||
3:11 | |||
4:1~15 | |||
4:16 | |||
5:1上 | |||
5:1下 | |||
四、第四幕 (5:2~6:3) |
|||
5:2上 | |||
5:2下 | |||
5:3~8 | |||
5:9 | |||
5:10~16 | |||
6:1 | |||
6:2~3 | |||
五、第五幕 (6:4~8:16) |
|||
6:4~7 (对书拉密女) |
|||
6:8~10 (对耶路撒冷众女) |
|||
6:11~12 | |||
6:13上 | |||
6:13下 | |||
7:1~9上 | |||
7:9下~10 | |||
7:11~13 | |||
8:1~3 | |||
8:4 | |||
8:5下 | |||
8:5下 | |||
8:6 | |||
8:7 | |||
8:8 | |||
8:9 | |||
8:10~12 | |||
8:13 | |||
8:14 |
4. 所罗门妃嫔无数,怎能写出雅歌的纯洁爱情故事?
<->据王上11:3记载,所罗门有后700,妾妃300;又歌6:8~9,说他有60王后,80妃妾,及无数妃嫔,如此他怎能写出这部纯洁爱情故事来?
对这问题,学者有数个意见表达:
⑴所罗门虽有1000的后妃,但在圣灵引导下,他仍能写出一个纯洁的爱情自传。从这本自传(雅歌)可见,他存着些微后悔之心,警惕读者勿像他犯了许多爱情上的错误行为(参歌2:7,3:5,8:4)【注7】。
⑵所罗门撰着雅歌乃是他与第一位妻子新婚不久,故此“我的佳偶,我的妹子,我的新妇”等字句是描写他的首任妻子,可惜后来为了其它原因,包括政治方策,以致堕落多妻的生活里【注8】。
⑶现代人不能用一夫一妻制度的眼光看古代的君王,我们必须接受古代的社会架构与风俗文化。雅歌写成的年代是所罗门为王不久之后的日子,那时他虽然已有60王后、80妾妃,可是对婚姻观念仍存着一种纯洁的态度,故有雅歌的著成。
<-->书目注明
<->
【注1】J. F. MacArthur, MacArthur's Study Bible, Word, 1997, p.940.
【注2】埃及学学者J. A. Wilson (The Culture of Ancient Egypt, Phoenix, 1956)及William K. Sim pson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E gypt, Yale, 1972)等的研究结果皆认为雅歌书的情调与埃及情剧、格式无异样。此点圣经文学家R. G. Moulton (The Literary Study of The Bible, London Bagster & Co., 1899, pp.207-221)及Leland Ryken, (The Literature of the Bible, Zondervan, 1976, p.217-230)也有同感。
【注3】H. A. Ironside, Lectures on the Song of Solomon, Loizeaux, 1950, loccit.
【注4】中文释经家,如贾玉铭之《圣经要义》,卷四,弘道,1969, 1917~1918、1927~1928;倪柝声着《歌中的歌》,台湾福音书房,1969年;于素心着《雅歌的默想》,宣道书局,1962年,1-16页;或史祈生着《圣经综要》(上),宣道书局,1970年,108页;均主张读者之“灵程”是解释此书之秘钥。
【注5】在各类解释“雅歌书”的注释书中,不少人曾对“语者是谁”作不同的分析,笔者参阅不少“自编”的剧幕,亦曾揣臆个中情景,一些的“编剧”相当“动人”(“动脑”)(如S. Craig Glickman, A Song For Lovers, IVP, 1976, pp.155-170)。读者可在较好解释“雅歌”的释经书中“揣测”智慧书困语271不同的情调。
【注6】略修订J. Hudson Taylor, Union And Communion, Moody, n.d. (c.1914), pp.11-123.
【注7】如J. C. Lancy, p.122.
【注8】J. S. Deere, "Song of Songs," B K C, Victor, 1985, p.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