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我”是指谁?
<->经文:箴8:22~31
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从亘古,从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没有深渊,没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耶和华还没有创造大地,和田野,并世上的土质,我已生出。他立高天,我在那里;他在渊面的周围,划出圆圈。上使穹苍坚硬,下使渊源稳固,为沧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过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踊跃在他为人豫备可住之地,也喜悦住在世人之间。
本段经文与上文(箴8:1~21)的“我”是同一个“我”,都是智慧的化身。在本段里提及“我”在创造之前早已存在(箴8:22~26);在创造时,“我”已出现(箴8:27~29),“我”也是创造万物的工程师(箴8:30~31)。可见这个“我”显然拥有惟神独有的特性:永恒、大能、智慧。在宇宙中,惟有基督才有此特质,也就是说本段经文是用诗意文字描写一个全智全能的智慧师。在新约时代,此智慧师就是耶稣基督,正是保罗在西2:3所言:“所积蓄的一切智能知识,都在他(基督)里面藏着”。
<-->2. 人的灵是指什么?
<->经文:箴20:27
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
人的灵是指什么?在此有二个不同意见:
⑴指良心——称为“人里面的神”(G od in m an),是神放置在人心中的“监察器”,监管人的言行,将来人要在神面前交账,那便无可推诿(参罗1:20、21、32;徒14:16、17)【注1】。
⑵指人生命里的灵——创2:7记载神将灵吹入人里头,使人与动物百兽区分。“灵”是一个本能,惟人独有,靠之,人可以与神相交,认识神、事奉神、享受神(参传3:11)。于此,箴言作者谓人的灵是神放置在人心中的灯,监察人的内心(“监察”一字在箴2:4译“寻找”、“搜求”,原意是“挖掘”),使人能靠着神的光引,行得正、站得正,循规蹈矩,不会行差踏错,误入迷途(固然人犯罪后,此灯光忽明忽暗,有时更熄灭了)。
<-->3. 什么是“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经文:箴25:11
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箴25:11的格言有一美丽的历史背景:
古代君王宴请功臣时,在桌上放置一银丝打造的水果篮,内中盛满精金制造的小苹果,席间分给同坐的功臣以资奖励。所罗门以合宜的话比作银网子里的金苹果,表价值非凡,且给功臣领受【注2】。
<-->4. 什么是“把炭火堆在别人头上”?
<->经文:箴25:22
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耶和华也必赏赐你。
恩待仇敌(箴25:21)莫如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会得神之赏赐(箴25:22),然而什么是把炭火堆在仇敌头上?
解答有四:
⑴炭火代表审判,以“炭火堆在仇敌头上”是指神的审判必临到仇敌身上,因为他们拒绝基督徒的爱心(代表人:初期教父之见,如屈梭多模,近代学人有R. Haldane、C. Hodge、J. Murray等)。
⑵炭火象征羞辱,全句指仇敌向信徒所作的逼迫,是一件公
开性的侮辱信徒,但神必为信徒申冤报应(代表人:后期教父之见,如奥古斯丁,近代学人有E. H. Gifford,J. Moffatt,A. J. McClain,A. T. Robertson,F. Godet,Sanday & Headlam ,W. Wiersbe,E. F. Harrison,Sanday & A. Headlam等)。
⑶此言原是埃及人的一种宗教风俗,当有人为自己的罪懊悔时,便将炭火堆在自己头上,表示忏悔。故此基督徒用爱心对待仇敌时,就如同用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使他受感动而产生懊悔的心来(代表人:J. F. MacArthur,B. K. C.)。
⑷查“堆在”(箴25:22)原文hoteh,意“拿走”、“拔出”,动作是"take away" “取去”,非“放在”(put on)(如诗52:5同字译“拿去”:赛30:14译“取去”)。全句原意是从仇敌头“上”(al)拿去炭火,这是善举,使他自觉羞愧而后悔。阿拉伯(包括埃及)俚语谓:“人在盛怒时,头上有如炭火焚烧”。今为仇敌而行善解怨,是神的爱充满敬畏神者才能行出来的【注3】。
最后一说似较合理,因这是所罗门的忠告,而他与埃及文化有莫大的接触【注4】。
<-->5. 这两节经文前后矛盾,何解?
<->经文:箴26:4~5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
这两节经文指出,在不同环境与场合,要用不同方法回答别人的话,这便需要有高度的智慧。如古语云:遇桀纣动干戈,遇文王兴礼乐;亦有“遇上能诗尚礼的,则以诗礼应之;遇上恶行霸道的,则以恶霸应之”。
⑴箴26:4——设若有人胡言乱语反对你宗教的信仰,切勿与他认同,否则便如瞎子领瞎子般。彼前3:9说:“不要以辱骂还辱骂”正是这道理。
⑵箴26:5——设若有人以愚昧之言相对,则可用其言回答之,有点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道理。其实本节的原文与中文译本有些微差异,原文是“对愚妄人说话要针对他的愚妄而说”(answer the fool acording to his folly),其意义便显而易见了。这样的回答使他无言以对,免得他自以为是(“自以为有智慧”)。
<-->6. 亚古珥是谁?
<->经文:箴30:1
雅基的儿子亚古珥的言语,就是真言。这人对以铁和乌甲说……
亚古珥是雅基之子,这二人的名字在旧约没有出现过,遂引起学者不少臆测:
⑴亚古珥是所罗门的别名,雅基是大卫(犹太拉比传统之见,如Rashi,Aben Ezra)。
⑵有将雅基照字义译,不作专有名词的音译。“雅基”意“顺服者”、“敬虔者”。而亚古珥是利慕伊勒(箴31:1)的兄弟。全句是“敬虔者之子亚古珥……”(如Zockler)。
⑶“雅基”另一字意是“口拙者”。古代的“口拙者”是老师的别名。“亚古珥”是“召集人”之意。(参箴6:8;10:5同字译“聚敛”)。古代“召集人”亦是老师的别名,全句意说:“口拙者之子,召集人的言语”(如Jerome)。
⑷亚古珥是所罗门王宫里的一位智慧人,可能曾是所罗门王的老师之一(参箴22:17;王上4:30,31)【注5】。
<-->7. 利慕伊勒是谁?
<->经文:箴31:1
利慕伊勒王的言语,是他母亲教训他的真言。
利慕伊勒可能是:
⑴亚古珥(箴30:1)的兄弟。
⑵所罗门王的别名,意“奉献给神”(传统之见)。
⑶马撒地的王,“马撒”是“言语”,全句是如此译出:“马撒王利慕伊勒”,他母亲教训他的真言”,因所罗门之母拔示巴是外邦赫人(撒上11:6),不一定有这样美好的箴训,教训其子如何选择贤妻良母及其它为王之道。
<-->书目注明
<->
【注1】C. Bridges, An Exposition of Proverbs, A P& A, n.d., p.314; C. H. Toy, "Proverbs," ICC, T&T Clark, 1970, p.395; D. Kidner," Proverbs," TO TC, Tyndale, 72, p.140.
【注2】C. Roy Angel, Baskets of Silver, Broadman, 1959, p.62.
【注3】T. H. Gaster, Myth, Legend and Custom in the Old Testament, Harper, 1969, pp.805, 867.
【注4】Charles Hodge, Commentary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Eerdmans, 1976, p.404.
【注5】与J. F. MacArthur, MacArthur's Study Bible, Word, 1997, p.919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