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 <->

列王纪上、下与历代志上、下,均是在国亡后写成的书卷前者(王上、下)写在国亡后的被掳时期,后者(代上、下)写在国亡后的归回时期。两书卷虽记载相同历史事迹,但彼此间矛盾众多,可幸多在数字方面:如作王登基年代日期、在位长短、兵马数字等,但经明白当时的处境后,就不难解释。

<-->

1. 亚多尼雅因抓坛角可免死,但约押抓坛角仍被杀,何解?

<->

经文:王上1:50
亚多尼雅惧怕所罗门,就起来,去抓住祭坛的角。

王上1:53
于是所罗门王差遣人,使亚多尼雅从坛上下来,他就来向所罗门王下拜,所罗门对他说:你回家去罢。

王上2:31
王说:你可以照着他的话行,杀死他,将他葬埋,好叫约押流无辜人血的罪不归我和我的父家了。

犹太传统认为祭坛的四角是最神圣之处,也是神之权能与恩典的代表(参摩3:14),凡误杀人者,若能摸此角皆获赦免(出21:14),故此习俗常遭人滥用。传说提比留该撒曾为此烦恼,因太多罪犯用此获大赦,后来便废除此恩惠【注1】。大卫膏立所罗门为王(王上1:30、39),大卫第四子亚多尼雅见王位无望,亦惧怕皇弟(王上2:21)所罗门杀他,遂抓住坛角求保命(王上1:50),即被贬为平民(王上1:53“你回家去罢”之意义)。然而亚多尼雅手下之将军约押逃命至祭坛角那里(王上2:28),却被抓下杀死(王上2:34)。因为约押有蓄意杀人之罪(王上2:32),故此习俗(出21:14)不能保住他的命。

<-->

2. 所罗门套车的马有四万或四千?

<->

经文:王上4:26
所罗门有套车的马四万,还有马兵一万二千。

代下9:25
所罗门有套车的马四千棚,有马兵一万二千,安置在屯车的城邑和耶路撒冷,就是王那里。

王上4:26记载所罗门套车的马有40,000“棚”(ureoth,中漏译;参任何英译本。注:和合本于此处与代下9:25作比较看不出问题,只有英译本才看出。和合本译者或许看出问题,不知如何处理,索性连“棚”字也不译进去),而代下9:25所记只有4,000棚,两者间显然有出入。

依两段经文皆记马兵12,000,按比例计算,如下图:

套车棚与马兵比例
经文套车棚马兵比例
王上4:2640,00012,000棚多兵少(40:12)
代下9:254,00012,000棚少兵多(4:12)

按王上4:26记,12个士兵分用40个棚,平均每兵负责的范围是3.3棚;而按代下9:25记,平均每兵的范围是0.33棚,是较为合理的。

<-->

3. 所罗门没有挑选以色列人服苦?

<->

经文:王上5:13
所罗门王从以色列人中,挑取服苦的人,共有三万。

王上9:22
惟有以色列人,所罗门不使他们作奴仆,乃是作他的战士、臣仆、统领、军长、车兵长、马兵长。

王上5:13记所罗门挑取以色列人服苦役,而王上9:22却说没有。因王上5:13所指是“作劳工的人”(hammas,中译“服苦的人”);而王上9:22所说是指所罗门没有将他们当作“奴仆”办(mas-obed,意“奴隶”)(参王上9:21)【注2】,使他们作上战场打仗之人。

<-->

4. 径与围的比率不能产生的数值,何解?

<->

经文:王上7:23
他又铸一个铜海,样式是圆的,高五肘,径十肘,围三十肘。

不少经评家谓王上7:23的量度不能与数学的π值(3.1415)相和,是记录上的错谬。因按数学原理,圆周=π×直径,此处即30=π×10,但此程序的结果是30=31.415,那是不相等的。

表面看来,经评家似是言之有理,但他们忽略了王上7:26所说的“海厚一掌”,“海”即大铜盆,它的圆周有一掌之厚的阔边,如此即可将圆周的量度推至合31.415的肘度。

<-->

5. 在国家分裂时,是否有一支派未被分派?

<->

经文:王上11:32
我因仆人大卫,和我在以色列众支派中所选择的耶路撒冷城的缘故,仍给所罗门留一个支派。

先知亚希雅将衣服撕裂成十二片,将十片给耶罗波安(王上11:31),却说给所罗门留下一个支派,那么第十二个支派去了哪里?

原来这是读经时的一个错觉,神的意思是祂给所罗门一个支派,加上所罗门自己的支派便构成十二支派了。所罗门是属犹大支派,留给所罗门的是便雅悯支派,如王上11:36言:“还留一个支派给他的儿子,使我仆人大卫在我所选择立我名的耶路撒冷里,在我面前长有灯光”。而耶路撒冷是在便雅悯支派的境地内(书18:16),这是神的应许,耶路撒冷便永为犹大的首都。王下12:21清楚说明,有两个支派支持所罗门之子罗波安,那是犹大和便雅悯。

<-->

6. 神人蒙老先知诓哄竟丧命,何解?

<->

经文:王上13:18
老先知对他说: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样;有天使奉耶和华的命,对我说:去把他带回你的家,叫他吃饭喝水;这都是老先知诓哄他。

王上13:24
他就去了;在路上有个狮子遇见他,将他咬死,尸身倒在路上,驴站在尸身旁边,狮子也站在尸身旁边。

神人谴责耶罗波安王在伯特利崇偶,耶罗波安大怒下令捉拿神人,手却变枯萎。神人治愈耶罗波安,王拟以盛宴招待,神人坚拒不去,谓神嘱咐他不能同意王的迷信行径(王上13:1~10)。

有位老先知,在伯特利得悉此事,找着神人,请他回家用饭,神人不肯前往(王上13:11~17)。老先知诓哄说获得启示,谓神许之,神人遂去了(王上13:18~19)。席间,老先知告诉神人,他违背了神命必客死异乡(王上13:20~22)。神人走后,果然被猛狮咬死(王上13:23~ 25)。老先知收尸埋葬后,为他哀哭了一场(王上13:26~ 32)。

神人之死,是因受了老先知的欺骗,含冤而终。表面看来似是老先知之错,我们也替神人喊冤,解释如下:

⑴老先知听闻神人的神迹(代表神人权柄),不知真伪,遂试验他是否为真先知。

⑵神人能行神迹,表示神给他替神办事之权柄,他应知神的命令不会朝秦暮楚,出尔反尔。

⑶老先知邀请他回家用饭时,神人应先向神求问,是否已收回先前的嘱咐,准许他返回伯特利。

⑷老先知找到答案,他认为神人顺服神的吩咐不够坚定,易改弦易辙,以后怎可传达神的话?若此风一长,神话语的权威也连带受影响,影响老先知在伯特利的事奉。

⑸若神人非真心顺从神的吩咐,他所责备耶罗波安的话也不知是真是假了。

⑹神人之死表示神旨不可抗拒(如摩西不能入迦南)。

⑺教训:神人面对耶罗波安之勇气可嘉,他亦准备为神舍己。神让他目睹神迹出现,后来他又坚拒王的邀请和赏赐,不畏权势,不贪富贵,表现令人产生景仰与爱慕。但他对神的吩咐应该绝不怀疑,需确认神的旨意不会朝令夕改。当他确知神的旨意后,不应因人的劝告而违背神的命令。故此,神人对神忠诚有余,处事智慧却不足了。

<-->

7. 难道大卫只有一件罪行?

<->

经文:王上15:5
因为大卫,除了赫人乌利亚那件事,都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一生没有违背耶和华一切所吩咐的。

代上21:8
大卫祷告神,说:我行这事大有罪了;现在求你除掉仆人的罪孽;因我所行的甚是愚昧。

王上15:5所说的是“整体说法”(generalization),非说他没犯其它的罪;如乔布“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伯1:1),也非说他从来没有犯过罪。或如学者N. L. Geisler谓王上15:5中的“除了赫人乌利亚那件事”一言,并不在一些抄本(如梵蒂冈抄本)【注3】

<-->

8. 约沙法有没有与亚哈谢合作?

<->

经文:王上22:47~49
那时以东没有王;有总督治理。约沙法制造他施船只,要往俄斐去,将金子运来;只是没有去;因为船在以旬迦别破坏了。亚哈的儿子亚哈谢对约沙法说:容我的仆人和你的仆人坐船同去罢;约沙法却不肯。

代下20:36~37
二王合伙造船要往他施去,遂在以旬迦别造船。那时玛利沙人、多大瓦的儿子以利以谢向约沙法预言说:因你与亚哈谢交好,耶和华必破坏你所造的。后来那船果然破坏,不能往他施去了。

代下20:36记约沙法与亚哈谢合作造船往他施去取金,但先知以利以谢视此合作不可行,因亚哈谢是恶王,并预言此事必告吹,果然应验(代下20:37;王上22:48)。此事过后,亚哈谢欲与约沙法再度合作造船,但约沙法不肯(王上22:49)。是因约沙法是个好王,且有以利以谢的劝谕,并看见预言的应验,及深知亚哈谢因贪金而造船,便不肯再与他合作。故此,王上22:49与代上20:36~37是记二王合作前后之事。

<-->

书目注明

<->

【注1】J. Gray, I, II Kings, Westminster, 1970, p.96.
【注2】N. L. Geisler, When Critics Ask, Victor, 1992, p.182.
【注3】同上书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