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哈該(意「神的節日」)為歸回時期之先知。其身世不詳,無從稽考,按2:3推論,他可能曾見耶路撒冷聖殿之宏偉。耶城被滅後,他被擄到巴比倫(586 B. C.)(亦可能他生於被擄的猶大家庭中),現今得波斯王古列恩准歸回祖國,重建聖殿(536 B. C.),他一定莫大興奮,是時他已是六十餘歲之老人;在他鼓勵之下,歸回之民起來完成了建殿工程。

歸回之餘民起初(536 B. C.)相當努力重建聖殿(參拉3章),但因撒瑪利亞人之攔阻,他們竟然怠工不建凡十六年之久(參拉4章)。在此期間,他們便集中精力重建自己家園,越建越美,越圖舒服與享受,諸多藉口(該1:2、4)把建造神殿之事忘卻了(該1:2、4、9)。

神為了要教訓他們,因此把祝福暫緩(該1:6、9~11,2:16~19),使他們能得醒覺,更在他們余民之中興起兩名先知,即哈該與撒迦利亞(拉5:1),向他們傳神的話,激勵他們復工重建。當時在波斯國也是極為紛亂之時代, 古列死後(529 B. C.),國內爭權奪位,腥殺之風四起。古列之子甘拜斯(Cambyses)被刺殺(有說自殺),因無子嗣,國位轉交其婿大利烏。此人對猶大人好感, 故把前重建聖殿之禁令撤消(521 B. C.)。此時哈該蒙召(520 B. C.),大力鼓吹重建,四年後(516 B. C.)大工告成(拉6:14)。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三人均是歸回時期的先知。這三本書應同時與三本歸回時期之其中兩本史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同看,這樣才能一窺全貌。 (本書參考經文:拉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