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哈巴谷(意「被懷抱者」)為猶大王約雅敬時之先知。因書內第三章屬詩歌之體裁及滿有利未人之語氣,這可能暗指他是供奉聖職的利未歌頌團團長,但此點無從證實。除此外,有關他身世的史實無從知曉,可是有關他身世的傳說卻比任何先知為多。

當約雅敬王時,猶大國在巴比倫如猛虎餓狼垂涎欲滴下,已漸近滅亡之關頭;其父約西亞原為一時之賢君,可惜一時之誤,不聽先知耶利米之忠言,終在米吉多疆場被埃及王所殺(參王下23:29及耶利米書背景);其子約雅敬繼位,此人昏庸無能,只顧個人之淫樂,無力挽回國家頹運。

是時巴比倫初興,先滅亞述國(612 B. C.),再敗埃及國於米吉多平原(609 B. C.),復把猶大改為其傀儡國,立約雅敬為藩屬(609 B. C.)。三年後(606 B. C.),約雅敬叛巴比倫(王下24:1),巴比倫王復臨耶京(606B.C.),怒滅猶大,把一干人帶走(參但1:1)。

哈巴谷眼看祖國之罪行放肆無忌,毫無公道正直,而神好像掩目不看,掩耳不聞他的痛苦哀求:他質問神之公義何在(哈1:3~4),然而竟看到神藉著巴比倫滅了猶大的罪行(606 B. C.),他又非常驚奇,雖然神到底聽他禱告,懲戒猶大:但他仍不明白的是,巴比倫人性情兇惡,毫無人道可言;猶大罪孽雖重,比較上仍沒有巴比倫那麼瘋狂殘暴,為何神竟然用那有「更大的罪行」滅那有「較少的罪行」呢?他內心之掙扎使他甚不平安,直到神啟示真相後,他才大徹大悟,故修此書,更以頌神詩一首為書之結語。 (本書參考經文:王下23:34~24:7,代下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