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本書之歷史背景與著述日期有密切的關係。俄巴底亞(意「神的僕人」或「神之崇拜者」)為常用之名字,其人身世不詳(猶大史家約瑟夫以他為亞哈之家宰,但此說甚不可靠;參王上18:3~4)。
若據書之內容與猶大史作共同考究,下面之歷史背景可重建起來。當約蘭為王時,非利士人與阿拉伯人聯合攻擊耶路撒冷(參代下21:16~17),原是與猶大國為手足之親的以東人(以東為以掃之後裔,猶大為雅各之後裔),雖在大衛時服役於猶大,在此時趁機反叛。他們對待猶大之殘忍,幸災樂禍之態度,落井下石之行動,便遭先知嚴重的預告刑罰。
據考究,以東人為以掃家(創25:30),猶大人為雅各家(創29:35),兩家為骨肉之親。以掃因以一碗紅豆湯的代價輕視長子的名份而遭神所惡,然而神並未偏待他們,賜他們西珥山為業,並吩咐雅各尊重他們(申2:4~7),又讓他們進入「耶和華的會」(申23:7~8);照理他們應當一邊敬拜神,一邊愛護弟兄。
以東人居住於巴勒斯坦極南端之西珥山區,以「彼特拉」(Petra,意「堅固」;此城又名「土拉」[Sela」)為首都,他們有高山屏石為天然保障,故行事驕狂,當以色列人出埃及經過四十年,往迦南進發,須經以東地(申2:5~6),向之借道不允(表現敵意),所以以色列人只能繞道而行(民21:4)。他們雖曾在掃羅時代(撒上14~47章)、大衛朝代(撒下8:13~14)、所羅門朝代(王上11:14~22)服役於以色列國,然屢伺機報復;故於約蘭王朝(845 B. C.)及猶大被滅時(586 B. C.),兩度以極殘忍之手段趁機報仇。
312 B. C.時,亞拉伯之「尼八達族」(Nabateans)曾滅亡以東族,如俄巴底亞之預言。迨後, 他們轉居於猶大之南以土買地(Idumaea)。在馬加比時期(126 B. C.),被約翰許爾堪(John Hyrcanus)所制服。羅馬時期(47 B. C.),該撒朱理安(Julius)立安提帕(以土買人)為以東地之巡撫;又於37B.C.立大希律為以東王。主後七十年,以東人與猶太人聯盟反抗羅馬政權,終被羅馬完全滅跡。以東族從此在歷史上消失,正應驗俄巴底亞的話(10、18節)。 (本書參考經文:王下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