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以賽亞(意「耶和華的救恩」)本是皇室之後,出身顯貴,是亞瑪謝王的兄弟,烏西雅王的表兄弟,長於耶路撒冷,在京師(尤其在皇宮內)作先知(有說他任國中首相)歷四王(烏西亞、約坦、亞哈斯、希西家)的年日凡六十多年(739~681 B.C.)。他已婚,其妻亦是先知,有二子,一名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意思是「擄掠速臨」);另一名施亞雅述(意思是「余民必回歸」)(7:3,8:3),他們的名字代表以賽亞對國人信息的兩個重點。
據猶太傳說,他在瑪拿西暴虐無道時躲在桑樹內,但遭瑪拿西連樹鋸斷殉道而死(參來11:37),若傳說屬實,他享年九十至一百二十歲。以賽亞蒙召時為烏西雅駕崩之年。當烏西雅登位時,北國的耶羅波安二世已作王十五年。在他管治下,北國國勢到達高峰時期,南國在烏西雅下也國泰民安;但二國均同在強盛時積禍患,雖經神的僕人眾先知如約拿、阿摩司、何西阿(對北國)、以賽亞、彌迦(對南國)諸多警戒,但二國反漸趨敗亡之邊緣。
以賽亞是神在猶大國黑暗時期所興起的先知,他大部份預言在於國家兩大危急之時:一是在亞哈斯時代,是時北國以色列與敘利亞同盟,欲侵猶大;另一於希西家在位時,亞述大軍入侵。在兩次國家極危急時,以賽亞均釋放極寶貴的信息,喚醒人民信靠真神。
亞述在普勒之統領下國勢日盛,且野心勃勃擴張勢力,迫近北國。當時北國之比加王與敘利亞之利汛聯盟抵禦,並邀南國之亞哈斯結盟共同抵抗。在南國有二大政黨,一黨主張聯絡亞述,一黨主張與埃及同盟。以賽亞居介其中,力勸人民信靠萬軍之神,不要倚靠一切屬人的援助。但亞哈斯王不但不聽,反倒轉向亞述大獻慇勤,自願獻貢,導致北國與敘利亞之聯軍南下猶大境,亞哈斯王大為震驚。以賽亞力勸他靠神不要靠人,並以「童女懷孕」之預言引證神的同在,惟亞哈斯不肯受勸,乃求救於亞述,而致南國因此成為亞述之附庸國。
多年後亞述再度揮軍犯境,於732 B.C.滅敘利亞,十年後再滅北國以色列,猶大的處境岌岌可危。是時希西家王在位,他不聽以賽亞之忠諫,反而與埃及結盟反叛亞述。亞述王西拿基立在701 B.C.攻入猶大許多城市,希西家王無法抵抗,被迫投降賠鉅款,甚至刮下聖殿的金子奉送(王下18:13~16)。經過十二年後(王下18:16~17兩節聖經間相隔十二年),西拿基立貪得無厭,再來侵略猶大並威嚇,在690B. C.臨到耶京,向希西家罵陣,埃及卻沒有如約趕來助戰;希西家經以賽亞的忠勸在神面前認罪悔改,結果一夜之間亞述十八萬五千人被神滅除。
西拿基立王蒙羞拔營回國後,被其子在一廟宇裡殺死(王下19:17),其後繼者無能,此後國勢盛極而衰,漸走下坡,而猶大得享太平百餘年(36~37章)。
希西家病重將死,蒙神拯救醫治後,有一次他在巴比倫使者前炫耀國中的財富,以己之成就自傲,失去了見證神醫治之機會;以賽亞因此看到神將假巴比倫手懲罰他們(38~39章),故由40~66章轉為釋放安慰的信息。
由此可見,以賽亞任先知時,國事方面,內訌外患,政權混淆;道德方面,腐敗墮落;宗教方面,真義蕩然無存。以賽亞之蒙召,是應時代之需,然於此時為先知,真是難上 加難,如此看以賽亞一生之忠耿,更使人欣佩。(本書歷史背景請參考經文:王下15~20;代下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