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一、作者背景:

  1. 箴言大部份為所羅門(1:1)記下老師傳授之格言,及自己靈感所觸而著成之其他格言之錦集。
  2. 本書另一組(22:17)作者為一組智慧人。古代東方的哲士位份如同先知或祭司,職務為君主之諮詢及教導民眾。
  3. 書中第三作者(30:1)為雅基的兒子亞古珥, 「亞占珥」意「收集」。也有人把卅章題言之「真言」(30:1)譯為「瑪撒人」,瑪撒人為以實瑪利之後裔,阿拉伯一族,在東方民族中以智慧著稱(參王14:30)。
  4. 本書最後作者(31:1)為利慕伊勒王,有人認為他就是所羅門王(所羅門又名「耶底底亞」,即「神所愛」之意)(撒下12:25)。

二、編纂過程:

所羅門王(在位從970—930 B.C.)為千古難尋之大智慧家(王上3:12)。他的智慧非源自屬世的頭腦,而是出自敬畏神(王上3:3,8:12~61),外邦的示巴女王也為他作證(王上3:28)。他的子與臣僕均從他口中得智慧語(王上10:8),本書正是他規勸世人之箴言集。

所羅門曾寫箴言三千句(王上4:32),本書約九百句,故本書是經過編纂之產品,作者不止一位。編者以所羅門之箴言為主幹(1~19,25~29章),又以其他智慧人之言語(19下~24章)及亞古珥(30章)及利慕伊勒(31章)各一為輔。所羅門也從自己三千首箴言中挑選上乘的,編排妥善,教導後人(傳12:9)。多年後,猶大王希西家的文士(25:1)從王室的書庫內搜集材料,加添刪減,成為「箴言書」。

三、內容摘要:

箴言按內容言,可分為數段箴言集錦,而每段均有主題,因編者把他們分類、分題。這方法在研讀「箴言書」時較為容易。

  1. 箴言(1章下~29章):

    箴言第一集(1:8~9:18)乃十五篇訓誨,全集總論聖潔生活,及聖潔的生活在各方面彰顯。本集指出智慧大聲疾呼,敬畏神的人均需要:(1)行為上的聖潔;(2)靈性上的聖潔;(3)信仰上的聖潔。

    第二集的總綱為所羅門勸誡世人(10~19章上),及他早年受教(19下~22上)之箴言集共375句,首段為論所羅門按日常生活之實際觀察,而分析有智慧與愚妄(無智慧)的人生,亦即有神(有智慧)與無神(無智慧)的人生,而有神的人都應以自愛、自潔彰顯其信仰。次段論所羅門老師對他的箴諫,先以最誠懇(如同父子)的規諫,再教他如何處世為人。

    第三集在題材方面接續上文,為六篇訓誨詩 (22:17~24:34),乃繼續記述(智慧)之人之箴言。此集之總論為實際生活方面之提醒,分兩方面交替式的勸告:一是有關個人方面之修養,二是有關待人方面 (作王、作審判官)之表現;而二方面均從消極(要避免)與積極(要追求)二角度規勸。

    第四集(25~29章)為所羅門之箴言,為希西家的文士謄錄妥善。編輯之人將過去所羅門箴言之精要搜 集編成一集,因是照希西家之吩咐,故也頗重「王」所判斷方面之箴句。

  2. 附言(30~31章)

    本書附錄二集箴言為結束;一集乃亞古珥所手筆 (30章),「亞古珥」意「收集」,故此集可能是收集當時所流行之箴言,冠以「收集箴言」為題。此集專論四件事:對神(30:1~6);對己(30:7~9);對人(30:10~23); 對物(30:24~31)。

    箴言最後一集為利慕伊勒王之言,利慕伊勒乃「奉獻」之意,故有人認為他是所羅門王。全章分二段:(1)良母之言(31:1~9)——是母親肺腑之誡,勸子勿淫亂、勿醉酒;(2)賢妻之德(31:10~31)——凡是敬畏神之婦女在品格、品性方面均得神與人之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