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詩篇(共150篇)

作者:大衛(主要)

日期:1500—550 B. C.,大部份在聯合國王時期,其他遠至摩西時代(參詩90),以及在被擄時代(參詩137),餘存王國時代(參詩120~131),及歸回時代(參詩26)。

地點:在不同的場合與地點,有在逃難時猶大的曠野,有在耶京之皇宮,有在巴比倫的河邊,有在耶京文士學校或會堂所在等。

目的:指出歷代聖徒與神密交之經歷,藉此挑旺編者以斯拉時代(450 B. C.)的人對神與殿之渴慕。

主旨:信徒對神的感受。

詩篇希伯來原文名為Tehillim,意「讚美詩」,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稱為Psalm,意為「用絲絃的樂器伴奏的詩歌」,是聖經中的歌集和禱文,由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時期寫成。寫作時間,從摩西時代到歸回時期,超過一千年。本書在王國時期被用作聖殿敬拜的詩歌本,也是舊約中最常被引用、最多樣化、最長的一卷書。

詩篇中的詩歌包含:讚美感恩詩;祈求幫助、保護、拯救詩;懺悔詩;也有要求向仇敵報復的咒詛詩等。這些禱詞有個人的,也有民族的——有的表達個人內心的感受,有的反映神子民全體的願望。詩篇是詩人多采多姿生活的見證,是人類心靈的結晶,內中充滿了盼望,及看見一個美好的明天。

詩篇大都具有希伯來詩特殊的詩體,約有一半的詩篇是大衛所寫的。許多篇詩有標題,或註明是誰寫的、寫作的緣由背景、歌唱的調子體裁、使用的樂器調唱等,這對詩的瞭解可以有所幫助。主耶穌多次引用詩篇,新約聖經的作者也常加引用(新約中共引用舊約283次,其中116次是引用詩篇)。

詩篇不單可在崇拜中誦讀,更可幫助信徒個別靈修敬拜和讚美神,加增信徒對神的信靠及仰望,認識祂的大能和慈愛,心靈得著喜樂和安慰,幫助我們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