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以色列因犯罪受神管教,在586 B. C. 被滅及被擄到巴比倫。在被擄期間,巴比倫自尼布甲尼撒王后國道日衰,於四十七年後在539 B. C. 竟然被新興之波斯國滅亡。在巴比倫為奴之以色列人也歸在波斯國中繼續為奴。惟波斯王古列被神激動,容讓以色列人歸回本鄉去。當時正是以色列自第一次被擄後之七十年,而神預言他們被擄七十年(耶25:11~12)。當時候滿足,神便激動古列成就此事,恩准他們回去,可見世上萬事都在神的手中。在巴比倫時,以色列得到甚多教訓,這也是神管教之目的,歸納如下:

  1. 偶像絕跡——在被擄時期,他們把以前因拜偶像而遭神滅亡之致命惡習完全清除,他們的一神觀念自此異常堅強。
  2. 宗教改觀——以前因有聖殿存在,宗教禮把方面極為繁雜,現今聖殿既毀,信神者的宗教信仰漸趨個人化,日後公眾集會之敬拜也簡易化了。
  3. 文獻收集——在此期間,他們把過去神話語的記錄、國家史記等收集下來,特別藉著文士以斯拉的手,監定舊約正典之範圍。
  4. 會堂創立——自聖殿被毀後,他們已失去崇拜的中心,在新環境裡他們創立會堂,後來這些會堂便成為他們的宗教信仰中心、宗教教育學府及社會福利機構。
  5. 律法重估——在此以前,律法受人忽略或拒絕,今在痛苦火煉中他們對律法有全新的評價。後來以斯拉回國,宣讀及解釋律法書, 帶來全國屬靈大復興; 此後他們忠心衛護律法。
  6. 事業轉變——巴比倫原是當世最富強之大國,各種事業均欣欣向榮。猶太人在此物質文明的社會中耳濡目染,大受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便由農業的經濟轉為商業(其後更以經商才能聞名天下),在外地安居樂業,至古列諭詔歸回時,只得少數人還鄉。
  7. 民族團結——由於共同經過患難的磨練,大家淪落異鄉,相依為命,故以前離心力極強之各支派反倒結為患難之交,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整體,團結堅固,互相攙扶,至今仍能保持「分別出來」的民族特性。
  8. 語言改變——在巴比倫,他們習用迦勒底語文;歸回後,他們免不了不懂希伯來原文之律法書,而必須經過專家翻譯成亞蘭文才明白。
  9. 使命覺悟——猶太人原是思想狹隘、生活自私之民族,因他們認為神祇關懷自己的選民,如今他們對民族的使命有新的覺悟,看到神要藉著他們使萬國得福。
  10. 鄰邦對峙——因撒瑪利亞人在猶太人歸回時期,不允同建聖殿(參拉4:1~4),結果撒瑪利亞人在自己境域之山上建造與耶路撒冷對峙之撒瑪利亞殿,又尊崇撒瑪利亞五經,形成日後鄰居兄弟世代互不往來。
  11. 新生盼望——在此期間,他們特別期望彌賽亞興起,把受外邦人管制之猶太人組織起來,推翻鐵蹄之統治,建立自己的國度。這觀念與盼望,均使其在被擄與歸回後及兩約之間,特別熱切期待彌賽亞之來臨。

以色列在巴比倫及波斯被擄期間可算是受優待,所謂「為奴」只不過是起初的事,以後頗享自由。難怪在第一次歸回時只得五萬人左右回去,多數人在外邦地落地生根,失落了對祖國之懷念。

以斯拉是第二批(458 B. C.)歸回之領袖。自第一次(536 B. C.)歸回後,聖殿雖已建造完成(516 B. C.),但首批領袖已去世,人們對聖殿之熱忱已冷卻,現今以斯拉再回,目睹聖殿之荒涼不禁悲歎(參7:27)。於是首先以傳授神的律法及以筆桿挑旺人心,他先書寫「歷代志」,以示聖毆在民中生活之地位,及國運全在人民宗教信仰方面之得失。再書「以斯拉記」撫今追昔,以示重建聖殿之重要,以重振人民愛神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