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猶大國被滅後,全國可用之人才均被擄到巴比倫為奴四十七年。在此時期巴比倫國之興盛如曇花一現(僅87年,626~539 B. C.),就亡於新興之波斯國手中。波斯古列王元年(536 B. C.),他詔令恩准猶太人歸還本鄉重建家園。在所羅巴伯與耶書亞領導下,約五萬人於該年回國。翌年立定殿的根基,民眾目睹殿基,情緒異常激烈,哭笑混雜,「甚至分辨不出歡呼與哭號的聲音」(拉3:13)。此後雖工作過程屢經波折,在萬難之下與516 B. C. 間完工。但不久,以色列百姓這起初的愛心冷卻了,對聖殿的祭祀也疏忽了,更與外邦異族通婚,隨從拜邪神。約六十年後(458 B. C.),文士以斯拉從巴比倫領導第二批百姓回國。以斯拉回到國中,看到聖殿與祭祀的荒蕪頹敗,也看到國運全在人民與聖殿的關係上,於是以祭司的觀點修書「以色列國史綱」,是為「歷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