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以色列自分裂為南北國後,常彼此仇恨、敵對及自相殘殺;至南國約沙法與北國亞哈時代,因亞哈受亞蘭人(敘利亞)之外侵,意圖與南國聯盟,一面免除「南患」,一面增強勢力,更可專心對敵,故把女兒亞他利雅給南國約沙法之子約蘭為妻(8:18)。此後,兩國相安無事約歷七十餘年。至南國亞瑪謝時,他野心勃勃,意圖覆滅北國,卻給約阿施打敗,本來已訂和平共存的盟約立時撕毀,二國復燃仇恨之火,直至北國亡於亞述而止。
北國亡後,南國為剩餘之王國,因有數王極敬畏神,故國祚較為延長,唯自約西亞後,一連五王均為惡中之惡,最終為神藉巴比倫手懲滅他們。當時南國先知耶利米曾屢勸末後諸王,但不蒙聽納。亡國時,叛徒強擄他逃到埃及去。自此無人曉得耶利米之下落及命運,相信在埃及時耶利米痛定思痛,把自己國史之始末,以先知之眼光作一釋述,一方面使國家後代對自己本國史有真確的觀點: 「國運全建立在與神關係之上」,一方面使被擄之人能明瞭自己國家遭亡之真相。
列王紀上下大部份在埃及寫成。猶太史記載:在568 B. C.,巴比倫王滅埃及後,把耶利米帶到巴比倫去,在那裡,他繼續完成此部本國史(也可能全部均在巴比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