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撒母耳記上(共31章)

作者:撤母耳(1~24章),拿單與迦得(25~31章)

日期:1000 B. C.

地點:拉瑪

目的:指出以色列如何厭棄神為他們的王,與神如何讓他們由神治制度轉為王治制度之國家的過程,及初期之後果。

主旨:以色列的光明

撒母耳記上下二卷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本是一冊,在翻譯成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時才分為上、下。本書論以色列從「神權政治」制度,轉到「王治制度」的原因與過程。撒母耳記上是一本過渡的書,作者撒母耳(意為「神聽見了」)也是一名過渡的人物。他承先啟後,由神權轉到君王,由士師、祭司到先知。撒母耳為以色列的最後一位士師(徒13:20),他首創先知學校(撒上19:20);他是一名特別的祭司,身兼三職,也是一個時代偉人,曾膏抹第一位君王掃羅。以色列原為神權治國,因欲傚法列邦,即由神權政治轉變為王權政治,撒母耳記即論其轉變之經過。

以色列國政體的轉變以三個人為中心:撒母耳——最後的一個士師;掃羅——以色列的第一個國王;大衛——最偉大的君王,是神選定作彌賽亞的先祖。本書所記載的歷史是從以利起直到掃羅戰死為止, 約一百十五年(1171~1056 B. C.)。本書先介紹撒母耳之事跡,次部份以掃羅為中心,但因他違背神命,神藉撒母耳膏抹年輕的大衛,引起掃羅王的嫉妒,他先設計謀害,後來公然率兵追討,逼得大衛只好逃到曠野躲避。但是神的手很明顯地保護大衛,並藉著苦難訓練造就他。大衛兩次義釋掃羅,終不能使他悔悟,掃羅最後和他的兒子一同在與非利士人戰爭中陣亡。

本書的主題強調,對神忠誠就必蒙福,而違背神的命令必定受罰,「因為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2:30)本書也敘述以色列民對建立王國之事的錯誤態度,為了滿足人民的願望,耶和華為他們選立君王,事實上,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真正君王,地上一切的君王和人民都是受神的統治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