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一、作者背景:

  1. 箴言大部份为所罗门(1:1)记下老师传授之格言,及自己灵感所触而著成之其他格言之锦集。
  2. 本书另一组(22:17)作者为一组智慧人。古代东方的哲士位份如同先知或祭司,职务为君主之谘询及教导民众。
  3. 书中第三作者(30:1)为雅基的儿子亚古珥, “亚占珥”意“收集”。也有人把卅章题言之“真言”(30:1)译为“玛撒人”,玛撒人为以实玛利之后裔,阿拉伯一族,在东方民族中以智慧著称(参王14:30)。
  4. 本书最后作者(31:1)为利慕伊勒王,有人认为他就是所罗门王(所罗门又名“耶底底亚”,即“神所爱”之意)(撒下12:25)。

二、编纂过程:

所罗门王(在位从970—930 B.C.)为千古难寻之大智慧家(王上3:12)。他的智慧非源自属世的头脑,而是出自敬畏神(王上3:3,8:12~61),外邦的示巴女王也为他作证(王上3:28)。他的子与臣仆均从他口中得智慧语(王上10:8),本书正是他规劝世人之箴言集。

所罗门曾写箴言三千句(王上4:32),本书约九百句,故本书是经过编纂之产品,作者不止一位。编者以所罗门之箴言为主干(1~19,25~29章),又以其他智慧人之言语(19下~24章)及亚古珥(30章)及利慕伊勒(31章)各一为辅。所罗门也从自己三千首箴言中挑选上乘的,编排妥善,教导后人(传12:9)。多年后,犹大王希西家的文士(25:1)从王室的书库内搜集材料,加添删减,成为“箴言书”。

三、内容摘要:

箴言按内容言,可分为数段箴言集锦,而每段均有主题,因编者把他们分类、分题。这方法在研读“箴言书”时较为容易。

  1. 箴言(1章下~29章):

    箴言第一集(1:8~9:18)乃十五篇训诲,全集总论圣洁生活,及圣洁的生活在各方面彰显。本集指出智慧大声疾呼,敬畏神的人均需要:(1)行为上的圣洁;(2)灵性上的圣洁;(3)信仰上的圣洁。

    第二集的总纲为所罗门劝诫世人(10~19章上),及他早年受教(19下~22上)之箴言集共375句,首段为论所罗门按日常生活之实际观察,而分析有智慧与愚妄(无智慧)的人生,亦即有神(有智慧)与无神(无智慧)的人生,而有神的人都应以自爱、自洁彰显其信仰。次段论所罗门老师对他的箴谏,先以最诚恳(如同父子)的规谏,再教他如何处世为人。

    第三集在题材方面接续上文,为六篇训诲诗 (22:17~24:34),乃继续记述(智慧)之人之箴言。此集之总论为实际生活方面之提醒,分两方面交替式的劝告:一是有关个人方面之修养,二是有关待人方面 (作王、作审判官)之表现;而二方面均从消极(要避免)与积极(要追求)二角度规劝。

    第四集(25~29章)为所罗门之箴言,为希西家的文士誊录妥善。编辑之人将过去所罗门箴言之精要搜 集编成一集,因是照希西家之吩咐,故也颇重“王”所判断方面之箴句。

  2. 附言(30~31章)

    本书附录二集箴言为结束;一集乃亚古珥所手笔 (30章),“亚古珥”意“收集”,故此集可能是收集当时所流行之箴言,冠以“收集箴言”为题。此集专论四件事:对神(30:1~6);对己(30:7~9);对人(30:10~23); 对物(30:24~31)。

    箴言最后一集为利慕伊勒王之言,利慕伊勒乃“奉献”之意,故有人认为他是所罗门王。全章分二段:(1)良母之言(31:1~9)——是母亲肺腑之诫,劝子勿淫乱、勿醉酒;(2)贤妻之德(31:10~31)——凡是敬畏神之妇女在品格、品性方面均得神与人之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