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犹大国被灭后,全国可用之人才均被掳到巴比伦为奴四十七年。在此时期巴比伦国之兴盛如昙花一现(仅87年,626~539 B. C.),就亡于新兴之波斯国手中。波斯古列王元年(536 B. C.),他诏令恩准犹太人归还本乡重建家园。在所罗巴伯与耶书亚领导下,约五万人于该年回国。翌年立定殿的根基,民众目睹殿基,情绪异常激烈,哭笑混杂,“甚至分辨不出欢呼与哭号的声音”(拉3:13)。此后虽工作过程屡经波折,在万难之下与516 B. C. 间完工。但不久,以色列百姓这起初的爱心冷却了,对圣殿的祭祀也疏忽了,更与外邦异族通婚,随从拜邪神。约六十年后(458 B. C.),文士以斯拉从巴比伦领导第二批百姓回国。以斯拉回到国中,看到圣殿与祭祀的荒芜颓败,也看到国运全在人民与圣殿的关系上,于是以祭司的观点修书“以色列国史纲”,是为“历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