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本书所记载的年代由约书亚至撒母耳。自约书亚死后,以色列因领土广阔,领袖人才稀少,且分散太远,又无适当合一的团契,各支派又忙着开垦荒地,整理自己的家园;而且他们在进占时没有按神的旨意完全肃清敌人, 故此, 这些“眼中的剌、肋上的鞭”,便屡次成为他们的“网罗、机槛”(书23:13),使他们同化于外邦的文化风俗里(2:3)。士师时代便成为以色列中的黑暗时代, 每当以色列行“自己眼中看为正,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时(4:1),神便兴起外邦国家管教他们;当他们认罪悔改求恩时,神便兴起“士师”拯救他们。在此书中,这样循环不息的“犯罪”、“管教”、“认罪”、“拯救”的过程共有七次(一些不是连续性而是同时性的)。这样持续到撒母耳时代,他们要求“王”及“先知”替它管理及替它出口。撒母耳是处在“士师时代”与“王国时代”之间的环扣。在其先知学校里,他先记“士师时代”之事迹(士师记),再记“王国时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