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書的背景

啟示錄是使徒約翰的手稿,在外證方面證據甚多,除異端馬吉安及反道派人士Alogi外,初期教父似無人反對約翰是其作者,其中帕皮亞是最早的一個。但令人不解的是,該撒利亞主教優西比烏(與其前任者丟尼修)竟將此書置在非正典書籍名單裡,後來得知他這樣做乃因他反對千禧年之故【註3】

內證方面,作者自稱約翰(啟1:1、4、9;22:8),曾在拔摩島上(啟1:9),此點有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及優西比烏作證。前者說約翰被豆米仙貶逐到該地,並由該處歸回;後者說約翰是在豆米仙死後,涅爾瓦(Nerva)在任時歸回【註4】。此事在後教父Victorinus的Commentary on Revelation一書中也有相同記錄。愛任紐提到約翰此後在以弗所居住,直至該撒圖拉真(Trajan)之時【註5】。此外,從書中的文學體裁、慣用詞彙、神學主旨等,皆與約翰福音相若,可見二者明顯是出自同一手筆。

因有教父的外證,約翰成書的年代乃在豆米仙將他貶至拔摩島,在那裡約翰得見異象,後將之記錄下來,成為啟示錄的前稿,全稿則在豆米仙歿後於該撒涅爾瓦時代歸回以弗所地點完成,時約主後96-98年。

豆米仙自稱「統管萬有的神」(dominus et deus),推行該撒崇拜,服令者表示效忠朝廷。但因多數基督徒拒絕向君王下拜,豆米仙遂向教會宣戰,不少信徒成為殉道士。約翰身為亞細亞教區的首領,故被放逐到石礦場海島拔摩。一日在異象中,他領受神的吩咐,將所見所聞全部記錄下來,交給亞細亞七教會(啟1:14)。這七教會在地理上異常接近,均為約翰牧養的教會,故理所當然是約翰寫信的對象。再且,歌羅西、希拉波立等一帶地區在保羅殉道後曾遭地震毀壞【註6】,此時可能仍未復原。此外,「七」是完全的數目,故以七教會代表歷世歷代教會也是順理成章的。

約翰擁有三重身分:①他是愛國的猶太人,所以他異常關心自己國家的命運,擔心神給予他們國家的應許是否已經廢除。如今在這些異象裡,他獲得完滿的解答,知道神沒有放棄他們,只是以苦難磨煉他們,使他們在困境中能轉向神(參亞13:8~9);②他是蒙揀選的使徒,他本著自己是福音使者的身分向讀者發出呼籲,期望他們不要在苦難中仍剛硬己心,拒絕神(參啟16:8~11);③他是教會的牧師,認同信徒所受的苦難(啟1:9),要他們知道雖受「患難十日」,但生命的冠冕必是他們的(啟2:10)。所以啟示錄帶著這三個目的:堅固性、佈道性及安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