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猶大書的神學思想


A. 書的背景

猶大書是充滿嚴峻、責備、咒罵假先知罪行的短簡(共25節,458字;腓利門書也只有25節,335字),但同時也滿溢著對信徒的安慰與鼓勵。

這書在初期教會中似頗受人歡迎,最早的教父如波利甲(69-155AD),羅馬的革利免(30-100AD),「黑馬牧人書」(140AD),「十二使徒遺訓」(120AD),「巴拿巴書信」(130AD),安提阿的提阿非羅(185AD),特土良(150-222AD),亞歷山大的革利免(155-215AD),俄利根(185-253AD),耶柔米(340-420AD)等均引用之。這書卷亦列入穆拉多利正典名單內(170AD),雖然優西比烏(263-340AD)將它列入其非正典書籍內,但在尼西亞大會(325AD)、老底嘉大會(363AD)及迦太基大會(397AD)裡,猶大書的正典地位已奠定不移。

內證方面,作者自稱是猶大(猶1節),他似乎不將自己歸在十二使徒之中(猶17節),所以他不是十二使徒中那位猶大(約14:22),但他是誰,聖經則沒有明說。聖經記載,耶穌有兄弟雅各及猶大(太13:55;可6:3),因作者以雅各的兄弟自介,可見雅各是教會中得高望重,眾人皆曉的人物(加1:19;徒12:17;15:13~21;21:18)。猶大與雅各在耶穌上十架前都不信耶穌是彌賽亞(約7:5)。但在耶穌回天家後,眾人在樓房聚集,當中便有祂的兄弟(徒1:14)。可見猶大與雅各是後來才信主的。在他們的著作中(雅各書與猶大書),他們沒有提及與主的親屬關係,因為自主升天後,主在人間的親屬關係皆自動改變了,如今乃是主(天上)僕(地下)的關係了。【註29】

據教父Hegesippus記載,猶大的兩兒孫是農民,家有39畝田,在豆米仙時代曾被該撒召去受審,因他們是大衛的後裔,耶穌的弟弟。後發覺他們是貧苦農民,對政府不具威脅,便釋放了他們【註30】。這是惟一流傳下來有關猶大家庭的生活片斷。

至於猶大書是向誰發出,書中透露資料甚少。作者稱對方是被召、蒙愛、蒙保守的人(猶1節),顯示作者乃是為一類特別讀者而撰寫其書信。因作者只提及他是雅各的兄弟,顯然讀者與雅各的關係頗熟稔。如雅各書是寫給散住的十二支派(雅1:1),猶大書也許是寫給同類的人。在書中,猶大引用彼得書信的語句甚多,可能猶大書的讀者所面臨的問題,與彼得書信的對象相若。如猶大與雅各般定居在耶路撒冷,猶大書信可能是為巴勒斯坦地的信徒而寫的(如雅各寫給散居巴勒斯坦東面的信徒;彼得書信寫給散居西面的信徒,猶大書則是寫給留在巴勒斯坦的信徒)。

從第3節看來,猶大本想撰寫一本較長、較詳細的教義論文,但因消息傳來,讀者間備受一些假師傅的攪擾,他不得不先完成此短簡,希望藉此鼓舞讀者能分辨是非,竭力為真道爭辯。若他引用彼得書信屬實,那麼這書卷也是在彼得後書之後才寫成(65AD),約在主後67-68年間。

B. 神學主題

猶大書是一本頗具警惕性宗旨的信件,語調強硬,但極富描繪性,文筆粗豪,語句落實,尤其喜歡用三句一組的結構(triplet)作表達技巧(如被召、蒙愛、蒙保守;憐恤,平安,慈愛等共18組不贅)【註31】,似是一位解經家的口吻。因他多採用保羅的詞彙,並常引用彼得的語句,以致不少學人說猶大的神學思想乃秉承保羅及彼得的傳統【註32】。縱然猶大承受了前人的思想(有誰沒有),他其實有獨到的見解,在書中有下列五個要點:

1. 神論

猶大在啟語中稱神是父(猶1節),在結束時稱祂為「獨一的神」(mono theo),「我們的救主」(猶24節,原文在25節)。在「獨一」這字之後有古卷加「智慧」(sopho)一字,可能是由羅16:27引伸而來。這位神是救主,但假師傅卻把祂的救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猶4節;加5:13)。這些假師傅是「偷著進入」(pareisduesan,由三字構成,para「在旁」,eis「在」,duo「沉下」或「閃身」)教會的,表示他們的滲透力不易被人察覺。他們又稱為「作夢的人」(enupniazomenoi由「在」及「睡覺」二字組成,猶8節上)。這些人輕慢主治的並毀謗在尊位的(猶8節下),他們的結局是「自古被定受刑罰的」(猶4節)。「自古被定」原文(palai progegrammenoi)意「自古被先寫下來」,表示這些人的收場早被神寫下來(指結局是刑罰),而非說神預定他們受刑【註33】。另一解說將「自古先寫下」指先前有人寫關於他們收場的事(如舊約的預言,參賽8:19~22;耶5:13~14)。若因此字在羅15:4譯「從前寫下」,就將此句解作神的預定,似乎不太配合原意。

神論在猶大書雖不是很強的理論,但作者已清楚表達他對神的認識,將來信徒會在神的榮耀面前,歡歡喜喜地站立(猶24節),因為神常保守人永不失腳,直到永生(猶21節)。

2. 基督論

作者稱基督是獨一的「主宰」(despoten,參彼後2:1同字譯「主」)和「主」(kurion)耶穌基督(猶4節,「主宰」字前有定冠詞,指向兩名詞,所以「和」字可譯作「就是」,和合本乾脆不譯)。接著他用「主」字指出這位主曾將以色列人救離埃及,並懲罰不信者的事跡(猶5節,有古卷在這「主」字後面加「耶穌」一字),可見作者清楚表示基督的神性。此處的「不信」非指埃及人,而是以色列人(參民14:27~37)。這個「主」字在下文裡多指主耶穌基督(猶6節,本節的「主」字是補字,及14、17、21、25節)。

在作者筆下,耶穌基督是大有憐憫(猶21節),使人得著救恩(猶3節),且能「保守」(teteremenois,完成被動式分詞,表示工作完成,功效不停。猶大書24節說主能「保守」信徒,那個「保守」不同字,該節如「蒙愛」一字是同類分詞)信徒的生命(猶1節)。「保守」(phulaxai,意「保護」、「看守」、「監管」、「看顧」)是主必定保守他們「不失腳」(喻不放棄信仰),直到見主面之時。

查「保守」(teteremenois,字根tereo)這字的用法有保守、保護、看顧(如猶21節)等,而這字與「保守」(phulaxai)的意義頗相同。希臘文大宗師J. H. Thayer說tereo強調後果,而phulaxai則強調方法【註34】,這兩者均是耶穌基督現今及直到永遠的工作,這是信徒莫大的恩典與福分。猶大書24節「那能保守者」是指耶穌基督,與25節「獨一的神」(和合本將「獨一的神」置於第24節內)不同;而「獨一的神」此句有古卷加上「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和合本將之置於「榮耀、威嚴、能力、權柄」之後,似把語調改變了,因24~25節是一句結語祝禱:願榮耀、威嚴、能力、權柄歸與耶穌基督和神,而和合本只歸與神),表示神是救主,藉著耶穌基督的工作表達出來。

3. 天使論

如彼得後書般,猶大書頗強調天使在世上的地位。論及假師傅在教會裡進行一些不道德及破壞正統信仰時,他引用三類受審判的對象作為實例,藉此警告讀者勿陷入神的審判中:一是犯罪的以色列人(猶5節),二是所多瑪、蛾摩拉兩城邑的人(猶7節),三是離開本位而遭拘禁的墮落天使(猶6節)。「本位」(archen)這字意「起初」(如太19:4、8;可10:6;約壹1:1)、「太初」(約1:1、2)、「起頭」(太24:8、21;可1:1;約2:11)、「元始」(西1:18)、「首先」(啟22:13);由此引申其他意義,如該字在羅8:38譯作「掌權」;在林前15:24;西1:16;2:10;弗1:21;3:10;6:12等譯「執政」,因此這字表示天使本有神分配的「執政」權,這「執政」權,與敬拜、服事及接受神的差遣有關。所以這些天使永遠被「拘留」(tetereken,與上文第一節的「保守」同字)在黑暗裡,等候「大日審判」(參彼後2:9)。

這些假師傅、假先知不只污穢自己的身體,他們還輕慢主治的,毀謗在尊位的(猶8節)。「主治的」(kurioteta)有說是指基督的治權(如猶4節所言,如G. L. Lawlor; A. T. Robertson; C. Bigg; E. A. Blum),但也有說是指天使(參弗1:21;西1:16;彼後2:10,如J. B. Lightfoot; J. B. Mayor; K. S. Wuest)。因「主治的」這字在弗1:21及西1:16依上文下理該指「天使級的活物」(保羅不會說基督的能力遠超主治的能力,若「主治的」是指基督),故「主治者」指天使級的活物較為恰當。「尊位的」(doxas)有說是指基督(如G. L. Lawlor; A. T. Robertson; R. C. H. Lenski),也有人認為這裡仍舊指天使(如K. S. Wuest; C. Bigg; J. B. Mayor; E. C. Pentecost),因下文第8節隨即指出連天使長也不敢毀謗魔鬼,可見這些假師傅確實是異常放肆。所以「尊位的」該指靈界有能力之輩,較合上下文的思路。在這裡清楚可見,猶大書的假師傅與那些離開本位的墮落天使,完全否認敬拜神的重要,他們連天使對神的尊敬與服事全加以「輕慢」(athetousin,意「廢棄」)及毀謗(blasphemousin,「不尊敬」)。他們真是「天不怕,地不怕」,連靈界有權位的也敢反對(此點米迦勒不敢為)。

在論及天使時,猶大透露一件靈界爭辯的祕密,就是米迦勒曾為摩西屍首之事,與魔鬼「交手」一次(猶9節上)。「爭辯」(diakrinomenos,意「分開」,參徒15:9;徒11:2)是現在式分詞,表示這個爭論維持甚久,至終米迦勒也沒有用毀謗話罪責他,只說「主責備你罷」(epitimesai,意「斥責」、「懲罰」,猶9節下;參亞3:2,同字在太17:18;可4:39;路4:39譯「斥責」;林後2:6作「責罰」)。由此可見,靈界的確有權位區分,米迦勒非常順服在上有權的,而魔鬼卻沒有此心,但米迦勒也沒有越權責備一個同僚,只將他交在神的手上。

在猶14節,猶大提到主再來時,與「千萬聖者」回來。「聖者」(hagiais)乃形容詞,形容「千萬」(muriasin,意「一萬」,同字在徒19:19譯「萬」;路12:1作「幾萬」)。「聖者」原本也是指信徒(如猶3節;腓1:1;弗1:1;林前1:2;羅1:7),但在此處不單指信徒,也包括天使(參太25:31;來12:22;帖後1:10),這也是舊約有關主再來重要經文之一,主是與其千萬「侍衛」同來(亞14:9)。

4. 末世論

在這短簡裡,猶大的末世論貢獻雖然不大,然而論述的重點也是秉承新約正統末世論的思想,試整理如下:

  1. 猶6節——犯罪的天使關在黑暗裡(喻「陰間」)等候「大日的審判」(參徒後2:4、9),那是相等白色大寶座的審判日(參啟20:11~15)。

  2. 猶14節——主帶著千萬聖者「降臨」(elthen,「降臨」一字一般都用parousia,此字強調「來到」)。「降臨」這字原文是過去式動詞,強調肯定性,稱「預言式肯定性」(prophetic certainty),猶太人常用此動詞形態表達肯定必發生的思想(如賽9:6;5:4)【註35】。主再來的目的有二:①在眾人身上行審判(猶15節上)。「行」字(poiesai)乃過去不定式動詞(aorist infinitive),帶目的性含義;②證實不敬虔的罪人所說所行,是妄行及頂撞(kata)神的「剛愎」話(skleron,意「硬皮」,猶15節下)。「證實」(exelegxai,意「使信服」;同字在約8:46譯「指證」;16:8作「責備」)也是不定式動詞,帶目的性含義,由此字的用途可見主再來向眾人施審判,是正直無私,令眾人無可推諉的。

  3. 猶18節——作者說「末世」(eschato chrono)必有好譏誚的人出來,隨己慾妄行,尤其反對使徒所講的話(猶17節)。這些人可能如彼後3:3~4的人同樣譏誚主降臨的應許,所以彼得要讀者記念聖先知、主救主、使徒等人的話(彼後3:2),此處猶大同樣要讀者記念主的使徒所說的話。猶17節是14~16節的結束,也許作者特別要提醒讀者,千萬不要忘了有關主再來的教導。

5. 使用經外作品的神學

在新約各書卷中,猶大書最多引用經外作品,也因此使這書卷歷經困難才被納入正典。在短短25節的書札裡,猶大書有2節引用經外文獻:

  1. 猶9節——據教父亞歷山大的革利免(Adumb. in Ep. Indae)及俄利根(de Princ. 3:2:1)所記,此節經文出自偽經「摩西升天記」(此書著成年代不詳,有說2BC,有說44AD)。不少學者因為偽經不是正典,而猶大引用偽經,猶大書的可靠性也令人質疑,進而正統神學所倡導的默示論也受人猜疑。但問題不是猶大引用偽經,而是偽經內有沒有真史在其中。猶大是聖靈引導的作者,他所選擇的材料,無論是正史或稗史,只要是真理,聖靈便指引他運用真史。正如保羅在徒20:35引用一句主在福音書沒有記載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在徒17:28他又引用希臘詩人Aratus的話(我們是他所生的);林前15:33引用Menander的Thais名句(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多1:12引用革哩底先知Epimendes的話(革哩底人常說謊話,乃是惡獸,又饞又懶),這些可能在當世已是流傳甚久的名言,作者只是藉此輔證自己所強調的【註36】。在提後3:8,保羅又不知在何處找到敵擋摩西的雅尼和佯庇這兩個名字(可能是出自約拿單的他爾根詮釋出7:11之言【註37】。如W. G. Moorehead言,在多1:13裡,保羅再加上「這個見證是真的」一言,表示他只承認引用之言,並沒有說所用的書卷資料全是真的【註38】

  2. 猶14節——此節疑似出自偽經以諾書1:9,但在以諾書60:8;93:3兩處,偽經作者亦表示以諾是亞當第七世孫,此舉與創5:4~20吻合。以諾書是偽經中最長的,此書(約在110BC著成)在新約時代頗受猶太人及基督徒的喜愛,在初期教父中,亞歷山大的革利免、特土良尤其鍾愛。

雖然不少學者認為猶大只是引用一句當時流行的話,而非直接引用偽經以諾書(如H. Alford; R. C. H. Lenski; J. S. Wright),但因以諾書比猶大書的著成早很多,故所謂「流傳論」的可能性並不大【註39】。猶大只認為在以諾書裡的一句話正符合舊約有關主再來的預言,更符合主耶穌的預說(參申33:2;但7:10~14;亞14:5;太25:31),再且,猶大也說以諾「曾預言」有關主再來的事。「曾預言」(proepheteusen)此字只在新約另一處出現(太15:7=可7:6),那是新約作者引用舊約的一貫作風,而這字的名詞更用在一位詩人的身上(多1:12)。可見「曾預言」這字只表示猶大挑選以諾書一句話作為警戒讀者的基礎,此外並無他意,更沒有聲稱以諾書是神所默示的。

以諾是先知,這是無可置疑的,他是站在舊約先知的行列上發言,是舊約中最早的先知【註40】。以諾曾向他的時代傳道並發預言,他的預言也透過文字向猶大的時代發出,同時亦向每一時代發出:主必再來,這是無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