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彼得後書的神學思想


A. 書的背景

「彼前」與「彼後」在主題重點(如前書勸勉信徒在苦難中堅守主道;後書著重信徒在假師傅迷惑中堅守主道)及文學上不同(前書有361字不在後書,後書有231字不在前書)【註22】,以致引起不少學者認為後書不是彼得的手筆(如優西比烏、加爾文)。但本書在老底嘉大會(363AD)及迦太基大會(397AD)早接受「彼後」的正典地位。此外雖有教父沒提及彼得後書的存在(如特土良、丟尼修、屈梭多模、居普良等),然而接受本書為正典的教父頗眾,如亞歷山大的革利免、俄利根、耶柔米、亞他拿修、安波羅士、區利羅、希拉利、貴格利、奧古斯丁等。

外證指出彼得是「後書」的作者頗眾,此外書中的內證亦頗有份量,如作者的自稱(彼後1:1),作者提及他記起主耶穌曾預言他離世之事(彼後1:14),作者曾目睹耶穌的登山變像(彼後1:16~17),作者提及前書(彼後3:1),作者將自己的地位與保羅看齊(彼後3:15),可見作者並不是讀者不知曉的人物。至於他的文筆與前不同,是極易解釋的事,因文字的運用與作者的感想、氣魄、環境氣氛、主題都有關係,況且,如K. O. Gangel言,兩書確有甚多雷同的詞彙,是其他書卷沒有的。而「後書」的語調文字,與「行傳」中的彼得講道記錄極為相似【註23】

在彼得後書裡,作者沒提及讀者是誰,惟一有關讀者的線索在①彼後1:1——「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因彼得欲將其書當作教會公函,故沒有提及讀者是誰。G. A. Hadjiantoniou推測彼得的讀者範圍擴闊了,因此「後書」裡他便沒提及前書的五省讀者,只說是同得寶貴信心的人【註24】。另一解釋是②彼後3:1——按原文的語調,此書似是接著前書不久發出的;據此,「後書」的讀者與前書一致。

似乎彼得發出前書後,不久便接獲有關讀者的消息,他們備受一類假師傅的攪擾,這些假師傅有五個特徵,這些特徵似是諾斯底派及放縱派的混合:①否認耶穌在十架上代死的功效(彼後2:1);②他們所傳的似與保羅責備哥林多教會那不道德的情況相若,可能這些異端邪說的風氣已經傳至「後書」讀者當中【註25】(參彼後2:2);③然而這異端除了倡導放縱情慾並帶不道德的成份外,它亦聚斂不義之財(參彼後2:15);④他們認為只有他們才有真自由(彼後2:19);⑤譏誚主再來的應許(參彼後3:4)。彼得因此立即執筆譴責他們,並勸告讀者當防備他們的錯謬,免受他們誘惑(彼後3:17),又勉勵他們在主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3:18),其時約在主後65年。

B. 神學主題

在「前書」中,彼得提及教會要應付的是從外面而來的苦難;在「後書」,他卻提及信徒要防備的是教會內信仰與生活方面的危機;「前書」教導信徒如何面對外在的仇敵,「後書」提醒信徒小心內在的仇敵;「前書」提升苦難中的盼望,「後書」強調以全備知識對抗異端。故此,書中的鑰字是「知識」,作者用七個不同有關「知識」的字,強調這方面的重要,共16次之多,如eidon(曉得,彼後1:12;知道,彼後1:14;知道,彼後2:9);ginosko(知道,彼後1:20;3:3);gnosis(知識,彼後1:5、6;3:18);gnorizo(告訴,彼後1:16);proginosko(知道,彼後3:17);epiginosko(曉得,彼後2:21,二次);epignosis(認識,彼後1:2、3、8;2:20)【註26】

彼得乃漁夫出身卻甚強調知識的重要,因他知道知識是從認識神而來(彼後1:2)。但知識不是停滯的,反是與日俱增的(彼後1:5~11),而真知識是神的靈感動人說出神的話來(彼後1:16~21)。

除「知識」這主題外,書中的神學重點有四:

1. 基督論

彼得一下筆就開門見山地宣佈耶穌基督的神性,他說他「寫信給因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之義……」的人(彼後1:1),在此「和」(kai)字乃串連兩個名詞(神與救主耶穌基督),而原文只有一個定詞,故「和」字可譯作「就是」,意說神就是耶穌基督【註27】。在下文他接著說「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彼後1:2)的「和」字也是同一原文結構,意說認識神就是認識主耶穌。此外,基督是「救主」(soteros,彼後1:1)及「主」(kuriou,彼後1:2、8;3:9、14),這兩名稱(主、救主)常放在一起(彼後1:11;2:20;3:2、18)。

對這位耶穌基督,彼得有跟從祂多年的認識,他說他曾親眼見過耶穌的「威榮」(megaleiotetos,彼後1:16,參徒2:11;19:27;路9:43),沒有疑問耶穌的神性,再且,彼得亦深知耶穌的寬容(makrothumei,即「忍耐」,彼後3:9)與忍耐(makrothumian,彼後3:15)。祂雖是審判的主,卻耽延再臨地上的應許,因祂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悔改(彼後3:9)。

至於基督的救贖,彼得說主將世人「買」(agorasanta,市場用語,意「買贖」,是新約三大指「救贖」詞彙之一,與彼前1:18的「贖」字lutroo為同義詞)回來(彼後2:1),這是基督之恩。連反對祂的異端者,主也將他們贖回來,可見彼得似是站在無限救贖(unlimited atonement)的立場來說話,而當天使犯罪,主亦無此恩門為他們開啟(彼後2:4)。因著基督的買贖,在信的人心中產生了義,人亦靠此因信稱義了(彼後1:1)。據彼得言,這是有關生命和敬虔的事,皆因信徒認識那用自己「榮耀」(doxes,指神在基督身上彰顯的榮耀,參彼後1:17)和「美德」(arete,指道德方面的善,彼後1:5同字譯「德」,榮耀和美德是神屬性之一)召他們之主的緣故(彼後1:3b)。

查「生命」(zoen)和「敬虔」(eusebeia,意「好敬拜」)分別是指信徒「得救」與「成聖」這兩大方面言,全因基督以其神能(eheias dunameos autou,和合本譯「神的神能」將autou指神,但autou是接上文主耶穌而來【註28】)賜給信徒之故(彼後1:3a)。因此,信徒便承受這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脫離世上情慾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theias phuseos)有份(彼後1:4),這實在是寶貴的真理。彼得先前與主的工作有份,後承受聖靈,又得與神的性情有份;彼得有的,也是對神及基督有信心之人所能有的。

2. 聖言論

彼得後書記載聖經著名有關「默示論」的經文,他說從前曾將「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祂降臨的事」告訴讀者(彼後1:16a),使他們在他離世後常記念這些事(彼後1:15)。不少學者認為彼得所講述的是指他所寫的書信(如Bengel; vonSodon; Kuhl; K. O. Gangel),但「我要盡心竭力」(spoudaso)是未來式動詞;故他所指的應是另一份記錄。據C. Bigg的考究,彼得要讀者「常常記念這些事」一言,似乎是指一份正式文件【註29】,導致另有一些學者認為此言所指是彼得委託馬可寫下的福音(如愛任紐、亞歷山大的革利免、特土良等)【註30】。彼得聲明他所寫的並非「乖巧捏造的虛言」(sesophismenois muthois,首字從字根「智慧」演變而出,次字「神話」,英文myth由此而來),而是親自的見證(彼後1:16b),非如異教者所誣告偽造的。

雖然彼得認為他作的見證是親身的經歷,但他卻不以此為滿足,他說我們並有先知「更確實」(bebaioteron)的預言,比目睹的現象更可靠,如明燈在暗處照亮,一直發亮,直至天空發白。晨星出現是人睡醒之時(彼後1:19),意指主再來【註31】,即預言應驗之時。提到預言時,彼得提出一句忠告:預言不能「隨私意」(idias,意「個人性」)「解說的」(epiluseos,意「解開」,彼後1:20,參可4:34同字譯「講」;徒19:39作「斷定」)。彼得並不是說讀經者不能隨便解釋聖經,而是說先知不會隨便釋放(即啟示)或解釋預言【註32】,因為預言非出自「人意」(thelemati anthropou),乃是聖靈感動(pheromenoi,意「背負」被動式詞)才產生出來的(彼後1:21)。在此處彼得強調預言的來源,乃是聖靈的主動,不是出於人的主意!

彼得不但高舉預言的性質,他也視保羅所寫的書信有如經典般的價值,只是他說保羅的寫作確有「難明」之處(dusnoeta),常被人「強解」(streblousin,由streblos「扭曲」及strepho「轉動」二字組成),如強解「別的」(loipas,意「其餘的」)經書般(彼後3:16)。因保羅所寫的常被人誤解(如帖後2:1~3),或遭人反對(如提後2:17)。在此清楚可見,彼得認為保羅的書信,與舊約的正典地位相同,因為新約的使徒常自覺他們被聖靈引導,書寫代替神說的話,並囑咐信徒誦讀、遵守(參帖前5:27;西4:16)。

3. 天使論

書中,彼得在聖靈感動下透露一些新約罕見有關天使的祕密。他指出天使有犯罪的,神對他們沒有預備救恩,也沒有「寬容」(epheisato,意「赦免」),反把他們丟在「地獄」(tartarosas,意「地窖」或隱密處,如伯40:13),等候末日大審判(彼後2:4)。猶太傳說謂「地獄」(tartarosas)是神將墮落天使拘禁之地(如Enoch 20:2),而gehenna(亦譯成「地獄」,參太5:22、29、30),則是犯罪猶太人的囚禁處【註33】

在論及那些異端者時,作者從四方面形容他們(彼後2:10):①荒淫無道;②輕慢「主治的人」(kuriotetos,此字在「十二使徒遺訓」4:1指基督,意指基督的統治權【註34】,贊成此見的有A. T. Robertson; C. Bigg; vonSoden,但據猶8同字的用法,似乎這裡指天使較為恰當【註35】,保羅亦用此字指有權位的天使,參弗1:21;西1:16);③膽大任性;④毀謗「在尊位的」(doxas,指「天使」,尤其是墮落天使,如A. T. Robertson; C. Bigg; K. S. Wuest; Kuhl; Spitta; K. O. Gangel)。

接著,作者便以天使的屬性與這些異端者作一個對比,他說:①天使的能力與權能尤比這些異端者還大;②天使不敢用毀謗話在主面前告他們(「他們」是指上文2:4的墮落天使,彼後2:11),表示好天使不會在主面前批評壞天使。然而這些異端者竟肆無忌憚、囂張地彈劾比他們權力更大的(如彼後2:1的基督;2:10的天使),可見他們的狂傲。在這一連串經文裡,彼得著實透露甚多鮮為人知有關天使的背景。

4. 末世論

彼得後書的「末世論」在新約中佔極重要的地位,書中彼得啟示了一些有關末世頗重要的資料。因為異端者相當嚴重的一項錯誤,是有關末世要發生的事。故此彼得在書中極力抨擊他們,同時指出主再來前後的真正概況。

在彼後1:11,彼得說信徒若能真正得救,便能進入基督永遠的國裡。進入基督永遠之國,是在信時即刻得到應驗的,但這國又是永遠的,這樣,信徒的救贖也能維持到永遠。

在彼後1:16,彼得曾將有關主「降臨」(parousian,此字意「來到」,如林後7:6指提多,但與基督用在一起時卻變成專有名詞,指主再來之事,如彼後3:4、12)告訴讀者(可能指彼得前書或馬可福音),這是他親自領受的啟示,非捏造的虛言。在此處(後書),彼得用parousia一字(一般指主再來),而在「前書」裡,他卻喜用apoculypsis這字,可見他視這二名詞是通用的。

在彼後3:4,彼得提及「主再來」(parousias)之應許時,他指出在「末世」(eschaton)必有「譏誚的人」(empaiktai,參太2:16同字譯「愚弄」)取笑主再來是個無稽的應許。關於主再來的道理,彼得多有陳說(參彼後1:16;徒3:20),但異端者顯然認為那是老婦的荒渺之言,因此彼得引用洪水滅世的歷史對他們提出警告(彼後3:6)。正如那時有人譏誚挪亞建造方舟之舉,結果遭受滅頂的審判。彼得接著說,現今的世界是靠著神的「命」(logo)而「存留」(tethesaurismenoi,意「收藏」,如太6:19同字譯「積儹」),直至不敬虔者受審判之時,那時世界將被火焚燒(彼後3:7;世界末日被火焚燒是舊約預言之一,參珥2:30;彌1:4;詩50:3;賽66:15;瑪4:1)。

從假師傅譏誚之言,可見「主再來」這事,由先前異常熱切的盼望變成現在受人質疑的情況,是當時教會一個信心的考驗。但彼得甚有智慧地作兩方面的解釋: 主算時間的方法與世人不同,因而人的性急與神的忍耐便成強烈對比(彼後3:8,參詩90:4); 主再來的應許沒立即應驗,乃因主希望給人更多時間悔改(彼後3:9)。K. S. Wuest謂,在前書中,作者曾說主的日子近了(彼前4:7),這個「近了」可以在一日之間來到,也可在千年之後才來到【註36】。假師傅說耽延即不兌現,彼得卻謂耽延乃是寬容;角度不同,神學論據也不同,其實只是信心不同之故。

彼得稱主再來之日為「主的日子」,也同保羅一般(參帖前5:2、4),採用賊的比喻說明此日子的「不定時性」。主耶穌同樣作過比喻(太24:43),當時彼得異常留心聆聽,因此多年後仍能記起。在彼得筆下,這日子帶有三方面指示: 審判性,是不敬虔者末日之時(彼後2:9;3:7),也是墮落天使受審判的時候(彼後2:4); 祝福性,是信徒進入永遠國度之時(彼後1:11); 換新性,舊天地變成新天地。這時天發大響聲,「有性質的」(stoicheia,意「基本之物」,如來5:12;加4:3;西2:8同字譯「小學」)被烈熱(非烈火)(kausoumena,醫學名詞,指發燒、感冒)消化(luthesetai,意「解開」),全地之物「被燒盡」(katakaesetai,字根意「焚燒」;有古卷將「燒盡了」改為eurethesetai,意「赤露敞開」,表示有形質的變回原狀,「打回原形」,恢復被造時的狀態,如NIV的譯法,彼後3:10)。

究竟有形質是指何物,歷代學者意見有三: 指宇宙的四大分域:水、土、火、氣(如Bede; K. S. Wuest); 指整個天體:日、月、星宿(如游斯丁、提阿多諾、Bengel; Alford; Plumptre; Bigg; Kangel); 指舊天地(如猶太人傳統;Sibylline Oracles)。於是舊天地煥然一新,變成新天地,那時義便以此為居所(彼後3:11~13),因真義是永久性的,只有永久性的家才是它的家。

火是審判的象徵,如神是烈火的神(申4:24;另參但7:9),至於祂如何用火改變舊天地,那就不得而知,在此彼得沒有進一步解釋。在約翰的異象裡,他只看見新天地的出現(啟21:1),卻沒指出舊天地如何變成新的狀況。據G. E. Ladd的考據,舊約先知亦強調舊天地要變成新天地(如賽65:17;66:22),這改變是經火的煉淨(番1:18),改變後的天地沒有先前的咒詛存在(摩9:13;番3:20)【註37】。故此現今的天地與將來的天地不同之處乃是,現今天地充斥不義,將來天地卻全無不義,只有永義在其中。而讀者的敬虔生活,熱切的仰望便使這日子「速臨」(speudontas ten parousian…,原文首字乃現在分詞,表示「常常使之加速」,同字在路2:16譯「急忙」;次字是慣常指主再來的字詞),這日子稱為「神的日子」,那是永恆的開始了(彼後3:12)【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