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摩太後書的神學思想
A. 書的背景
提摩太後書是保羅回天家前最後一份珍貴的文墨。書中透露,保羅雖然面對為主殉道的命運,但他絕無一點傷心、失望、氣餒的心情,反在字裡行間表現出主給他的使命託付,他問心無愧地完成了,從此他等候得公義冠冕的時候來臨(提後4:8)。
當保羅寫就此書時,他身在羅馬囚牢中(提後1:8、16、17;2:9),從經文可見,他並不是住在租賃的房子裡(徒28:23、30)。如今他的處境不易接待人,阿尼色弗幾經辛苦才能與保羅見面(提後1:16~17);上一次他周圍朋友眾多(徒28:17~31;西4:10~14;腓1:13~14),現在獨有路加與他同在(提後4:11);上一次他對釋放懷抱希望(腓1:25~26;2:24),現在卻等候面對主(提後4:6~8)。從這種種處境可知,保羅必定有二次被囚在羅馬。
主後64年7月19日,羅馬城大火,一連六日七夜,半個城燒成灰燼。尼祿對起火原因難自圓其說,便嫁禍在基督徒身上,信徒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基督教被視為非法宗教(religion illicita),教會經歷一場血腥的大風暴。這場逼迫的旋風狂掃羅馬帝國多個省份,保羅此時身為教會著名領袖,在亞細亞遭逮捕,時約主後66年夏天,可能是在特羅亞,因保羅在那裡留下外衣。當時不少保羅的福音伙伴皆銷聲匿跡,正如提後1:15所說:「凡在亞細亞的人都離棄我。」
在羅馬,保羅經歷首次的提訊(提後4:16,「初次申訴」protei apologiai,意「首次辯護」),有主在旁加力;初步聆訊似對保羅有利(提後4:17),他還押牢中,等待第二次提訊,此時他寫下提摩太後書。
在提摩太後書中,保羅顯得異常孤單寂寞,他知道離殉道之日不遠,愈發想念提摩太,盼望再見他一面。此時提摩太仍在以弗所,因提後4:19提及三個在以弗所工作的同工(參提後1:18)。且提後2:17所說的許米乃,與提前1:19~20的許米乃同一人。提摩太前書是寫給在以弗所的提摩太,提摩太後書由此指出提摩太仍在以弗所【註31】。據提後4:12,推基古可能是此書的攜信人,他不但將此書帶給提摩太,也可能接下提摩太在以弗所教會的牧養,因保羅要提摩太前去與他見面。保羅在主後67年殉道,此書撰著時間約在主後66年末或67年春。
B. 神學主題
提摩太後書是保羅書信中最感人的書簡,前書比後書更有教牧性,而後書比前書更具個人性。在這書中,保羅的人情味顯而易見,這書結束時提及23人,其中12人是在別處從未提及的,可見保羅留意各人在他生命中所留下的身影。除了他對人的興趣極濃以外,本書亦有異常豐富的神學重點,主要有:
1. 神的話語
無可否認,提摩太後書最顯著的一項神學主題,乃是保羅對神話語的認識與強調。他稱神的話為「純正話語的規模」(「規模」hupotuposin原意「綱要」,在提前1:16譯「榜樣」;提後1:13),「善道」(kalen paratheken,意「善託」,和合本將名詞paratheken作動詞譯;提後1:14),「神的道」(提後2:9),「真理的道」(logon tes aletheias,提後2:15),「真道」(aletheias,提後2:18、25;3:7、8a;4:4),「真理」(piston,參多1:1;和合本譯「真道」;提後3:8b),「聖經」(hiera grammata,意「聖錄」,提後3:15),「聖言」(graphe,中譯「聖經」,提後3:16),「道」(logos,提後4:2);「純正的道理」(hugiainouses didaskalias,參多2:1;提前1:10;4:3)等,從這一大堆有關神話語的詞彙,可見保羅對此有極深奧的認識。
在描述神話語的性質、功能時,保羅精闢地剖釋神話語的來源、性質及功能,在提後3:15~17這段著名的經文裡,保羅說「聖經」(hiera grammata,前者參林前9:13;後者參林後3:6;羅2:29;約5:47;7:16,這二字在新約只在此處出現,但約瑟夫與裴羅常用此字比喻舊約)能使信耶穌基督的人,有得救的智慧(提後3:15)。「得救的智慧」(sophisai eis soterian)原文是指「使人聰明」(對耶穌基督產生信心),至終達到得救的後果,這是聖經至終之目的。
然而這「聖經」(graphe,強調已完成的話,參太26:56;羅1:2;16:26;彼後1:20)是神所默示的(提後3:16a)。在「聖經」這字的前面有pasa(意「所有」、「一切」,和合本沒譯)一字,這就表示全部即整體之意,如「以色列全家」的「全」家(徒2:36;羅11:26)。但graphe字前沒有冠詞,表示一切,即每一句、每一字之意。保羅強調舊約聖言每一句都是神所默示的,全無例外,與耶穌的「一點一畫」(太5:18)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默示」這字原文theopneustos(由theos「神」及pneustos「靈」二字組合)是形容詞,描述聖經的本源是由神的靈而來的(參彼後1:21)。E. J. Young曾說,凡字尾是tos及與theos合併的字皆帶「被動」意義,故此處保羅著實強調聖經是神的靈產生出來的結晶【註32】。
聖經的利益(ophelimos)有四,每一點皆用pros(意「達及」)引入,首二點與教義有關,後二點與生活相關【註33】:①教訓——真理在正面上的建立;②督責——真理在反面上駁斥異端(如多1:9、13);③使人「歸正」(epanorthosin,意「企立」),喻使跌倒者再站起來;④「教導」(paideian,意「小孩式的教導」,喻耐心並按部就班地進行)人學義(提後3:16);叫(hina)屬神的人得以「完全」(artios,意「適合」、「適當」;提後2:21同字譯「預備」),即配備妥善,便能「裝備充足」(exertismenos,被動完成式分詞,由字根artios變成,意「裝備充足」,和合本譯「預備」;路6:40同字作「學成了」)行各樣善事(提後3:17)。
2. 救恩論
提摩太後書第二大神學主題,是有關神的救贖。提後1:9指出神救了(sosantos,過去分詞,指一次足夠的行動)信徒,又呼召(kalesantos,過去分詞)他們。「救」與「召」兩分詞之間被「和」(kai)連貫著,按原文這句子的結構是二合一的用法(hendiadys),表示「救」與「召」是同一件事,並無先後之分(和合本乾脆連kai也沒譯出)。神的「救」、「召」非按人的行為,而是按神的旨意(prothesin,參弗1:11)和恩典(恩典和旨意是同格字,被kai串連著,受一個〔按〕kata約束,故是二合一的用法,可譯作「恩典的旨意」),這恩典的旨意早在萬古之先在基督耶穌裡已賜給了(dotheisan,過去被動分詞)信神的人。換言之,神在創世前、人還未受造之先,祂已將救贖恩典給了耶穌基督,這是應許的賜給,如今藉著救主耶穌基督的「顯現」(epiphaneias)「表明出來」(phanerotheisan,過去被動分詞),是神在歷史裡將祂的心意成就在耶穌基督的身上。這位救主把死「廢去」(katargesantos,過去分詞),藉著福音將不朽的生命彰顯出來(photisantos,過去分詞,提後1:10)。這二節經文(提後1:9~10)是極偉大的救恩論,作者以五個過去式(aorist)動詞指出神的救贖是已經完成、是不能更改的事實,是一次動作便足以成就一切的作為,實在奇妙無比。
此外,在提後1:12裡,保羅表明他信心的對象是確實的(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他亦表示神能「保全」(phulaxai,軍事詞彙,意「把守」、「看守」)他「交付」(paratheken)祂的,直到那日。經學家對此節經文的意義採二個不同立場:①有說「交付」是指提後1:14的「交託」(parakatatheeken,即提後1:12的交付),意說保羅在生命快結束時向神表白,他對神的託付忠誠不移,神也保守他在這方面沒有失敗(此見解即和合本小字譯作「他所交託我的」)【註34】。一些譯本如GNB,RSV也贊成此說;②另有說這是保羅交付給神的,尤指靈魂得救方面(參彼前4:19)【註35】。J. H. Bernard謂聖殿有庫房,貯存各人進殿時的奉獻,祭司常求神保守(diaphulaxai)這些奉獻(paratheken),免被盜賊偷竊【註36】(J. H. Bernard是贊成第一說的),此比喻似說明第二說。再且「直到那日」一詞指得救方面,更勝指忠心完成主使命方面。因為人作工不能作到那日,惟救恩可存到那日。
還有,保羅在提後2:10裡再次強調,在基督耶穌裡亦可獲得永遠的榮耀(此節下半句的「和」字原文是meta,即「同時」、「連同」之意)。隨即保羅引用當時的一句流行語,稱「可信的話」(提後2:11~13),以證救恩的實在:①若與基督同死,必與祂同活(提後2:11)。「與基督同死」等於與主聯合之意(加2:20;羅6:3~6),這樣「必與祂同活」等於獲得新生命之意(參羅6:8、11);②若能忍耐下去,這忍耐就是指面對世界的逼迫、異端的侵蝕都不放棄真道,這樣便能與基督一同作王(指救恩的終局)。故此忍耐下去的人便證明他是與基督同死的,將來的寶座也不會失落(提後2:12a)【註37】。但若不認祂(這個「認」是指接受祂、承認祂為救主之意),救恩也就沒有了(提後2:12b這裡不是指一次得救非永遠得救,參提後2:19;另參太10:33;路12:9);③信徒雖有失信,但神永不失信,必按其屬性成就祂的應許(提後2:13,此節的「背乎」與上節的「不認」是同字)。「失信」不一定指對救恩或信仰方面,而是指生活,即對主的忠心,弦外之音是表明縱使信徒在生活上對主不忠,主也不會因此背乎自己對信徒的應許,這應許包括救恩方面【註38】。J. F. MacArthur謂,因為神是不失信的,這對忠心信主的人是莫大安慰;對假信的或否認主的,神也必按照自己的公平信實定他們的罪(參約3:17~18)【註39】。
3. 主的工人
保羅在臨終前有一大心願,他盼望提摩太這個屬靈的兒子能在傳揚福音的事工上得蒙神的喜悅。故此他再提醒提摩太,勿忘保羅為他按手時所領受的恩賜,要如火挑旺起來(提後1:6),總不要以為主作見證為恥(提後1:8),要牢守純正話語的楷模(提後1:13、14)。接著,保羅便為提摩太描繪出一幅主工人的畫像,使他有所借鏡仿效:
忠心的教師(提後2:2)
保羅要提摩太物色忠心能教導別人的工人。因提摩太自己也是個忠心受教的人,他在許多見證人面前接受過保羅的教導,可能在不同場合下聆聽保羅的講道、教導(如在會堂、學房或在街頭)。在此,保羅甚強調使徒的真理需一代一代的賡續下去。
基督的精兵(提後2:3~4)
主的工人若要成為精兵,必須符合三大要求:①能忍受苦難(kakopatheson,由「惡」kako喻「苦」及「同情」patheson組成),這是指當兵的應該接受的刻苦生活。有古卷作sugkakopatheson,即和合本的「同受苦難」;②不將「世務」(biou pragmateiais,biou指「生命」,如英文之biology,同字在提前2:2譯「渡日」;pragmateiais意「謀生的職業」,在路19:13譯作「生意」)「纏身」(empleketai,意「纏繞」;同字在太27:29作「編作」;彼後2:20作「纏住」),使他能專心工作(參路9:57~62);③叫招他當兵的得喜悅(此處喻作主精兵的務要得主的喜悅,參帖前2:4)。
競技的武士(提後2:5)
「比武」(athle,意「競賽」,英文字athlete由此而出)是古希臘世界狂熱的運動,運動員需歷經凡十月嚴格訓練才准參賽【註40】。同樣,作主工的亦需歷經「嚴格之訓練」(如提前4:7,即中譯的「按規矩」),否則不能得冠冕(喻「成功」)。保羅的借喻似乎要提摩太按神的話,作他事奉的規矩,否則必被棄絕。
勞力的農夫(提後2:6)
凡作農夫的皆需「勞力」(kopionta),此字亦形容那些教導他人的傳道者(提前5:17),如農夫般,他們先嚐其勞力的果實。至於「糧食」(karpon,意「果實」)所指為何,學者意見有五:①這是指屬靈的果子,主工人是直接產生屬靈果子的人(如腓1:22;羅1:13;雅1:25);②這是指主的工人在經濟上的供應(如提前5:17~18);③這是指主的工人對他人身上有所助益,這助益視為「糧食」;④這是指主的工人事奉時的苦難,正如農夫在工作時先得勞苦栽種他的糧食,主的工人也一樣;⑤這是主工人在末世時所得的獎賞。
無愧的工人(提後2:15)
另一個作主工人的肖像是「工人」。為神作工者,在態度上要「竭力」(spoudason,原意「快速」,如提後4:9、21;多3:12同字皆譯作「趕緊」;提後1:17及羅12:11作「殷勤」),須留意三方面:①在動機上,要在神面前蒙「喜悅」(dokiman,意「經得起考驗」);②在見證上,要「無愧」(anepaischunton,意「不蒙羞」),指主的工人在其事工上沒有令自己蒙羞之處;③在真理上要按「正意分解」(orthotomounta,由ortho「正直」及temno「切開」二字組成)。這字在古希臘文裡多指農夫耕地時掘開一條正路;工匠鑿石切石磨石,使之光滑合用;也用在演講家大有口才,講辭工整,詞鋒凌厲。七十士譯本以此字譯箴3:6及11:5的「指引」,表示「行在正路」之意。今保羅將此字用在真理上,表示主的工人對真理有正確的了解,這樣才能教導神的道,才能指出異端者的錯謬(參提後2:14、16~18)。G. Fee謂假師傅常為利混亂真道,惟有主的工人能按正意分解神的道(參林後2:17)【註41】。
合用的器皿(提後2:20~21)
保羅又以合用的器皿喻作主工人的身分。他以大戶人家裡(象徵教會,參提後2:20)的不同器皿為喻,器皿的質地雖有不同(金、銀、木、瓦)、價值不同(貴重——金銀,卑賤——木瓦),作用卻無異(盛裝之用)。然而,器皿的可用性,端視其潔淨與否,潔者合用,污者棄置一旁。所以(oun,提後2:21的首字,和合本漏譯)人需「自潔」(ekkathare,主動式動詞,指靠己努力,不可靠他人代勞),脫離卑賤的事,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2:21)。卑賤的「事」字指上文的「不義」(提後2:19)或下文的少年人私慾(提後2:22),亦有說是指上文的異端(提後2:18)。保羅要提摩太逃避少年人私慾,與清心的人一同禱告,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棄絕引起爭競的辯論(提後2:22~23)。換言之,貴重的器皿是聖潔的、合用的及行善的。
上主的僕人(提後2:24~26)
神的工人最後一幅肖像乃要作僕人。然而作主的僕人「需要」(dei,提後2:24;和合本沒譯出此字)在消極上不與人「爭競」(machesthai,意「爭論」,如約6:52;或「鬥毆」,如雅4:2,這也是作監督、長老者的資格,參提前3:3;多1:7),反要①溫和地與人相處;②善於教導;③存心忍耐;④以溫柔之心勸誡抵擋真理的人。這種謙和待人的態度,配上對真理的認識,是作主工者一項極重要的提醒,這樣「或者」(mepote)神給予那些抵擋之人機會悔改,「明白真道」(在教牧書信的詞彙裡多意「得救」,如提前2:4)【註42】。
4. 末世論
提摩太後書是教牧書信中最多論及末世的書卷。在提後3:1保羅說「末世的日子」(eschatais hemerais,參彼後3:3;猶18)是「危險」(chalepoi,意「艱難」,太8:28同字譯「兇猛」)的時候,必將來到。「末世的日子」,是指彌賽亞誕生至祂在地上作王之時。在這日子裡,將要發生的事在每一時代皆會出現,只是密度會逐漸加劇,如提後3:13的「越久越惡」【註43】。接著,保羅提出這末世日子的特徵,其中有貪愛世界的(二件,提後3:2a);自以為是的(三件,提後3:2b);忘恩負義的(四件,提後3:2c~3a);不能自約的(五件,提後3:3b);任意妄為的(四件,提後3:4a);違反真理、涉及宗教性的(二件,提後3:4b~5a,參多1:16)。面對這些,保羅勸提摩太要「躲開」(apotrepou,現在主動動詞,表不停地自我躲避;提後3:5b)。這些末世特徵在不同時代皆有出現,惟獨在基督復臨前必愈加劇烈,就此保羅認為主再來是不久將來之事。
除描述末世日子的情況,保羅也在數處經文裡特別強調末世的實在:
「直到那日」(提後1:12、18;4:8)
在1:12,他提及他所交付神的,神能保全直至那日,這是指直到他面對主面之時。在提後1:18,他願主在「那日」憐憫阿尼色弗,因他在以弗所殷勤地服事保羅,也在羅馬「殷勤」(即提後2:15的「竭力」一字)地找保羅。羅馬當時有甚多囚犯,設備又不周全,要找到其中一人十分艱難,這份愛心極大。保羅深知自己殉道在即,恐再沒有機會「報答」這位摯友,因此求主在「那日」(指審判日)憐憫他。主他對別人的「善行」必不忘。
保羅在提後4:8表示,他深信到「那日」(指審判日),那公義審判的主會將公義的冠冕賜給他。保羅沒解釋這冠冕是指什麼,可是從冠冕的借喻,可知這是得勝的榮耀,再且是公義、公平的賞賜。
「和他一同作王」(提後2:12)
這是指將來信徒和基督一同作王,而不是說基督現在人心中作王(如羅5:17),因「一同作王」(sumbasileusomen)是未來式動詞,指將來主再來的事。
「將來的審判」(提後4:1)
保羅給提摩太的囑咐極其嚴厲,先前他就以神和耶穌基督並天使為證人,「囑咐」(diamarturomai,原意「作誓證」)提摩太遵守他的吩咐(提前5:21);如今他再以神並基督耶穌為證,「囑咐」(同字)提摩太(提後4:1)。這位耶穌基督掌握審判死人活人的大權,這審判之權是按照(kata,可譯「在」)祂的顯現和祂的國度建立之時,是主再來的時候。在此時,祂會清算一切不忠不義的世人,給予他們該受的審判。末世公義的審判,成為提摩太忠心事主的動力。
祂的顯現(提後4:1、8)
在兩節經文內,保羅提及主的「顯現」(epiphaneian)。「顯現」這字除一處外(1:10下),通常是指主再來之意。在提後4:1裡,主再來帶有審判之目的;在提後4:8,主再來卻是帶著賞賜之目的。因這裡說主的賞賜,是為那些「愛慕」(egapekosin)主再來的人預備的。不信者,沒有理由愛慕祂的再來,反而是戰兢恐懼這日的來臨。
祂的國度(提後4:1、18)
主再來建立其國度,是新約神學裡一項重大的主題,在福音書裡有特別的強調。在書信裡,國度的地位所佔篇幅不多,因書信是為教會特別的需要而撰寫的。再且,書信裡所論述的信徒生活是天國子民的生活樣式,故此天國的神學論據便相對減少,可是天國的實在正是信徒重新得力事主的動力。
在提後4:1裡,主國度的實現,便成了提摩太「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傳道」的激勵(提後4:2)。在提後4:18,保羅表示他有信心,神將救他脫離(apo)諸般兇惡。「救」(hrusetai)是將來式動詞(提後3:11的「救」同字是過去式,這「救」字多指身體方面的「救」,少用在屬靈上),是信心的表現,「兇惡」是指一切的兇惡。「兇惡」(ergou ponerou,意「邪惡的工作」)究竟確指哪方面的事,學者意見不一,有說是指羅馬政權快要施於保羅身上的刑罰;但這樣的信心似乎是愚昧的,不能稱作信心。有說是指上節的獅子,喻尼祿(如早期教父);但這與後來的事實不符,讓人對保羅的信心產生質疑。有說是指屬靈上的兇惡(如D. Guthrie),但這太抽象。有說是指神攔阻保羅在生命最後關頭犯罪,有點像主禱文的禱願(參太6:13)。有說這是指保羅的一個願望,他的肉身雖受刑,但主必救他脫離惡者的殘害(有點像主上十架非交在惡者之手);因靈魂得救等於脫離受惡者之害。此解釋配合下句說主必將他「救進」(sosei eis)天國去,這是肯定的信心。身體雖受害,卻不是交在惡者手中,因為靈魂必歸回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