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弗所書的神學思想
A. 書的背景
保羅在第二次旅行佈道的回程上,曾經到訪以弗所,同行的有亞居拉夫婦二人,當時保羅歸心似箭,故逗留時間不長,但「道」種已留下來。保羅在離開時,把亞居拉夫婦留在以弗所,盼望不久的將來可以再回來(參徒18:18~21)。在保羅回來前,亞波羅也來到以弗所工作,可惜亞波羅對主的道沒有全面的認識,幸得亞居拉、百基拉矯正一些欠缺之處,也許此時以弗所教會已有雛型(徒18:24~26),因在亞波羅離開時,「弟兄們」寫就薦信給他帶去(徒18:27)。
當亞波羅由以弗所至亞該亞的哥林多工作時,保羅又踏上第三次旅行佈道的路程,來到以弗所,想不到竟在這城市停留三年之久,是他三次旅行佈道以來居留最久的一個地方。在此時,教會逐漸成為頗有組織的地方教會,保羅便將以弗所當作對外工作的基地,「叫一切在亞細亞的……都聽見主的道」(徒19:10),包括在以弗所周圍一帶、坐落悅利山谷(Lycus)的歌羅西、希拉波立、老底嘉等地也有教會紛紛建立起來。A. S. Wood說以弗所在亞細亞省被230個獨立地區(independent communities)包圍著,若福音能以此城為基地,其發展機會實是無限,這也是保羅回來工作的原因之一【註41】。
到了第三年尾端,保羅因「以弗所戲院的事件」,迫不得已離開此地。下一次保羅重回以弗所,乃是他在羅馬被囚二年後的事了(參提前1:3)。在羅馬牢獄中,保羅首先獲悉歌羅西教會受一種異端攪擾甚大,便以書信形式解決歌羅西教會在真理上的混亂。在以弗所教會方面,雖然沒有一些「燃眉之急」的重要事件需要保羅辯解,但保羅也寫就「致以弗所教會」一書簡,旨在向他們解釋清楚他們在基督裡的地位,教會的性質,同時也勸勉他們過一個與福音相稱的得勝生活。
B. 神學主題
以弗所書是保羅書信中最欠缺「個人味道」的書簡,也許是因為保羅寫這書信時,該教會沒有特別的問題需要解決。此時,保羅剛完成歌羅西書,該書的神學主題仍盤繞在他的腦海中,故此這兩書中有甚多相通的字彙。據S. D. F. Salmond的研究,在以弗所書155節的經文中,有77節所用的字彙也在歌羅西書內出現【註42】。此外,保羅所論及的基督論、救贖論等都在以弗所書內重複強調,而教會論則有更詳盡的闡釋。故此,以弗所書的主題共有四點:
1. 救贖論
救贖論在新約是一項極廣闊浩瀚的神學主題,這主題在以弗所書裡有新穎的貢獻與啟迪。
在首二章內,保羅分別指出有關救贖的數項大前題,救贖的偉工及救贖的果效:
人本來的境況
人本是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2:1、5),行事為人「隨從」(kata)今世風俗(弗2:2a),又「順服」(kata)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弗2:2b),放縱肉體的私慾(弗2:3a),隨肉體和心中喜好的去行(弗2:3b),在「本性」上(phusei,和合本缺譯此字)是可怒之子(弗2:3c),這種情況足以使他受神公義的審判。
此外,有關讀者特殊的背景,他們是「沒受割禮的」(弗2:11),與彌賽亞「無關」(弗2:12a),在以色列「國民」(politeias)「以外」(apellotriomenoi,弗2:12b),在神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xenoi,弗2:12c),在世上沒有指望(弗2:12d),沒有神(弗2:12e),「遠離」(makran)神(弗2:13)。以上這些詞彙(沒割禮、無關、以外、局外、無望、無神、遠離)皆代表一個絕望的境況。
神的恩典與慈愛
人雖然死在罪惡過犯中,但神有「豐富的恩典」(ploton charitos,弗1:7),豐盛的「憐憫」(eleei)與「大愛」(pollen agapen,弗2:4)。「豐盛的恩典」(huperballonta plouton…charitos,弗2:7a)、「恩慈」(chrestoteti,弗2:7b),便成了祂挽救世人頹勢的前提,這些詞彙(憐憫、大愛、恩典、恩慈)代表神良善的屬性傾倒在人的身上。
神的預定與揀選
神在基督裡為世人所預備的恩典是「照祂預定的美意」(kata…eudokian…proetheto,弗1:9)而立定的。弗1:9的「預定」(proetheto,意「定意」)及1:5的「預定」(proorisas,即弗1:11的「預定」)是二個不同字。弗1:9的proetheto強調計畫(如羅1:13作「定意」),而弗1:5及1:11的proorisas則強調先決(如徒4:28;林前2:7;羅8:29)。這二字分別指出神的預定,乃按照其「意旨的美意」(kata thelematos eudokian,弗1:5),中譯「意旨所喜悅的」)與「預定的美意」(kata eudokian,弗1:9)及「意旨的心意」(kata boulen thelematos,弗1:11b,和合本在此處只譯「己意」)而救贖人。這一大堆「意旨」、「美意」、「旨意」等最重要的莫如弗1:11的「旨意」(此字強調「計畫的立定」,喻「鐵定不移」,永不改變更換。同字在徒11:23作「立定」;徒27:13作「得意」;提後3:10作「表向」),這些字句又顯出神的預定是經過萬古細心籌劃,決定以「道成肉身之法」及「十架流血之功」來拯救世人。於是在創世前在基督裡「揀選了」(exelexato,意指從很多中挑選出一部份)「我們」(即相信與接受神的人,弗1:4)。所以人的救贖是神一個預定的美意,神便據此揀選那些相信祂的人成為祂救贖的對象。神的揀選並非專制蠻橫、強權霸道沒有準則之舉,也並非獨一主權的實施,而是因人對祂的愛有回應之故。神的救贖也非廉價的恩典,而是根據人的接受與悔改而賜予人的禮物。
救贖的前題分別是人的罪況、神的憐愛與神的揀選,而神救贖的工作乃是藉著祂愛子的血而成就(弗1:6~7)。於是人便得救贖,過犯得以赦免(弗1:7),這便如弗2:5所言「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因此人便得以親近神(弗2:13)。在人方面,救贖的成就也是因著信之故,這全是神的恩賜(弗2:8)。至於弗2:8的「這並」(kai touto)是指「得救」、「恩」、或「信」?學者意見不一,按文法上言,「信」是最近的前述詞(antecedent),但按神學意義上言,「這並」可指全句,即「得救」、「恩」、「信」等皆包括在內,這樣人才不能自誇(參弗2:9)【註43】。
救贖不單給人新生(如弗2:15),使人自由地親近神(弗2:13)。這是指身分與地位而言,正如弗1:5的「得兒子的名份」(eis huiothesian,加4:5)及弗2:10的「造成」(ktise,過去式,指一次動作永久功效)。但救贖亦是「獲得基業」(eklerothemen,過去被動語態,指一次獲得永遠獲得,字根「搖籤」,參西1:11~12),這基業究竟有何憑據,叫信徒深信不移他獲得了?在弗1:13~14便有了交代,原來聖靈就是信徒所得之基業的「憑據」(arrabon,購買物件所付的訂金,即所謂「首期」,參林後1:22)。聖靈是救贖的「首期」,表示救贖還有更完全的境界,那是弗1:14下半句所說的「直到神之民被贖」(原文eis apolutrosin tes peripoieseos,意「直到產業被贖」,「神」是補字,「直到」eis中譯「使」)「神的榮耀得著稱讚」。全節經文所帶來的保證確是強勁無匹,信徒的救贖安定在天,直到神的榮耀得頌讚,在新天地之時。
此外,按當時的文化背景來看,救贖還有一個果效,那是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冤仇」(echthran)也廢掉了(弗2:15)。那時在聖殿裡,外邦人院與猶太人院被一矮牆隔開,兩方不得往還,僭越者如犯了死罪般。保羅以此牆比喻另一堵無形的牆,那是外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世仇,如今也被基督的血「滅了」(apokteinas,弗2:16),他們之間「成就和睦」(poion eirenen,弗2:15),「兩下」(amphoterous)「合而為一」、「歸為一體」、「與神和好」、「被聖靈同感」(弗2:14、15、16、18),同是神家裡的人了(弗2:19)。
2. 聖靈的工作
聖靈在以弗所書裡異常明顯,簡稱為「靈」(弗2:18;4:3~4;5:18;6:17、18),但也多次被稱為「聖靈」(弗1:13、14;2:22;3:5;4:30)。此外,祂的名稱亦有「應許的靈」(弗1:13),「智慧和啟示的靈」(弗1:17),「他(神)的靈」(弗3:16),「神的聖靈」(弗4:30),由這些名稱便可知聖靈的工作是多方面的。
在弗1:13~14,保羅以二個隱喻說明聖靈的工作:①「印記」——聖靈是神應許給信徒的「印記」(esphragisthete,過去被動態動詞,指一次的動作帶出永久的功效),「印記」在聖經中有三意義:鑑證真偽(參尼9:38),使之牢固(參太27:66),表示擁有(參啟7:3)。在此處保羅指出,信徒是聖靈的「擁有品」【註44】;②「憑據」——此字本是商貿及法律界慣用的詞彙,指「首先的保證」。C. Vaughan謂現代希臘文的「訂婚戒指」亦用此字【註45】。在此處保羅指出,聖靈將信徒變成神產業的憑據,表示將來還有更大的「付額」,那便是全然的救贖了。
在弗1:17,聖靈稱為「智慧和啟示的靈」(和合本的「賜人」二字不在原文裡;這裡的「和」字是將兩個沒有定冠詞及同受格的名詞串連起來,可譯作「就是」),這是信徒能明白神的惟一途徑。沒有聖靈給予智慧分辨之能【註46】,信徒怎能明白神的啟示?惟有倚靠聖靈,人才能「真知道」(epignosei,意「完整的知識」)祂。這「真知道」包括三方面: 神的恩乃「是怎樣」(tis estin)的指望(弗1:18a,中譯「何等」是描述性,原文卻是指出性); 在聖徒中的基業是怎樣(tis)豐盛的榮耀(弗1:18b); 在信徒中是怎樣(tis)浩大的能力(弗1:19)。這個能力是復活的能力,勝過陰間的;主坐在神左邊,是屬天的,遠超一切屬靈造物的領域(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有名的),是超越時空的(今世來世),將萬有服在腳下的(弗1:20~22a),可見這能力的長闊高深,無與倫比。
在弗2:18,保羅說現今外邦人與猶太人同「靠」(en instrumental case用法,中譯「被……所感」是補字)一位聖靈而得以進到父面前,這是指聖靈給予信徒新地位,能坦然無懼及不需依賴中保地與父神親近。此外如弗1:13述及三一神合作,將救恩賜給相信的人,在弗2:22信徒也「靠」(en)聖靈「同被建造」(sunoikodomeisthe),成為神的居所(eis katoiketerion,啟18:2同字譯「住處」)。可見,神的居所也是聖靈的居所,聖靈的居所就是信徒。
此外,神將萬古隱藏的奧祕,也是福音的奧祕(弗3:3)「如今」(hos nun)藉著(en)聖靈向祂的聖徒和先知啟示出來(弗3:5),這個奧祕在下文的「教會論」會再詳釋。聖靈是啟示真理的靈,正如弗1:17所言,只有祂才能參透神深奧的事(林前2:10),沒有祂,信徒對神的作為仍像霧裡看花,模糊不清。
在弗3:16,神透過(dia)聖靈的能力使信徒「裡面的人」(原文ton eso anthropon,中譯「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使他們對主的愛有根有基(弗3:17),明白基督的愛是怎樣(tis)長闊高深(弗3:18),超過人所能測度,使神的「豐滿」(pleroma)充滿(plerothete)他們(弗3:19)。這是神的心願,保羅也有此感受,故他立即獻上感恩頌讚的禱詞(弗3:20~21),願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聖靈只有一個(弗4:4),祂賜給教會「合一的心」(弗4:3,原文ten henoteta tou pneumatos,意「靈的合一」,中譯「賜」是補字),這靈的合一是需要「竭力保守」(spoudazontes terein)的。T. K. Abbott謂從這兩字的運用可見這靈的合一已存在了【註47】。但靈的合一非永遠與信徒同在,故需努力維繫它,這便需要用謙虛、溫柔、忍耐、愛心、寬容、和平、聯絡等七大美德去維持(弗4:2~3a)。
在弗4:30,保羅指出聖靈是有位格的,他說不要叫神的靈「擔憂」(lupeite,意「憂愁」,如太14:9;17:23;19:22;26:22或「憂傷」,如帖前4:13;現在式動詞,表示經常地作)。因為如上下文所言,給魔鬼留地步乃叫聖靈擔憂,諸如謊言、生氣、偷竊、污穢之言(弗4:25~29)、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惡毒(弗4:31)等都會使聖靈憂傷,因此都要「棄絕」(apothemenoi,弗4:25)、「除掉」(artheto,弗4:31),這樣才能表現「心志改換一新」(弗4:23)。
弗5:18是一句極受信徒注意的經文,在那裡保羅勸信徒不要醉酒,因酒能使人「放蕩」(asotia,意「失控」,路15:13;多1:6;彼前4:4等同字譯「放蕩」)反要(alla,中譯「乃要」似不能將對比指出)被聖靈「充滿」(現在式動詞,意指不斷地讓聖靈控制),這樣才像智慧人的所為(弗5:15)。
在書結束前,保羅強調信徒當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弗6:11)。這軍裝的配備之一乃是聖靈的寶劍(弗6:17)及靠聖靈多方的禱告(弗6:18)。聖靈的寶劍乃是神的「道」(rhema,「口說的話」),保羅在此沒有用通用的「道」(logos)一字,卻選用rhema(查這字在新約共出現70次,多強調「口中出來的話」,如約6:63;而logos則強調「記錄的話」,但rhema需以logos作基準,否則變成胡言亂語)。因他要指出,從神口中出來的話必能擊殺魔鬼(參啟19:15)。但運用神的道,也需藉著在靈裡的禱告方能成功,否則便徒然掛劍了!
3. 教會論
在保羅眾多書信中,最清楚介紹教會神學性質的書卷莫如以弗所書,在書中保羅透過不同的角度,描述教會的神學意義。
在基督裡
「在基督裡」這個詞,除提多書外,在保羅其餘書信中皆曾出現【註48】。A. Deissmann謂此字在教牧書信裡共有164次【註49】,A. M. Hunter謂全部共有200次【註50】。然而在單一書中出現的密度比例卻以「以弗所書」為首。至於這個「在基督裡」的神學含義,不少近代學者曾作頗精闢的研究,在此只約略綜合各學者所提供的七大要義作為引介: 「在基督裡」等同作基督徒(如弗1:1;腓1:14;林前1:30;門16); 「在基督裡」與「在教會裡」為同義詞,如加1:22(猶太地在基督裡的各教會,中譯「信基督」);加3:28;弗3:6;西1:2【註51】; 神的救贖全在基督裡完成(如弗1:4;4:32;羅3:24;林前1:2;5:19;加2:17;提後2:10)。德國神學家H. Conzelmann統稱此類經文為「神司法性的經文」(juridical sayings)【註52】; 「在基督裡」是救恩歷史(heilsgeschicntlich)的詞彙,是與耶穌的死、埋葬、復活(代表救恩)完全認同的詞句【註53】; 「在基督裡」也表示在新時代裡面,這新時代是救恩完成的時代,故「在基督裡」便表示在新時代經歷了救恩,在新時代裡得新生命(如林後5:17)【註54】; 「在基督裡」也表示在聖靈裡,亦即相等於在聖靈的活動範圍裡【註55】; 「在基督裡」是一個團體觀念(Corporate concept),表示信徒同屬一個團契,因著這個團契觀念,保羅常在書信的結語說「某某人在主裡問你們安」(如羅16:22),也問「在基督裡的某某安」(如腓4:21)。
可見,在以弗所書裡,「在基督裡」這詞指出神因為基督及藉著基督,使人獲得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弗1:3),包括揀選人成為聖潔(弗1:4),使萬物同歸於一(弗1:10),使信徒得基業(弗1:11),有盼望(弗1:12),使信徒滿有神的大能大力(弗1:20),接受神的恩慈(弗2:7),成為新造的人(弗2:10),可自由地親近神(弗2:13),行事為人像光明的兒女(弗5:8),這一切皆說明以弗所書強調在基督裡的救贖含義,也等於成為教會一份子的意義。
福音的奧祕
「奧祕」(musterion)一字在本書共出現6次,其基本意義是指「先前隱藏的,如今顯露出來的事」。在神的旨意裡,有一項計畫是祂先前(在舊約時代)沒有啟示出來(即弗3:5「以前的世代」),如今因著聖靈降臨,神便透過聖靈的工作啟示祂的「眾聖徒和眾先知」(參弗2:20),而保羅是其中首位獲得此項啟示的,保羅並不因此自誇(弗3:8)。這啟示的奧祕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裡,藉著福音與猶太人(經文雖沒明說,但從「同」字的運用可見是與猶太人一起)共有三同: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弗3:6)。H. A. Kent說這個「同」字(外邦與猶太)實在顯出教會的特質【註56】。雖然舊約亦有預告外邦人將蒙神的厚恩(如創12:3),但舊約卻沒有說明他們與神的選民將同為一體,且是無條件地、白白地接受神恩,這正是一個奧祕【註57】。保羅稱這個「同為教會的成員」是為「福音的奧祕」,也稱為「基督的奧祕」(「基督」一字原文可作屬事格genitive,或作來源格ablative;按西1:27的對照,屬事格之意較合原意,表示這奧祕是有關基督的),是基督將「兩下合而為一」(弗2:14),同為教會一份子,而保羅則「作了教會的執事」(西1:25),領受了將福音傳給外邦人的「職分」(oikonomian,由「屋」及「律法」二字組成,意「家規」,喻「管教之職」,弗3:2)。
教會的肖像
保羅他能將深奧的神學真理用人間慣見的肖像比喻出來,教會亦不例外。有關教會的肖像,在以弗所書內主要有三: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弗5:30),這個身體卻以基督為頭(弗1:22的「首」字eklihalen,另參4:15;5:23a),基督又是教會的救主(弗5:23b)。按西1:18的「首」字是「總指揮」之意,所以教會要「順服」(huliotassetai,直譯「站在下面」)基督的帶領(弗5:24),這樣才能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能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3:10)。
教會的目的
教會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榮耀神(弗1:12),基督成為教會的頭,也是要成就此項神聖的使命。祂也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天使階層)得知神「百般」(polupoikilos,意「多色彩」,即彩色繽紛或多姿多彩)的智慧(弗3:10)。這事實頂奇妙的,為何神要天使知道神百般的智慧?原文這個「智慧」的事是有關神救贖世人之法,因為神的救贖是連天使也不全懂的,他們對神的救贖大計只一知半解,正如彼前1:12言「天使也願意詳細考察這事」。若天使級的被造物也想知曉神的救贖智慧,世上絕頂聰明的人豈不是也要知道?
此外,基督賜給教會各項恩賜,有作使徒的、作先知的、傳福音的、牧師就是教師,為要(pros)「成全」(katartismon,本是醫學術語,意「醫治」【註61】,喻「修理」或「建立」,太4:21同字譯「補網」的「補」字;加6:11作「挽回」)聖徒,建立主的身體。保羅運用五個eis字(意「使」,如腓1:10譯「達到」;參腓1:10的「直到」;弗1:14的「直等到」,4:30作「等候」),指出成全聖徒之目的: 使(eis)他們各盡其職; 使(eis)他們能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直至 使(eis)信徒達到(katantesomen,腓3:11作「得以」;林前14:36作「臨到」;林前10:11作「遭遇」)在真道上及在認識神的兒子上「歸一」(enoteta,由「一」字變出,意「成為一個」); 至(eis,中譯「得以」)長大成人; 至(eis)滿有基督「長成」(pleromatos,意「豐滿」)的身量(弗4:13)。這樣便顯出教會之目的乃是要達到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換言之,就是要達到像基督那樣的豐滿。這樣(hina,即中譯的「使」)信徒便不會像小孩般中了人的「詭計」(kubeia,由骰子kufia演變而成)、「欺騙之法術」(panourgia,由pan「全」及ergon「工作」組成,即「全面的工作」;林前3:19及林後12:16同字作「詭計」),關乎(pros)錯誤的教導(methodeian tes planes,中譯「隨從各樣的異端」),便被「異教」(didaskalias)之風搖動(kludonizomenoi,字根「波浪」作動詞用,參雅1:6)飄來飄去(peritheromenoi,參來13:9同字譯「勾引」,猶12作「飄蕩」,弗4:14)。惟在愛中謹守真理(aletheountes,加4:16,中譯「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4:15)。身體每部份都與祂「聯絡合式」及「緊密相連」(sumbibazo menon,參西2:2同字作「互相聯絡」,西2:19作「相助聯絡」),各按其獨特之功用,在愛中使身體漸長,也使自己建立起來(弗4:16)。
綜合以上勸言(弗4:11~16),可見教會正常的功用有三:①教會各肢體互相聯絡合式,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成為豐滿強壯的身量;②教會在真道(即認識神的兒子)上同歸於一,在信仰上合一,不會被異端邪說搖動;③教會在愛中謹守真理,與元首連合,使身體漸長起來。
4. 末世論
以弗所書的末世論雖不如保羅先前的書信那樣豐富,卻不缺獨特的貢獻。
在弗1:10,保羅說在「日期」(kairon,加4:4「日期」,chronos)滿足之時,神必將天下萬事在基督裡「同歸於一」(anakephalaiosasthai,由ana「再」及kephalaioo「統一」二字合用;來8:1同字譯「第一」;羅13:9作「包在」),此字在古希臘文中有二個基本用途:一是文學性,指講者將所論述的作一個「總結」;另一用意是軍事性,指將潰散的士兵再召集起來【註62】。浸信會神學家R. Summers謂「撒但將神的產業(指人)擊散,如今神將他們重整起來,歸在大元帥基督的旌旗下」【註63】,這個將全天下萬事統歸基督率領的美境,必定是在新天地之時了。
在弗4:30,保羅說信徒「原受了聖靈的印記,等候(eis)得贖的日子來到」,救贖本是即時、現在的經歷,不用等候,故「得贖的日子」一詞便帶有末世性之含義,指將來完全得救的時日。
在弗5:5,保羅略略提及天國的真理,他說基督的國就是神的國(本節的「和」字串連二個同屬格genitive的名詞,卻只有一個冠詞約束之,故可譯作「就是」)。基督的國在性質(即屬靈權柄)上與神的國毫無異樣,然而在地上彰顯的時間卻有差異(參林前15:24)。在此保羅只強調基督在人生命裡的掌權(也是神在信徒心中的掌權),這是不被時空限制的。換言之,從亞當至新天地,皆有神國在信徒心中,但在基督降生後,這神國亦可稱為基督的國;基督在信徒的生命中作王,這就等同基督的國在人心中出現。保羅認為既然是這樣,信徒心中及生活上便不應再有各樣罪念罪行了。